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血戰腳山鋪舊址 6000紅軍血肉之軀築起搶渡湘江生命通道

盛夏清晨,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境內的國道322線桂黃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公路旁綿延一公里的尖峰嶺和米花山悠然靜謐。唯有路邊的一塊石碑刻着「湘江戰役舊址腳山鋪阻擊戰」幾個大字,記錄着85年前在此發生的慘烈一役。近日,記者探訪了腳山鋪阻擊戰舊址。

探訪血戰腳山鋪舊址 6000紅軍血肉之軀築起搶渡湘江生命通道

圖為戰爭親歷者、今年94歲的才灣村村民蔣平芬回憶腳山鋪阻擊戰戰況。俞靖 攝

1934年冬,湘江戰役在廣西灌陽、全州、興安境內打響。11月27日,紅軍中央軍委派紅一軍團在才灣鎮魯板橋、腳山鋪之間,阻擊湘軍西進,掩護紅軍主力渡江。

「腳山鋪與湘江平行,距軍委縱隊渡過湘江的興安界首渡口25公里,距中央紅軍過江的全州鳳凰嘴渡口僅17公里。如果腳山鋪失守,紅軍將無險可守;而一旦讓湘軍封鎖湘江,中央紅軍便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桂林市紅色旅遊協會專家蔣廷松介紹,當時紅一軍團第一、二師的6個團與湘軍劉建緒的4個師在腳山鋪一帶展開激戰。最終在這場被譽為湘江戰役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雙方兵力投入最多的一場戰鬥中,近6000名紅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為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築起了搶渡湘江生命通道,粉碎了國民黨聚殲紅軍於湘江東岸的陰謀。

探訪血戰腳山鋪舊址 6000紅軍血肉之軀築起搶渡湘江生命通道

圖為全州縣才灣鎮尖峰嶺下正在建設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

「當年那一仗打得非常慘烈,槍聲持續了三天三夜。「戰爭親歷者、今年94歲的才灣村村民蔣平芬告訴記者,槍聲停後,他跟村里的放牛娃一同上山,漫山遍野都是紅軍遺體,槍支、彈殼隨處可見,到處都是血淋淋的。

最讓蔣平芬印象深刻的是,紅軍膽子大,敵人來了還堅持戰鬥到底,負傷了也不喊痛。「紅軍紀律嚴明。當時有一個班駐扎在我家,他們不進廚房、不烤火,轉移時不小心將我家的鍋鏟帶走了,還派戰士從好幾里外送回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腳山鋪村村民王世計也從小聽父親王寅修講紅軍的故事長大。「當時紅軍駐扎時對老百姓好,所以爺爺都叫父親去給紅軍送水送飯。好幾次父親險些遇到炮彈襲擊,害怕不已。爺爺都告訴他,不要怕,紅軍會保護百姓。」

探訪血戰腳山鋪舊址 6000紅軍血肉之軀築起搶渡湘江生命通道

圖為位於腳山鋪村村口的易盪平烈士第一墓葬處。

在王世計家村口竹林里的一塊空地上,有一塊紅旗牌——易盪平烈士第一墓葬處。易盪平是紅一軍團二師五團政委,原名湯世積,投身革命後改名為易盪平,取「盪平天下不平」之意。

「易盪平在中等學校畢業後,為了消滅反動派,毅然投身革命,是書生報國的典範。「蔣廷松介紹,腳山鋪阻擊戰中,易盪平在尖峰嶺多處負傷,為了掩護部隊撤退,誓不當俘虜,他奪過警衛員的搶向敵人射擊,並將最後一顆子彈射進了自己的胸膛。易盪平犧牲後,王世計的父親王寅修和幾位村民一起將其安葬在此。這一年,易盪平年僅26歲,他也是腳山鋪阻擊戰紅一軍團犧牲的最高級別的指揮官。

翻開全州縣黨史辦摘錄腳山鋪阻擊戰犧牲的部分紅軍將士名錄,像易盪平這樣英年早逝的將士還有很多。1367名烈士中,年紀最小的僅15歲,他們大多祖籍江西,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這些人中,有不少人像易盪平一樣家境情況還不錯,接受過新式教育,原本可以較為安穩地生活,但他們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投身革命,甚至以身報國,為的就是讓老百姓過生幸福的新生活,這是他們的那代年輕人的初心。」蔣廷松說,現在我們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為了銘記英烈,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夏季的米花山蟬鳴幽幽,竹林遍野。腳山鋪阻擊戰雖然已過85年,但竹林間當年紅軍將士修築的戰壕,依舊默默地訴說着當年戰況的慘烈。與米花山遙相呼應的尖峰嶺下,一座嶄新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正在加緊建設,預計今年10月將對外開放。屆時,腳山鋪戰役和犧牲的近6000名英烈事跡將為更多的後世所知,讓英名被永記。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