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改變了人類的時間和空間

列車改變了人類的時間和空間

歐洲的鐵路是在已有的交通網絡上進行的一次動力更新,需求在前、鐵路在後。而美國的鐵路則不同,它是在鐵路沿線逐漸形成居民點和城市,也就是”鐵路先行,需求在後」。所以,歐洲和美國在修鐵路的策略上就不同了,歐洲修鐵路,土地貴而人工便宜,鐵路公司願意花費更多的人力,遇山挖隧道,低窪之處填坑造路,修出了筆直的鐵路。而美國鐵路是在荒原上造的,地廣人稀,土地便宜人工貴,所以美國鐵路公司就不會去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而是想盡方法繞開可能帶來麻煩的地段,造出的鐵路線是彎彎曲曲。

列車改變了人類行進的速度,速度提升意味着世界的縮小。如果一段相同的旅程,人類移動的速度提高了三倍,那世界就相當於縮小到了過去的三分之ー。空間一旦縮小了,那麼時間也自然隨之改變。在鐵路時代之前,很少有人去關心過時差。今天精準的時差存在於不同的時區,最初就是來自於「鐵路時間」。

在鐵路出現之前,歐洲的城市之間就有時差觀念了:倫敦時間比雷丁時間早4分鍾,比賽倫賽斯特早7分30秒,比布里奇沃特早14分鍾。雖然很精確,但對於當時人民的生活並不重要。但是,當列車在鐵路上高速飛馳時,時差就顯得非常重要,英國的鐵路公司紛紛自己為自己制定了「鐵路時間」。當時的火車站,懸掛的時鍾,不顯示本地時間,而是”鐵路時間”。但鐵路公司很多,各家都用自己的「鐵路時間」,一度還非常混亂。直到19世紀未,英國鐵路公司之間達成一致,以格林威治時間作為整個鐵路系統的標準時間。1880年英國政府接受了鐵路公司的選擇,讓格林威治時間成為英國的標準時間,1884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世界各國以格林威治時間為基礎,劃分了時區,才有了世界標準時間。

我用昨天和今天兩篇短文專門說列車,只是想說明,在鐵路的源頭,鐵路是歐洲文化的組成部分,卻是美國文化的底色。在歐洲,是文明催生了鐵路,然而在美國,則是鐵路催生了文明。呼嘯在鐵路上的列車,不僅把世界的距離縮短了很多,同時也產生了有時區間隔的標準時間。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老杜夢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