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阿富汗珍寶,暖心的接力守護

流浪的阿富汗珍寶,暖心的接力守護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又至。時下,逛博物館漸漸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人們又可曾知曉,博物館里得以被看到的很多文物來之何其不易,或曾飽受風雨、穿越烽火、歷經流離。然而正因它們的存在,人類文明有了保存、記載的可能,往昔歷史有了觸摸、凝視的可能,我們與先輩之間有了連接、共鳴的可能。這也是它們值得被守護的最大意義所在。

讓我們走近那些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博物館里被看到的文物,致敬那些為挽救人類文明結晶所付出的努力,更提醒自己:在今天,文化遺產保護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全亞洲、全世界一起,用文明的力量守護文明。

最近兩年,一批來自阿富汗的國家寶藏相繼於各地多家博物館巡展,牽引了頗多關注的目光,眼下,它們登陸的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批因戰亂而流浪的阿富汗古代珍寶,有着極其特殊而驚險的傳奇經歷,此前已做客法國、意大利、荷蘭、美國、日本等國,中國也是其世界巡展的組成部分。

阿富汗地處中亞 ” 心髒 ” 地帶,是連接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沖。它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公元前的波斯帝國,數千年間締造過無數盛世和輝煌。這里曾是絲綢之路的中心,處於 ” 文明的十字路口 “。草原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漢文明、印度文明等多種文明都曾於此交匯碰撞,沉澱出獨特的文化魅力,為阿富汗留下大量珍貴的文物和古跡。此次巡展的四件來自公元前 22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的黃金杯,即可謂文明的一個例證。金杯上清晰可見的精美紋飾中,帶鬍子的公牛形象,顯然受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而一些幾何圖案,則是典型的中亞風格。這表明,早在青銅時代,這里已開始了文明的交流與互動。

與此同時,阿富汗也是一個飽受動盪之苦的國度。最近三四十年,在人們印象之中,阿富汗似乎總與戰爭、恐襲、貧窮飢餓、流離失所等字眼聯系在一起。文物古跡被戰爭破壞或者被恐怖分子蓄意摧毀,在這里頻頻發生,博物館及民間團體力量又太過渺小,根本無力阻止這些慘劇發生。其中,2001 年 3 月 2 日,著名的巴米揚大佛被控制阿富汗的塔利班炸為一堆碎石,尤令世界震驚與痛心。這些高大的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立佛雕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挺過近 1500 年風霜雨雪考驗。它們的轟然被毀,簡直是人類文明的一場噩夢。

流浪的阿富汗珍寶,暖心的接力守護

阿富汗眾多文化遺產的艱難處境,牽動着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心。自 2006 年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之下,阿富汗 200 多件文物從其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中精選出,開始了世界范圍內的 ” 流浪 ” 巡展。與經費、人力、保存條件等跟不上,甚至時刻置身被損毀的危險之下相比,遠離戰亂之地、去和平國家巡展,或許不失為保護當地文物的一種辦法。

2017 年 6 月,這批阿富汗珍寶差一點又要重返戰火硝煙。當時,它們正將結束在故宮博物院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按照計劃,下一站是美國芝加哥大學,但由於種種原因,美國之旅無法成行。如果找不到下一個可供展覽之地,文物只能回到仍處動盪的阿富汗。得知這樣的苦衷,中國義無反顧伸出援手,選擇成為這批文物的 ” 守護神 “,這才有了它們此後於敦煌博物院、成都博物館、鄭州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的到訪。

” 多展一陣,等局勢好了再還回去 “” 這背後的痛苦和屈辱,我們也曾感同身受 “” 用文明的力量來守護文明 ” ……巡展過程中,中國觀眾、網友的留言同樣匯成一股暖流。

流浪的阿富汗珍寶,暖心的接力守護

作者:范昕

編輯:范昕

責任編輯:王磊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