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精品《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在穗首發

誰是 ” 港珠澳大橋動議 ” 第一人?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大橋如何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大橋通車後,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啟航?……6 月 30 日,由廣州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在穗首發,該書全面真實記錄了港珠澳大橋從孕育到成長的全過程,是廣州市一直致力於文藝精品創作的又一佳作。

文藝精品《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在穗首發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蔣述卓,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首任局長朱永靈,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等出席新書發布會現場並講話。

記者視角刻畫大橋建設者群英像

本書從港珠澳大橋的籌備起筆,宏觀展現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歷程。同時又從細處着眼,生動呈現建設時遇到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以及一次次化險為夷的過程。並深入挖掘出許多大橋建設者背後的故事,生動描繪了大橋建設者們不懼困難、勇於挑戰、攻堅克難的堅定意志和樂觀精神,體現了中國創造的偉大力量。

文藝精品《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在穗首發本書作者周強談創作感想

”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的精神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本書作者、現任新華社廣東分社對外新聞部主任兼團委書記周強說。他親歷了港珠澳大橋各個重大節點竣工的重要階段,幾乎記錄和報道了大橋建設的全過程。

” 記錄是時代賦予記者的責任。” 周強表示,他在報道港珠澳大橋過程中被建設者的事跡深深感染,當接到出版社的邀約時,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創作中來。

文藝精品《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在穗首發

如何書寫港珠澳大橋?周強表示,報告文學與新聞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必須確保所有的記錄都客觀公正。”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我給本書的定位是港珠澳大橋傳,而不是人物傳,該書真實、客觀地刻畫了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的群英像,每章的主旨鮮明,達到了專業性和可讀性的統一。”

現場嘉賓說

據悉,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及各參建單位的大力支持,他們為作者創作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不少信息如 ” 單雙 Y” 方案之爭、建設高潮遭遇資金危局、中華白海豚保護區臨時穿越方案、港珠澳大橋對粵港澳大灣區示範意義等,均是獨家披露呈現,首次公開發表。

文藝精品《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在穗首發

” 該書在創作過程中堅持第一手素材,體現了原創性;作者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保證了內容上的客觀真實;作為一個超級工程,大橋涉及非常多的數據,作者在完稿之後,還一一核實。” 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沈育明說,與其他同類描寫港珠澳大橋的書相比,這本書更具差異性、可讀性和專業性,是對大橋建設者的致敬。

文藝精品《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在穗首發港珠澳大橋首任局長朱永靈

” 作為大橋建設者,我要真誠地感謝作者深入細致地采訪和客觀公正地記載。”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首任局長朱永靈卒讀全書後直言,” 作者用心、用情記錄港珠澳大橋的成長過程,讓我們這些當事人十分感動,也十分敬佩。”

” 文學不僅要描寫英雄,還要描寫普通勞動者,走進人民心中,起到鑄造靈魂的作用。” 廣東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蔣述卓表示,本書以材料和事實說話,將新聞性、專業性和文學性結合起來,將敘事、寫人、抒情、議論融為一體,讓讀者既能在愉悅的閱讀中了解到大橋建設中技術上的各種攻堅克難,也知道了整個建設過程中各路英雄的動人事跡。他坦言,” 文學工作者要走進時代、記錄時代、描寫時代 “,在書寫時代大事上,《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樹起了向文學高峰沖刺的典範。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表示,港珠澳大橋是無與倫比的 ” 超級工程 “,《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就是在為港珠澳大橋立傳,為時代畫像,只有堅持工匠精神打磨圖書才能與港珠澳大橋精神相匹配。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利用自身的特殊優勢,利用優質豐富的文化資源,發揮文化紐帶功能,當好大灣區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中心,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灣區故事,奉獻更多的灣區文化精品。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