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效應和甜檸檬效應

「酸葡萄心理」是指個體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瞭解除內心的不安,從而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情緒,減輕壓力,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伊索寓言》中有關於「酸葡萄」中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但由於葡萄長得太高無法吃到,便說葡萄是酸的,沒有那麼好吃。心理學上以此為例,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後,通過將目標貶低來沖淡自己內心不安的這一現象稱為「酸葡萄」機制或「酸葡萄」效應。

與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自己只有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這種把個體在追求預期目標而失敗時,為了沖淡自己內心不安,就百般提高己實現的目標價值,從而達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現象,稱之為甜檸檬效應。

「酸葡萄」與「甜檸檬」機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學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現。

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緩解心理壓力。作為人們運用最多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酸葡萄」和「甜檸檬」效應的實質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證明行動的正確性,掩飾個人的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

值得肯定的是,合理化作用具有明顯的積極教育引導意義。作為一種應對挫折的心理防禦形式,無論是其中的「酸葡萄」還是「甜檸檬」機制,當好勝心過強的個體受到挫折後,適當地應用,能減輕心理壓力。當個體過分沉浸在由於困難或失敗而導致的緊張乃至消沉的負面情緒中,便可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幫助他們擺脫過度焦慮,及時調整心態,確立下一階段的前進目標並為之努力。

在很多情況下,「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消極意義也是顯然的。為個體自身所受挫折找尋藉口,個體明知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卻不能正面、理性的面對,這在最終結果上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導致個體自我萎縮,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這種心理容易退化個體的奮進意識和正面看待事物的習慣,最終落入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要抑制這種心理的發展,必須讓個體合理認識自己。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優勢大於弱勢的個體,以此來保證自己應有的競爭力,但缺陷和弱勢也是人人皆有、不可迴避的,如果一味強調自身的積極價值而迴避客觀存在的不足,根本不會取得長足意義上的進步。

在教育活動的引導中,讓個體能夠全面、合理認識自我是首要問題。「睜眼看外面的世界」其實很容易,但「靜心看自己的世界」卻是不易做到的。「只緣身在此山中」,遮蔽常常讓人迷失,要避免這種自欺欺人的意識不斷蔓延,就必須使個體勇於、善於「走出此山中」,養成「自我反思、自我追問」的品質,通過對「我是誰、我能做什麼」等問題的不斷自省,實現個體意義上的自我認知昇華。

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沈夢婷 王慧茹

來源:安徽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kknews酸葡萄效應和甜檸檬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