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真名家專欄 | 換個角度仰視劉邦

原創: 林文峰

英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後稱「漢高祖」)劉邦,凱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港真名家專欄  | 換個角度仰視劉邦

01

 民族因之稱「漢」

劉邦建立漢王朝之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稱為「華夏族」,劉邦稱帝之後,這片土地上的人稱為「漢人」,「漢族」之名隨之而來,直到今天。

奇怪的是,這樣一個開天闢地的偉大名字,在很多人眼里,經常會跟「無賴」、「游手好閒」、「六親不認」等貶義詞聯系在一起。

02

素有大志

當劉邦看到秦始皇的車杖隊的時候,嘆道:「大丈夫當如是也。」可見他的人生抱負。而且,他的這種抱負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從少年時期就一直為之追尋着、努力着。

少年時候,劉邦最崇拜的偶像是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十七、八歲時劉邦就離家出走,投奔幾百里外的信陵君。可惜信陵君死了,未能如願。劉邦退而求其次,投奔了信陵君以前的門客張耳,追隨張耳很長一段時間。在後來舉兵反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劉邦還常常尊稱張耳為大哥。張耳也協助劉邦建立了帝業,成為西漢開國功臣,受封為趙王。劉邦稱帝後,多次到大梁祭拜信陵君,甚至專門安排五家人為信陵君守墓,世代奉祀,可見信陵君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的巨大。

因此,劉邦絕對不是「一貫游手好閒」,而是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尋夢想,他效仿信陵君,慷慨大度、禮賢下士、俠肝義膽,因而在舉兵反秦前就已經聚集了一幫兄弟,成為了他後來建功立業的班底。

港真名家專欄  | 換個角度仰視劉邦

03

劉勝項敗的實質是「沉澱」對「浮躁」的勝利

劉邦比項羽大24歲,都是屬蛇的,起兵的時候劉邦已經47歲了,幾近知天命之年,比任正非43歲創業還多4歲。如此年齡創業,確有不得已之苦衷,但無論劉邦還是任正非,此時的創業已經在心智上、閱歷上、對人性的透徹理解上,都完成了充分的儲備和積淀,因此在創業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挫折、生死考驗,都能泰然處之、遊刃有餘。

而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的時候年僅23歲,項梁戰死,項羽獨扛大旗的時候才24歲。不管從經歷和心理准備上都是不充分的,帥與將的綜合素質要求是不一樣的。作為古今第一猛將的項羽,打仗所向披靡,「千古無二」,然而「中原逐鹿」並非軍事就能解決一切。政治(安撫百姓、收攏民心)、經濟(糧草補給)、文化(使命),無不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撐。

從項羽節節勝利到定都、分封,直至烏江自刎,無不赤條條地體現 「浮躁」兩個字。范增、韓信原本對其充滿理想和希望,但終究不得不離他而去。而劉邦從青年時期到創業直至建立大漢王朝,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人才歸附聚攏的過程,是一個慢慢的成熟,不斷沉澱、厚積薄發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看,劉勝項敗雖然充滿曲折,充滿離奇,但卻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港真名家專欄  | 換個角度仰視劉邦

04

給予屬下評價最高的帝王

出身草莽,掃平天下,一統江山的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的時候,即使後來二千年的任何開國皇帝,都沒有一個像他那樣胸懷如此廣闊: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

所以漢初三傑不是後人才給予的評價,而是劉邦親自對屬下的評價。也正是這種評價,從官方上奠定了蕭何、張良、韓信的歷史地位。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慷慨地把耀眼的桂冠戴在臣下的頭上。雖然只是客觀的評價,但也殊為難得。從這個角度講,也是千古一絕的帝王。

05

劉邦是個大孝子

大家都知道項羽曾經以劉邦之父劉太公為人質,甚至以烹殺劉太公燉成肉羹相要挾,而劉邦卻無動於衷地說:分我一杯羹。據此認為劉邦是個無情無人性的傢伙。置父親生死於不顧,其實這就是劉項之間閱歷和對人性洞察之較量。

劉邦是個大孝子,年輕時為幫助其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盧綰還賭債,不得已把債主領回家,劉太公大怒,劉邦自己乖乖趴在地上讓劉太公責打。為皇帝之後,父子住在一起,三五天就要去拜見父親,為了符合禮儀,尊太公為太上皇,為了解決老人孤單寂寞,專門把老家的的親朋鄰居遷到都城陪劉太公一起居住。

總之,劉邦以47歲高齡(秦漢時期,人均壽命不到50歲)創業,七年時間滅秦滅項,一統天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是陳勝說出來的,然而卻是劉邦及其兄弟們在幾千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做出了證明。他們這第一個證明影響了往後整整兩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和社會生態。劉邦,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其胸懷和氣度以及給中華歷史帶來的巨大影響,少有出其右者。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