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張國亮,男,1959年12月出生於湖北省孝感市,1978年3月入伍,畢業於解放軍外國語學院,1989年轉業到河南洛陽工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河南省詩詞學會理事,洛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洛陽市書畫院院長。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畫家。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清香溢乾坤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寫意牡丹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荷(一)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和(二)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荷(三)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荷(四)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寫  生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山水(一)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山水(二)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山水(三)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一)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二)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三)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在國家畫院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四)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五)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六)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七)

畫家張國亮和他的作品

小品(八)

神交國畫  彰顯個性 

——淺讀張國亮作品

冷慰懷

 二十年前,我曾在一篇小文中,這樣評價過張國亮和他的畫:平易謙和的外表,拙樸輕靈的畫風,外加一筆貌似隨意塗抹的行草,有如一個沒有脾氣的「老大娘」。如今,平易謙和的外表依然保留如初,而拙樸輕靈的畫風中,已浮現出紫檀木般的美妙紋路,古色古香的韻味撲面而來。他在畫作上留墨的邊款或題詩,更有一種看似隨意實則獨具匠心的纖巧,配上或濃淡相映、或疏密並用的寫意筆法,使得作品的意境顯得愈加空靈了。

 這二十年來,張國亮一面恪盡職守一面苦修丹青,凡有外出機會必順道拜訪名師畫友,把切磋交流的心得化作自身的積累,並融匯為作畫的奇思妙想。假如把張國亮當今的畫作和二十年前的相比,其總體風格仍是「看似有意卻無意」的渾然天成,無論用墨和留白都順其自然,只在某些關鍵細節處點出「個性」。

 以刊出的四幅《荷》為例,花色白、墨、紅、粉與葉的紋路,只是為適應佈局的變化和搭配,我以為個性化的細節還在於花的「表情」。白荷瓣光滑豐腴,端莊富態,恰似貴妃出浴,其表情儼然是「舍我其誰」;墨荷矯健飽滿,柔弱中凸顯蒼勁,好比宮廷中的巾幗護衛,一臉凜然正氣;紅荷雖稍有殘缺,但葉瓣昂揚舒張,並無半點頹喪和氣餒,照樣散發着不染污泥的清香;粉荷垂目低眉,似與雀鳥、游魚對話,在輕風中搖曳生姿,一副恬靜安閒的表情。倘若將這四幅鬥方並列欣賞,其神情的差異即可一覽無余,她們雖同為蓮姓姐妹,此時的心境卻各有千秋。

 張國亮的山水、小品也自成一格,常常是挺拔和婀娜同框,雄渾與纖柔互動,一幅畫里既有筆鋒力度的對比,也有主體佈局和暖冷色彩的呼應。他常說,嫻熟的筆墨語言一要靠持之以恆的練習,二要靠心領神會的漸悟,這樣才不會侷限於某種單一的畫風。出生在江南水鄉,成長在中原古都的張國亮,或許是摸透了大江南北草木山石的習性,其作品才既有南方山水的靈秀,又具北方山水的雄渾。細觀發出的幾幅大型山水畫,無論是隱約可見的崖上人家,還是彌漫升騰的深澗霧靄,都給畫面平添了幾分想象的空間。即使是鬥方大小的風景小品,其構思也十分精巧,往往不經意的寥寥幾筆,就讓關鍵處的細節生動起來了,乃至使整幅作品的感染力得到提升。筆者以為,一幅好的作品不僅要佈局得當、筆法純熟、主次分明,還要在色彩過渡和素材的搭配呼應上恰到好處,看來張國亮先生已深諳其道。

 二十年前張國亮謙遜低調求教八方,化高人之功力為己用;如今張國亮劍鋒入鞘深諳藝無止境天外有天,「老大娘」的比喻顯然不足以涵蓋他的個性了。已進入花甲之年的張國亮,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訓練有素的基本功,還有徹悟了國畫含蓄曠達個性的默契與自信。沒有脾氣的「老大娘」,早就把所謂的「脾氣」,內斂為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和把握,把不怕虎的「牛犢」精神,淡定成對付「老虎」、解決難題的致勝方略。

 軍人出身的張國亮,擔任過地方政府部門的要職,具有近四十年的繪畫實踐,研習過上萬件山水、花鳥、人物畫,在全國各地舉辦過數十次個人作品展。他曾對某些迎合市場口味不惜損害藝術格調、降低藝術品位的歪風,進行過堅決批判和抵制。他認定「精神物化」、「作品俗化」和「責任弱化」,是繪畫藝術的三大敵人,藝術品格永遠重於其經濟價值。正是這種愛憎分明的性格,使他的作品在劇烈的經濟大潮沖擊之下,一直保持着極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品位。

2018年12月11日寫於洛陽

       (本文作者冷慰懷,1945年出生於江西宜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居河南洛陽。)

        擴展閱讀 2014年11月(視頻) 軍地文化訪談——著名畫家張國亮——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冷慰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