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瓷」手藝絕活未絕 福建小伙讓破碎瓷器煥然新生

福安85後小伙讓破碎瓷器煥然新生

「鋦瓷」手藝 絕活未絕

在事事都追求圓滿、完美的當今社會,所有人似乎都在為達到「完美」的狀態而不懈努力。但有時慢下腳步,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殘缺」也未嘗不是一種美。

鋦瓷,「殘缺之美」的一種典型。通俗來說,鋦瓷就是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把打碎的瓷器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鋦瓷」手藝絕活未絕 福建小伙讓破碎瓷器煥然新生王建榕在專心致志地鋦瓷。

古時,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後,留着無用,棄之可惜。匠人們經過艱苦的摸索實踐,總結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很快被老百姓接納。由於採用鋦瓷修復後的器物牢固耐用,像筆洗、茶具等容器可做到滴水不漏,被稱為「鋦瓷無痕」。中國有句古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就是「鋦瓷」這門手藝。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里,也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

如今會鋦瓷的手藝人少之又少。但在福安中心城區,就有這麼一位85後小伙,鬧中取靜,沉下心來,去發現破碎瓷器之美。

王建榕現在福安經營一家兒童攝影工作室,他懂設計,對事物的美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

「鋦缸、補鼎,鋦缸、補鼎……小時候在福安的街邊巷尾,偶爾還能聽到這樣的聲音。但是現在這門手藝在福安幾乎消失了。」王建榕說,鋦瓷最初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承載着幾代人的美好記憶。然而,生活水平提高後,瓷器壞掉了可以再買新的,鋦瓷這一行當便沒了市場。

時代向前發展,傳統民間技藝卻慢慢在消失,王建榕感到十分可惜。幾年前,喜歡茶與老瓷器的他,偶然的一次機會接觸到了鋦瓷,於是通過網上自學,以及請教其他手藝人,很快掌握了基礎的鋦瓷技術。

「瓷器修復是一門會讓人上癮的藝術,越了解陷得越深,越能發現其中的樂趣。」除了鋦瓷,王建榕還自學了「金繕」。金繕,與字面意思相同,意為用金修繕,即把破損的器物用大漆作為黏合劑和塑型劑重組,將金粉或者金箔貼於表面,稍做設計,使之與其器物本身的氣質相符合,煥然新生。

經過數年苦練,王建榕的技藝越發純熟精湛,在修復好瓷器的基礎上,還融入了許多自己的創作。很多人帶着破碎的瓷器慕名前來,希望可以給予心愛之物「第二次生命」。

「現在很多年輕人會選擇逛街、吃飯、看電影來消磨時光,但我更喜歡一個人研究這些瓷器。」王建榕說,「客戶找我修復的器物,通常都是很貴重或是跟了他們大半輩子、充滿回憶和感情的,所以把瓷器修復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王建榕的身上有着大部分同齡人沒有的沉穩,平日里除了攝影,其餘時間都在研究瓷器修復。對他來說,鋦瓷、金繕是一次藝術創作,也是一種情感的修復。每一次創作既是跟歷史的對話,也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

今年4月,王建榕參加閩台匠人大會,榮獲「閩台優秀匠人」稱號。他希望通過參加各種對外學習交流活動,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技藝,也讓鋦瓷、金繕這門老手藝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同時向人們傳達它背後所蘊含的惜物精神和在殘缺中求得美、在無常中恪守對美好嚮往的生活態度。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