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6月6日,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多國領導人齊聚法北部城市諾曼底。諾曼底登陸75周年紀念活動如約舉行。在此次活動中,有兩個人的身影備受矚目:特雷莎·梅和唐納德·特朗普——一個是即將卸任的英國首相,一個是躊躇滿志的美國總統。他們相互肯定諾曼底登陸的巨大歷史意義,特朗普尤為強調美國同歐洲的關系基於此次登陸而「牢不可破」。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紀念諾曼底登陸75周年現場

退回到75年前,歷史卻浮現出它的另一面。

紅色「凡爾登」

1943年2月,震驚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宣告勝利。經過歷時200餘天的時間,蘇聯終於破滅了希特勒對蘇聯的幻想。

斯大林格勒地處伏爾加河運輸線的樞紐,是蘇聯重要的軍事工業中心。一旦占領這片「風水寶地」,就等於是切斷了伏爾加河一線的南北交通。奪得斯大林格勒,德軍就可北上一舉進攻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亦可囊及東邊的高加索油田。

在蘇軍的頑強抵抗下,斯大林格勒沉重了打擊了曾不可一世的德軍。戰後,羅斯福總統給斯大林發來賀信,極大地肯定了此次戰爭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了盟軍反侵略戰爭的轉折點」。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斯大林格勒戰》電影海報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戰,被西方學者稱為「紅色凡爾登」。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也被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在號稱為「凡爾登絞肉機」中,德國企圖一舉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遭受挫折。

也許是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讓蘇聯有了底氣,也許是因為這場艱難險阻的戰役讓蘇軍心有餘悸。他們似乎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馬上召集西方最有影響力的大國——美國、英國,來繼續在歐洲布局,盡早消除二戰的硝煙。

各懷鬼胎

斯大林戰爭之後,蘇聯提出了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所謂第二戰場,就是在一定地區、具有相當規模和特定戰略效果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可以說,第二戰場的開辟,不僅同盟國之間所實行的真正有效的軍事合作,還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和外交問題。因為它對早日結束二戰,提供了一種未雨綢繆的方案。

但面對一份看起來很有意義的備戰方案,英國和美國卻「各懷鬼胎」。英國想通過控制北非、地中海和中東地區來維護其海上運輸線,一旦啟動第二戰場方案,英國在這些既得地區的軍事存在就等於是「付之東流」了。

1941年,當時斯大林在致丘吉爾的信函當中,提及了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想法,第二戰場的想法首次公然於世。斯大林進而在信中闡釋,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合適的地方莫過於法國北部,由英國開辟並來對抗希特勒的新戰場。但是,面對這份「雄心勃勃」的邀約,丘吉爾在回復斯大林的信中,明確表達了他的態度。概括起來就是,第二戰場,「不現實」。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斯大林

1942年,美國陸軍參謀部擬定了一個西歐作戰計劃,體現了軍事上「歐戰優先」的指向,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的想法和蘇方倡議的不謀而合。但是,英國依然「頑固不化」地對「第二戰場」這一倡議保持沉默。

蘇聯對二戰耍起了「急性子」,它似乎明白如果再不採取措施,任由英方對第二戰場的開辟置若罔聞的話,一場新的「綏靖政策」釀成的大禍也許會再次席捲蘇維埃。

斯大林政府的「二號人物」莫洛托夫於1942年的5月29日趕赴美國,在英國明確拒絕承擔第二戰場義務的局面下,試圖求助於美國,尋求蘇聯和美國的合作。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登上《時代》的莫洛托夫

也許是受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驚嚇,美國不再敢對歐洲戰事不聞不問。怕惹禍上身,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一味地躲避,而是積極地應對。羅斯福政府經過反復論證,最終向莫洛托夫表明美方的態度:期望開辟第二戰場。這一期望不僅是一句聲明,美方同時表示將同英國一道達成有關第二戰場的協議。

面對蘇聯的邀請,身居戰場的英國漠然置之,隔山探海的美國卻尋求合作。對於美國的合作,密執安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奧克塞羅德給出了答案:在國際關系中,各個角色的利益並不總是完全對抗的,短劍的問題是是如何使不同角色相信,他們能從合作中達到互利目的。

美國所給蘇聯許下的承諾,像是一「鎮定劑」,讓蘇聯有了「底兒」。莫洛托夫一個飛機就降落到了倫敦,蘇聯和英國終於可以坐下來談談了。1942年6月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蘇、英蘇共同聲明就勾勒出了這三個西方大國面對共同敵人的聲明。然而,英國和美國對該聲明所規定的國際義務都作了一些保留,聲明和協議沒有如期實現。這三大國,還需要通過一場場「會議外交」來敲定具體的作戰計劃,並從中繼續謀求各自的利益。

從卡薩布蘭卡到魁北克

在1942年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國想趁法國衰落之際迅速擴張自己在北非的影響,取代英法戰前的國際地位。美國和英國就「自由法國」的問題就開始出現爭執。

到了會議後期,會議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處理對德軍事行動上,美國和英國之間產生了分歧。美國認為直接在歐洲發動進攻的時機已到,應盡快在法國北部登陸。英國則力主進攻意大利,認為在地中海地區採取行動同樣具有戰略意義。

經過一番爭執,羅斯福採取了一個「折中主義」的方案,即同意英國在地中海開展軍事活動,但同時西歐第二戰場依舊要開辟。會議決定在法國登陸的行動,將推遲到1943年8、9月份。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法國「小城」諾曼底

「計劃趕不上變化」,中國的老話在歐洲戰場應驗了。可能是預感到了世界之大趨勢,1943年7月意大利軍隊未經認真抵抗就「投降大吉」了。墨索里尼辭去了總理職務,「光榮退役」。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垮台,讓西歐第二戰場的議題再次擺放在談判桌之上。1943年8月,英國和美國在加拿大魁北克就在法國登陸的事項,開啟「繼續爭執」的模式。

在會議上,美國認為蘇聯對結束二戰的貢獻,功不可沒。考慮到未來世界的和平要很大程度上依賴蘇聯,美方想藉助「第二戰場」的通力合作,來搞好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關系。但是英國還是始終舍棄不了它的「一畝三分田」——地中海的巴爾干。英國政府認為既然意大利法西斯已亡,就應該繼續擴大戰果,向巴爾干進發才是「王道」,至於第二戰場的開辟,能拖多久便拖多久罷。

丘吉爾的「拖延症」惹怒了蘇聯。要知道為了第二戰場的開辟,蘇聯可是煞費苦心、契而不舍,蘇方不想讓這一加速戰爭結束行動以打水漂告終。蘇聯的憤怒就像一隻多米諾骨牌,波及了美方,促使羅斯福採用「速戰速決」的方式,還第二戰場以「C位「。在美國的堅持下,魁北克會議批准了開辟「第二戰場」這一計劃,1944年5月1日正式得以執行。它被命名為「霸王計劃」,並給予優先地位。「霸王計劃」便是二戰後期英美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登陸的軍事行動計劃。

「霸王」的勝利

從魁北克到德黑蘭,地球又轉了一年。德黑蘭能否給人類和平帶來一絲曙光,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是否又要被無限拖延。美英蘇展開了博弈。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三巨頭」斯大林(左)、羅斯福(中)、丘吉爾在德黑蘭

丘吉爾對其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提及的「地中海戰略」一直沒有變心,他始終不看好歐洲第二戰場的方案。英國是有私心的,它並不想法國藉由諾曼底登陸就快速光復。若是法國不光伏,西歐霸主的寶座,非英國莫屬。同時,從地中海的巴爾干半島推進戰局,便可順勢搶奪地盤何樂而不為。

蘇方堅持「快刀斬亂麻」的速戰速決戰略,建議從法國西部或西北部攻入德國心髒。此項行動不宜拖延,應在1944年5月之前進行。就「霸王號」的時間問題,美方和蘇方保持空前一致。經過多次討論、爭論和妥協。

在德黑蘭會議現場,丘吉爾情緒激昂,暴戾地撕扯着上衣領口,唾沫橫飛地對羅斯福的心腹馬歇爾狂言道:

「我告訴你,我們英國皇家軍隊都不怕死,只知道如何讓步槍吐火,坦克必須馳騁疆場!」

雖然丘吉爾極力想保全「大英帝國」在西歐的實力,但論實力,美國已在英國之上。一方是英國在歐洲的利益,一方是美國在全球的利益,最終丘吉爾還是舍棄了「小我」,向美國、向蘇聯妥協。正如電影《至暗時刻》里丘吉爾所說的那樣,「不懂得改變主意的人,什麼都改變不了」。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電影《至暗時刻》中的丘吉爾

命名為「霸王」戰役最終確定為1944年5月,第二戰場的方案塵埃落定。美英蘇終於在德黑蘭握手言和。從「各懷鬼胎」到「同仇敵愾」,大國間看似衝突的利益最終匯聚為保全人類的安全。這恰恰印證了美國學者肯尼迪·華爾茲的觀念——權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國家目標的手段,國家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安全,而不是權力。

1944年,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負責霸王戰役的准備和指揮。遠征軍在英國集中了39個師,共有5000輛坦克,10859架作戰飛機,近6000艘作戰艦。參加霸王戰役的盟軍共有36個師,總兵力為287.6萬人。

怎麼才能登上諾曼底 | 史話

諾曼底登陸時的「金剛狼」和「劍齒虎」

6月6日開始,8月25結束,盟軍順利由英國登陸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了。8月25日,戴高樂作為法國抵抗運動領導人進入巴黎,「霸王」一戰終成正果。這場」霸王「背後的「霸王」之爭,宣告中止。但新的「霸王」之爭,並沒有因此而終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比天空還遠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