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瑪品讀包豪斯百年與德國世紀滄桑

中新社柏林4月7日電 題:在魏瑪品讀包豪斯百年與德國世紀滄桑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灰色立方體外觀,環繞着一行全部小寫的「包豪斯博物館」字樣。還未步入德國魏瑪包豪斯博物館,目之所及的建築風格已令人感受到一百年前開創於這座城市的同名現代主義設計思潮。

在魏瑪品讀包豪斯百年與德國世紀滄桑4月6日,德國魏瑪包豪斯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掀開了包豪斯誕生地紀念其誕生百年活動的序幕。圖為魏瑪包豪斯大學主樓。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4月6日,魏瑪包豪斯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在此之前,德國三座包豪斯城市之一的柏林已搶先在今年1月拉開了紀念包豪斯百年的序幕。

不過,對於魏瑪而言,「包豪斯誕生地」「德國古典主義之城」「歌德席勒之城」「魏瑪憲法誕生地」這些頭銜中的任意一個,都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中新社記者在包豪斯博物館開幕前夕來到魏瑪,試着讀懂這座城市所濃縮的包豪斯百年歷程,以及德國數個世紀的風雨滄桑。

在魏瑪品讀包豪斯百年與德國世紀滄桑4月6日,德國魏瑪包豪斯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掀開了包豪斯誕生地紀念其誕生百年活動的序幕。圖為4月4日,魏瑪街頭展出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倖存者照片。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包豪斯來自魏瑪」,魏瑪城內四處懸掛着這一標語。1919年4月,建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魏瑪創辦了國立包豪斯學校。在魏瑪的六年時間里,學校吸引了保羅·克利、奧斯卡·施萊默、康定斯基等一批歐洲頂尖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發展為歐洲先鋒派的重鎮之一。1925年,學校遷至德紹,1932年又遷至柏林。1933年,包豪斯學校遭納粹查封,最終被迫於當年自行宣佈解散。

僅存在了14年的包豪斯,卻發展為對二十世紀以來的建築、攝影、戲劇、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等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思潮。步入包豪斯博物館,一千多件展品中映入眼簾的第一件便是保羅·克利的「包豪斯搖籃」,抽象的幾何外形、極簡主義的未來風格,誕生於1922年的這件作品成為包豪斯魏瑪時期最鮮明的符號之一。

要理解包豪斯為何誕生在魏瑪,便不能不瞭解這里的歷史。魏瑪市長彼得·克萊內表示,包豪斯博物館所在的位置連接起了有歌德和席勒雕像的劇院廣場,遊客能夠體驗從19世紀古典主義到20世紀現代主義時期再到今天的文化演進。

徜徉在魏瑪老城,德國近現代史的重要章節紛紛在此際會:人們不僅能尋覓到歌德、席勒、尼采等德國大文豪、哲人的足跡,還能感受到二十世紀初德意志首個共和國——魏瑪共和國建立前後的風雲激盪。而從包豪斯博物館頂層的窗口向外遠眺,赫然可見納粹時期臭名昭著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紀念碑。

在魏瑪品讀包豪斯百年與德國世紀滄桑4月4日,即將開幕的魏瑪新包豪斯博物館。德國魏瑪是1919年國立包豪斯學校誕生地。2019年是包豪斯誕生百年。作為一種思潮,其對20世紀以降的建築、工業設計、攝影、戲劇、平面設計等有着深遠影響。圖為魏瑪包豪斯最著名的象徵之一、彼得·克勒設計於1922年的「包豪斯搖籃」。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現代性並不總是好事一樁,我們要記取它殘酷的一面。」博物館講解員介紹,明年還將在一旁的Gauforum論壇內開設關於德國在戰爭中強制勞動歷史的常設展覽。

這片銘記了德意志民族厚重歷史與文化、成就與教訓的土地上生長出的包豪斯,隨其師生飄散到全球各個角落,枝繁葉茂。如今從北京798藝術區到以色列特拉維夫白城,再到巴西聖保羅龐培婭藝術中心,受包豪斯風格影響的建築已成為現代主義的代名詞。而包豪斯風格的平面設計,更是影響到後世如《2001太空漫遊》等科幻電影名作。就連包豪斯博物館門廳上方懸掛的裝置藝術品,也是由阿根廷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完成的。

帶領記者參觀完當下仍活躍在德國設計領域的魏瑪包豪斯大學,本地文化向導埃克特認為,盡管包豪斯誕生在這里,但它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財富,「我們要做的不是保存灰燼,而是傳遞火焰」。(完)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