鞏俐 我是演員,而且只是個演員

1994 年,電影《活着》獲得評委會大獎,其後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風月》《荊軻刺秦王》《2046》《歸來》都有收獲。1997 年戛納電影節 50 周年之際,鞏俐受邀擔任了評委,國外媒體稱她為 ” 戛納的女兒 “。在鞏俐的戛納電影生涯中,共有八部作品入圍主競賽單元,四部獲獎。此外,她還有着首位華人評委、金棕櫚獎頒獎嘉賓等榮耀。” 每次來到戛納,都像是回家,從來不會緊張。每一次來參加比賽,每一次聽到觀眾的掌聲,都是對我莫大的鼓勵和最深刻的記憶。”

電影是人生中的必備。好的演員,就是認真的、刻苦的演員,電影是世界的,無論一個演員走到哪里,全世界都會尊重一個認真的演員。而好的電影,是能夠通過它感悟人生的,像《活着》,講述了人一生經歷了很多個動盪的年代,看完之後會很有感觸。像《秋菊打官司》,體現了女性堅持不放棄的精神。而《歸來》則表現的是對愛的執着。這些不需要你在一部電影里看到和感受到。

——鞏俐

當地時間 2019 年 5 月 14 日晚 7 點,第 72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盛大開幕,第 18 次走上戛納紅毯的鞏俐,依然是中外媒體的焦點。高定白色披風紗裙、裸色唇膏,與她的氣場、素雅與性感完美結合。組委會特意為她 ” 清場 “,整條紅毯只為她一人開放,獨享在場全部的官方鏡頭,時間長達 2 分鍾。

” 我覺得人對自身要有要求,可能一輩子能夠做好一件事情就實屬不易了。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這輩子做一個好演員。有天賦,有感知,有努力,我就沒什麼好遺憾的了。”

與鞏俐交流,你能強烈感受到的,是她作為演員的專業、霸氣和直率。

每一次去戛納,都像是回家

1988 年,23 歲的鞏俐隨陳凱歌執導的電影《孩子王》來到戛納,自此開啟了她跨越三十年的戛納記憶。1990 年《菊豆》再獲金棕櫚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3 年憑借《霸王別姬》,鞏俐獲得第 46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影史上唯一一位主演影片包攬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的女演員。那一年,鞏俐和張國榮、張豐毅在戛納海邊留下合影,那張白襯衫配魚尾裙昂首扶額的照片成為經典。

在鞏俐看來,電影節紅毯和走秀是兩碼事,前者是神聖的,是表現一個電影人對電影的崇拜和尊重,她不喜歡過分夸張的服裝,不需要選擇更能襯托出氣場的大紅唇。她對自己造型的要求僅僅是——尊重電影節的規定,尊重電影藝術。

戛納背後

我知道父親也在祝福我

戛納給了鞏俐無限的榮譽,也見證了她的痛苦。1994 年,作為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活着》的主演,鞏俐和葛優還有製片人一同參加了頒獎,而那天鞏俐的父親突然病危。這段記憶,她很少提及,” 當時哥哥給我打來電話,告訴了我這個消息。隨後我們的電影獲得了評審團大獎,我上台替導演領獎時,真是百感交集。這部電影的名字《活着》和我父親的死亡,對我有特別大的觸動。但我不能在那個舞台上表現出任何情感,我希望父親能知道,此時此刻我對他的思念。我也相信在那個時刻,父親也在祝福着我。”

A 做熱愛的事情,比什麼都重要

” 在我 17 歲考學的時候,我媽媽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你知道男人和女人最大的區別在哪里嗎?我當時回答不上來,認為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媽媽說:男人和女人的區別只在於性別,並不存在智慧上的區別。你要努力做好你自己。”

在今年由戛納電影節主席皮埃爾 · 萊斯庫爾頒發的 ” 躍動她影 ” ( WomeninMotion ) 獎的舞台上,作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女演員,手捧獎杯的鞏俐如此說到,而這段話伴隨並影響了她的一生。談到這個獎項,鞏俐說:” 這是對我的鼓勵,鼓勵我拍出更好的作品,同時也是我自己喜歡的、認可的作品。我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優點,但是在事業上,執着是我的優點,我專注於我的事業。”

而早在 2004 年,同樣作為第一位華人電影人,她獲得了由戛納電影節所頒發的 ” 特別大獎 “,此獎項專為戛納電影節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所設。

這些年,鞏俐始終保持着特有的低調,除了電影宣傳活動,很少出現在鏡頭前。她的作品不多,卻幾乎部部都是精品。她不希望一年拍很多部電影,認為那是在浪費能量。” 最重要的是找到讓我有動力的角色,我能發揮的角色。”

無論是在影片中還是宣傳期,鞏俐的敬業讓媒體和同行不得不佩服。為了拍攝雜誌和做采訪,她可以連續 18 個小時不休息,也沒有絲毫怨言,並且在生活中會控制飲食,配合運動,保持最好的狀態。

《周漁的火車》有場戲是她在鐵軌上玩,工作人員說,看到火車來會向她招手,她就閃開。鞏俐覺得這個人物這麼瘋狂,到這個時候一定會更加瘋,而且火車離得近一點拍得也漂亮,硬是等到火車馬上就要撞到她的時候才閃到旁邊,把工作人員都嚇傻了。《歸來》里有一段陸焉識在天橋上被抓的戲,為了演出濃烈的效果,鞏俐一遍遍地跑,一遍遍地被推倒,每一次都是扎扎實實的真摔。

B 電影藝術,遠比票房肯定更重要

幾乎每一位合作過的演員和導演,都對鞏俐強大的爆發力和表現力印象深刻。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時,導演張藝謀說,盡管很多年沒有合作,但是鞏俐在戲中的張力還是讓他大為驚嘆。張震不止一次說過,在與鞏俐合作了《愛神》後,才讓他真正對演戲這件事開竅,在鞏俐身上,他看到了一個演員應該具有的實力和真誠,也看到了表演的境界。

2004 年鞏俐上榜美國《首映》影史百大偉大表演,2005 年入選中國電影百年 50 位有突出貢獻藝術家,2006 年上榜美國《華盛頓郵報》全球年度五位偉大演員,2015 年入選聯合國 16 位影響人類文化藝術家。

在數不盡的獎項和贊譽之後,鞏俐非常坦然,” 我渴望的依然是做一名演員,得到更多的肯定。”

” 我是一個在工作上追求極致的完美主義者。我不是一個娛樂圈的人,我是一個演員,我的精力不會放在沒用的事情上。對我來說,有太多人物角色等着去演繹,我不喜歡重復的劇本。” 鞏俐說。

演員,是鞏俐給自己標注的唯一身份。

作為公眾人物,她極力將個人生活規避在公眾視線之外,不參加綜藝,不輸出觀點,不談感情,一切已知的信息都是為了配合電影宣傳做的簡短應對,並且都以演員工作和討論作品為前提。很少有人能說得出生活中的鞏俐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有哪些至交好友、私下愛好是什麼,喜歡中餐還是西餐……記者兩次問到鞏俐是否會為了紅毯提前做身材管理,她也只是回答,堅持運動確實能讓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最好的狀態,至於在這樣的年紀為了維持完美身形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沒人知道。

同時,她演過的每一個角色都難度頗大且各有不同,但經過鞏俐的詮釋,又都能讓人過目不忘。作為演員,她不讓自己在角色上有任何遺憾。

這份對演員工作的尊重也表現在她從未涉足電影製作的其他領域。當身邊的同行陸續轉行做導演、製片甚至投資人的時候,鞏俐想的還是不能分散自己的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當中。

對鞏俐而言,電影藝術遠遠比票房的肯定更加重要。” 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有時票房會是一個亂象,會影響到導演對於一部作品的追求。電影是藝術,對我來說,演員是一個崇高而偉大的職業,我覺得觀眾的喜愛和期望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票房還是電影節,一部真正好的電影才是最重要的。”

C 今天接劇本下周就演,做不到

鞏俐對自己的演技很自信,但這份自信並不是相信自己有過人天賦,而是建立在充足的准備和體驗之上的。

她曾經在采訪中說過,羅伯特 · 德尼羅那句 ” 角色不是要去扮演的,而是要成為他們 ” 就是她的人生信條,而這個信條也貫穿了她的整個演員生涯。

鞏俐是標準的 ” 體驗派 ” 演員。每當要接一個角色的時候,她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准備過程,用幾個月的時間讓角色在自己腦子里成型。

” 我做不到今天接了劇本,下周就能演,而且演得還特別像。我覺得這很厲害,可我不行,我一定要一點一點過戲,要問導演很多問題,弄明白來龍去脈,然後再回去琢磨,想完了還要跟導演再談,翻來覆去好幾次。”

體驗生活和做准備工作是她每次演戲絕不能缺少的環節。拍攝《紅高粱》前,鞏俐在山東高密住了兩個月,每天練習挑水,肩膀磨破了也不吭聲。為了演好《歸來》,她到養老院和失憶症群體聊天。《藝伎回憶錄》里有場戲講的是飾演藝伎的鞏俐給客人展示工作,眼睛不看扇子,只用雙手同步接拋,鞏俐為了這個鏡頭,整整練了五個月,每天轉兩千下,只為了達到影片里的完美效果,而導演當時對這個很少有人能完成的動作,僅僅要求—— ” 試試 ” 而已。

鞏俐的態度是:” 既然接了劇本,就要做好功課,不然就別接。”

劉佩琦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過,在片場,鞏俐異常安靜,她還保持着話劇演員的老習慣,提前很久就到現場,坐在角落里用漫長的時間讓自己入戲,沉浸到人物的情緒當中。她需要詳細的劇本,明白每一場戲的來龍去脈,對人物百分百的了解,直到把角色的靈魂表達出來。

她喜歡以前拍電影的時候導演跟所有主創每天晚上開會聊劇本聊拍攝,把人物反復剖析,還喜歡旁聽導演和工作人員討論鏡頭的運用拍攝技巧,而不是每個人只演好自己的部分就夠了。

新作《蘭心大劇院》

很多事要從頭學起

在婁燁導演的最新作品《蘭心大劇院》中,鞏俐飾演一個名叫於堇的間諜。

伴隨着第五代導演成長和輝煌的鞏俐,是第六代導演婁燁所有合作過的演員中最大牌的一位,然而她依然覺得《蘭心大劇院》對自己有着巨大的挑戰。因為角色有雙重身份,需要用明星的身份來掩蓋間諜的身份,雖然演員工作本身有很多可供她借鑒的地方,但她還是覺得對很多事情不懂,要從頭學起。

” 因為於堇這個角色是一個間諜,是一個在外表看不出內心世界的人。需要用眼神去表演,需要在某一個瞬間,表現出這個角色的特點 “,鞏俐說,” 這部戲前前後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兩個月的時間去體驗生活,四個月的時間進行拍攝。雖然我還沒有看到全片,但是在補錄配音的時候,看了一些鏡頭,讓我特別興奮,這應該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