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為驚蟄的節氣神,這一天是約定俗成的「殺蟲日」

「雷公」為驚蟄的節氣神,這一天是約定俗成的「殺蟲日」

圖 /VCG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也被稱為二月節,顧名思義就是農歷二月的節日,但也不是絕對的,比如今年的驚蟄就出現在正月。古人雲,蟄者,藏也。寒冷的冬天,昆蟲、小動物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稱之為 ” 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描述驚蟄的:” 二月節 …… 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意思是說大地回暖,春雷乍動,萬物重生,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有些地方驚蟄吃梨和祭白虎

古人將驚蟄 15 天分為三候:” 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桃始華 ” 的意思是桃花盛開,” 倉庚鳴 ” 的意思是黃鸝鳴叫,” 鷹化為鳩 ” 的意思是鷹變成了鳩。當然,動物之間是不會相互變化的,鷹也不會變成鳩,古人只是看不到鷹了,發現鳩逐漸多起來,就誤認為是 ” 鷹化為鳩 “。在古代,人們還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普遍認為冬眠的動物是被春雷震醒的。按照現在科學的解釋,蟄伏地下的動物們根本聽不到雷聲,春回大地天氣變暖才是把它們從睡夢中喚醒的真正力量。古人受百蟲被春雷震醒這一認識的誤導,於是將這一天稱之為 ” 啟蟄 “。這個名稱一直用到漢朝皇帝漢景帝劉啟的時代,為了避皇帝名諱,才將 ” 啟蟄 ” 改為 ” 驚蟄 “。後來雖然經歷了一次次改朝換代,但由於驚蟄聽起來更響亮生動,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在一些地方,驚蟄這一天有吃梨的習俗,取其 ” 驚蟄吃梨,疾蟲遠離 ” 的美好寓意。因梨與離諧音,故而梨在鄉間帶有許多禁忌,許多節日里是忌諱吃梨的。不過,驚蟄節氣卻是要吃梨的,一說此時正是害蟲復蘇之日,吃梨寓意與害蟲分離,莊稼不生蟲害五穀豐登;另外一說此時春寒料峭,氣溫多變,吃梨寓意讓疾病遠離,一家人健康幸福。

在民間,驚蟄這天除了吃梨,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祭白虎。在民間傳說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之煩,引致百般不順。所以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 雷公 ” 為驚蟄的節氣神

正所謂 ” 春殺一蟲,勝過夏殺一千 “,在鄉村,驚蟄這一天是約定俗成的 ” 殺蟲日 “,各家各戶都要進行形式多樣的驅蟲活動。” 春雷驚百蟲 “,驚蟄前後,包括毒蟲在內的各種蟄伏的昆蟲開始甦醒並驚而出走,活動日漸頻繁,蹤跡遍及四處。居家過日子,農人們對無處不在的害蟲恨得咬牙切齒,為了避免毒蟲對家人的傷害,各家各戶都要舉行一些殺蟲驅蟲之類的活動,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習俗。況且,此時蟲子剛剛起蟄,身體各種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趁其虛弱之際圍殲除之,可以說是正當時。這也應了那句鄉諺 ” 殺蟲沒有巧,只要動手早 “。石灰具有殺蟲滅菌之功效,石灰水刷在樹木上可以殺除樹上的病蟲害。” 藥王 ” 孫思邈的《千金月令》上有一妙方:” 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 在驚蟄這天,將石灰粉末撒在門檻外,一年之內蟲蟻不敢登門。在鄉間,石灰也不是什麼稀罕物,於是這一天農人們都在房前屋後的牆根、牲畜圈、茅廁等處撒上石灰末,此舉也寄託着人們殺蟲防蟲改善生活環境的樸素願望。驚蟄節氣是農人安排農事的風向標,拉開了春耕的序幕,農家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播種,正所謂 ” 一日春耕十日糧,十日春耕谷滿倉 “。在鄉間,流傳着許多與驚蟄節氣有關的農諺,”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 春雷響,萬物長 “” 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 “。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土得掉渣的順口溜,口口相傳,綿延不息,凝聚着祖祖輩輩農人的智慧和心血,連接着農家的糧倉和一家老小的飢飽。

一年之計在於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將與收成好壞息息相關的 ” 雷公 ” 供奉為驚蟄的節氣神。過去每逢驚蟄日,農人們或者在堂屋貼上雷公的畫像,焚香上供,磕頭禱告,或者帶上香表供品去寺廟燒香叩拜。過去老家不少村子到了驚蟄這天,自發組織起來的農人們敲鑼打鼓,熱火朝天打銅器,震耳欲聾的擂鼓聲與轟隆隆的雷聲頗有幾分相似,故而這些鄉間的娛樂活動也被農人們視作是祭拜雷公。

文 / 梁永剛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ZAKER瀟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