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文物造型撞臉「路由器」 當年郭沫若也沒搞懂是什麼

安徽博物院文物造型撞臉「路由器」 當年郭沫若也沒搞懂是什麼

據合肥晚報 近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微博曬出了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文物——雲紋五柱器,並表示這件文物「看起來像香爐上插香的造型,像不像小米路由器」?引發了網友對雲紋五柱器的好奇。5月29日,記者來到了安徽博物院。省博物院的志願講解員向記者講述了這件「網紅路由器」的前世今生。

造型奇特撞臉「路由器」

在安徽博物院三樓的展廳里,記者見到了雲紋五柱器,因為造型奇特,它的展窗聚集了不少前來參觀的市民,一些市民還掏出手機拍照留念。「雖然不知道它的用途,但感覺有點像家里裝的路由器。」市民徐女士笑着說。

據了解,雲紋五柱器整體構造分為兩部分,上部為五個並列矗立的圓柱,鑄在好似屋脊的短柱基上,柱高16.5厘米,長短粗細相同,距離互等。下部是空腹方座,方座縱橫21.5厘米×20厘米,圓角方形,四壁微鼓,四壁和柱基都鑄有漂亮的雙勾雲紋,紋飾光潔,銹蝕不多。整個器物通高31厘米,重5.25公斤,屬於典型的吳越文化青銅器物。安徽博物院官網介紹顯示,該文物「不見於諸家著錄,用途待考」。

真名不詳具體用途待考

1959年3月,安徽省在皖南屯溪市西郊修建飛機場,在施工中,意外挖掘到兩處相鄰近的大土堆,里面露出了文物,施工也被緊急叫停。聞訊趕來的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對這兩座西周晚期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並有了大量收獲。不過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有一件難住了考古專家,那就是出土於一號墓的「雲紋五柱器」,當時專家們無法肯定它的用途,甚至連名稱也叫不出。

為了弄清這件文物的廬山真面目,安徽的考古專家還專門進京向當時的考古權威郭沫若先生求教,結果,考古學大家郭沫若端詳苦思了半天,也沒能搞懂那到底是什麼器具。

「事實上『雲紋五柱器』並非這件文物的正式名稱。」安徽博物院志願講解員陳琛告訴記者,文物的定名都是有相關規范的,這件文物沒有正式定名,就是因為它一沒有銘文,二沒有文獻記載,三沒有類似文物作參考。「之所以稱為雲紋五柱器,就是因為不清楚它的功能,不得已才依據器形外表和紋飾特徵取一個臨時名稱。」

猜想頗多但尚未有定論

從1959年出土至今,已經過去整整60年了,無數青銅器研究專家對它進行了研究,但苦於沒有確鑿的依據可用,所以至今仍停留在推理的空間內。

「早年有人認為它是樂器,但通過實際檢測發現雲紋五柱器『演奏』起來不但十分別扭不便,而且究其五柱本身,並不具樂器發音效果,從而否定了這是樂器。」安徽博物院志願講解員陳琛告訴記者,曾有人認為雲紋五柱器是某種器物的底座,脊上矗立五柱,就是插置吹奏管樂器的。但可惜的是考古人員在發掘清理時,並沒有見到五柱器附近有管樂器或遺留有管樂器腐朽的佐證。

除了與樂器相關,有人猜想它是一種計數工具,上面用銅環表示數字;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掛歷,它的五根柱子分別代表着「天干」、「地支」、「年」、「月」、「日」;有人認為它是象徵多子多福的一種祈福的青銅器物;還有人認為它是古人用來祭祀的青銅器。「不論哪種說法,尚無確鑿的證據證明雲紋五柱器的具體用途。」陳琛說,關於雲紋五柱器的具體用途,只能期待未來還有類似的考古發現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