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龍門遺粹——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將於4月2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展覽展出河津窯址出土文物150餘件(組),以及全國各地著名收藏機構的傳世瓷品80餘件。

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

展覽分為瓷耀龍門、匠造瓷藝、瓷韻雅趣、瓷業流布四個單元,全面呈現河津窯址的考古發掘、制瓷工藝、裝飾手段和人文內涵,以及制瓷業的興衰和商品流布情況。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各異、裝飾獨特的瓷枕,特別是詩書題材裝飾的瓷枕,書法考究、內容典雅,極具文人氣韻,體現了這一時期精湛燒制工藝和高雅審美意趣的充分結合。

展覽還通過情景還原、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再現制瓷作坊、瓷窯爐、水井等考古遺蹟場景。

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

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

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

山西河津古稱「龍門」,北宋時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改名河津。河津位於黃河與汾河交匯的三角地帶,自唐代起,瓷器生產歷千年不絕,留下了大量傳世瓷器。公元12世紀前後的宋金時期,河津因靠近政治中心開封,人口增加、經濟繁榮,瓷器生產達到鼎盛。隨著宋代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河津瓷窯的生產組織水平大為提升,實現了商品化量產,產品憑藉便利的水陸交通遠銷陝西、甘肅、河南等地。

2016年進行搶救性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遺址,不僅填補了這一地區無相關制瓷遺蹟的空白,為國內外相關瓷器文物找到了燒造窯場,而且揭示出完整的制瓷產業鏈,為研究宋金時期河津窯的制瓷流程、燒窯技術、裝燒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堪稱中國陶瓷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

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

本次展覽展期三個月,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深圳望野博物館、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河津市人民政府等機構協辦。(攝影 余冠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來源:kknews來自「龍門」的230餘件瓷器亮相山西河津窯考古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