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劇院首部獨立出品舞台作品《浮生六記》,緣何能匯集長三角崑曲精英?

上海大劇院首部獨立出品舞台作品《浮生六記》,緣何能匯集長三角崑曲精英?

從上海向北 50 公里,是崑曲的搖籃——江蘇崑山,再向北 50 公里,是蘇州。600 年前,崑曲誕生在蘇州府崑山縣。200 年前,姑蘇城里一個叫沈復的文人寫下《浮生六記》。7 月 13 日,由上海大劇院第一部獨立出品、聯合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打造的崑曲《浮生六記》在上海大劇院大劇場首演。

上海大劇院曾經上演過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桃花扇》《醉心花》等作品,” 南昆正脈 ” 典雅細膩的表演風格在上海戲迷觀眾中深受追捧。《浮生六記》是雙方首次攜手打造崑曲舞台作品,原著沈復文本的蘇州人文意境、崑曲演繹的江南文化匯聚起上海、江蘇、浙江文藝院團精英主創陣容。江蘇省昆劇院副院長施夏明、新科梅花獎狀元單雯分飾主角沈復和芸娘,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半夏由浙江永嘉昆劇團副團長由騰騰擔綱,實現長三角演藝資源的充分融合。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表示,以出品崑曲《浮生六記》為契機,大劇院希望繼續實現長三角文化一體聯動,積極借鑒各自文化特質,為區域文化合作提供更多範例。

上海大劇院首部獨立出品舞台作品《浮生六記》,緣何能匯集長三角崑曲精英?

《浮生六記》藝術指導石小梅見證多方合作的努力,” 倪廣金老師光腿赤腳跳上台,一遍遍設計、模擬人物情態,給演員做示範,一點執導的架子也無。施夏明時時緊蹙的眉頭,為運用何種崑曲程式以塑造角色絞盡腦汁,汗水透衣。單雯為配合小明不斷的嘗試,一次一次地回到某個表演原點,恰如劇中芸娘的『時間循環』,每一次都似第一次,全情投入、不厭其煩。” 在舞台上沒有主角與配角之分,大家全力以赴打造精品,” 我看到由騰騰束手無策的為難表情,因其飾演的人物半夏對她來說是個極大挑戰,而她也給我看到了她迎難而上的決意與能力;我看到身為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省昆劇院院長的李鴻良盡管只在劇中擔綱一個小角色,卻用心敬業,從無輕忽;而在劇中兢兢業業扮演另一個更小角色的便是省昆副院長顧駿了。” 石小梅說。

《浮生六記》首演場座無虛席,放眼望去都是年輕觀眾。除了創作團隊影響力,題材選擇居功至偉。導演馬俊豐表示,” 原著中本來平實日常的故事被巧妙地重新整合。在悼亡氣氛的籠罩之下,全劇的情感力量被有效、劇烈地激發了出來,使人為之揪心、動容、淚目、悲慟。” 製作人林愷則表示,” 請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浮生六記》的意義就是讓沈復與陳芸提點我們,生活的本質偏不是要矯揉地去追求完美,而是要去細細的咂摸它的情趣。” 對於上海大劇院選擇《浮生六記》作為第一部獨立出品的舞台作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上海大劇院是有眼力,也是有膽識的,” 崑曲《浮生六記》可以成為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一股清流。”

上海大劇院首部獨立出品舞台作品《浮生六記》,緣何能匯集長三角崑曲精英?

施夏明拿到編劇羅周劇本,看完第一幕便淚流滿面,” 劇本並非像原著那樣平鋪直敘,而是一上來芸娘就離開了人世,沈復悼念亡妻。我仿佛瞬間讀懂了沈復:回憶越是甜蜜,現實便越殘酷。他是在這樣一個『憶一事,記一事,記一事,便少一事』,懷着對芸娘無限深情,無盡思念,承受着無邊痛楚的狀態下完成了《浮生六記》的創作。” 單雯表示,芸娘介於大六旦和閨門旦之間,” 以往崑曲中的閨門旦塑造的大多是一本正經的官家小姐,所以表演起來也是中規中矩的程式化表演;反倒是大六旦塑造的女性,通常會更出格一點,有點小瘋狂。”

” 青春萬歲,一出崑曲作品能夠集合這麼多年輕人來參與創作,不僅演員是年輕人——兩個主演單雯和施夏明,是我看着他們成長起來的,加上由騰騰,也是很優秀的青年演員——更難得的是,編劇羅周和導演馬俊豐也是年輕人。” 藝術指導胡錦芳不由得替崑曲感到高興,” 有越來越多新鮮血液投身到崑曲創作中來,這是曾幾何時,我、石小梅老師,還有許多崑曲人都憧憬過無數次的美好夢想,現在正漸漸成為現實。有了他們,崑曲青春永駐;有了崑曲,他們不枉此生。”

幕後團隊同樣匯聚精英,舞美設計張慶山、燈光設計胡耀輝均為中央戲劇學院博士生導師,以高科技設備控制飛紗流動形態,在 ” 中國水墨畫 ” 中呈現《浮生六記》意蘊,將 ” 傳統文人雅趣和品味生活的景點指南 ” 再現於眼前。服裝設計賴宣吾曾參與徐克電影《龍門飛甲》、烏爾善電影《封神三部曲》等製作,他用 A 字形設計戲服廓形,以顏色變化呈現角色情緒狀態,初登場時主演着冷藍色戲服,隨着回憶中歡愉漸濃,戲服顏色也回暖,從藍色逐步過渡到紫色、粉紅。看似簡約的穿戴其實不簡單,頭飾在雲南專門打造,服裝最少有三層,最多達五層,從里衣、重磅真絲到最外層紗質外套,暗藏精美,再現江南文化特色的古典美學。

據悉,11 月 22 日 -24 日《浮生六記》2.0 版將再返上海大劇院。在不斷打磨劇目的基礎上,上海大劇院將成為崑曲《浮生六記》駐演劇場,讓這幕最美昆劇的觀演記憶常留於此。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諸葛漪 文字編輯:施晨露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