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根本就是英國病

茶根本就是英國病

塞繆爾·佩皮斯先生在日記里寫道:「後來,我確實要了一杯茶,這種飲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喝過的。」那是1660年9月25日,這句話的里程碑意義在於:這是英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提到他喝了茶。

過了一百年,英國已經變成西方世界中最愛喝茶的一國了。這得多虧他們東印度公司:本來東印度公司是打算從東方兜售胡椒和香料的,結果胡椒價格暴跌後,東印度公司發現了茶葉有利可圖。18世紀初的某段時間,倫敦茶價,每磅茶值到4英鎊——按購買力折算,1英鎊相當於2014年的200鎊以上,折合人民幣2000元開外。因為茶珍貴,英國人並不是人人懂得喝,詩人羅伯特·索錫講過個段子,說英國有個鄉紳夫人,收到城里朋友寄來的一磅茶葉,不知如何處置,於是他把茶葉煮開,跟黃油和鹽一起鋪在烤麵包片上,請朋友吃;朋友們努力吃完了,贊美說很有趣,只是不太合自己的口味,然後逃之夭夭了……到19世紀,英國茶葉的價格才跌到2先令一磅,老百姓普遍也喝得起了。

當然啦,貧苦大眾都喝上茶了,貴族們就坐不住了。18世紀,尤納斯·漢威先生認定,英國普通大眾,包括侍女和工人,就不該喝茶,不然沒法專心工作服務國家,可老先生卻對貴族的飲茶風閉口不談,說穿了,就是嫌下等人民粗窮,都喝茶了,就影響他老人家的尊貴地位啦。可是茶葉價格還是跌,英國老百姓都能喝,沒法禁絕,上等人只好拔高自己,把喝茶弄得神幻玄妙。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輿論里,英式下午茶是紳士與貴婦人們的風雅據點,無數秘制點心的發明源頭,須有好茶室、好器皿、飽學貴人、莊園主、藝術家們才有味道。

但也有人看不慣這股勁,比如卡薩里內·懷特霍姆,看膩了貴婦人們「沒有茶,怎麼活得下去」的嬌軟呻吟,在《觀察家報》上吼了一嗓子:「叫離了茶就死的人直接去死,他們就活得下去了!茶根本就是英國病!英國人傷春悲秋,都是喝茶這檔子事鬧的!」

18世紀,被貴族名為風雅的英國茶,絕大多數是紅茶,且配糖。實際上,英國人沒控制印度前,根本不相信綠茶和紅茶是一種植物,咬死這是兩種樹上長的——因為茶從東方運到英國,必須耐久藏;綠茶、豆腐和酒,又出了名的經不起久運,於是那時英國進口的,全是發酵了耐久藏的紅茶,還都當個寶。18世紀,英國人喝紅茶加糖。你還別怨他們不懂茶:當時世界上也只有英國富裕到可以喝茶就糖——其他國家的人民都沒這麼闊綽呢。英國商界想統計全國一年喝茶多少,但因為走私逃稅的茶太多,一時摸不透,腦子一轉,計上心來:既然英國人喝茶都加糖,直接統計全國一年耗了多少砂糖嘛!1770年,英國人均消費了20鎊糖,絕大多數都是加在茶里頭。

所以,你看,英國風雅太太們喝的,也就是為遠航而特製的紅茶,還加糖,或加其他香料。放在中國,其實也就是王婆請潘金蓮喝的點茶那檔次。早在宋朝,蘇軾都知道「且將新火試新茶」了,英國人卻喝不着新鮮茶——這樣還想擺起喝茶的譜來,着實有些拿雞毛當令箭呢。丹納先生在《藝術哲學》里,百忙之中,還說「英國小說老是提到吃飯,最多情的女主角到第三卷末,已經喝過無數杯的茶,吃過無數塊的牛油麵包、夾肉麵包和雞鴨家禽。」問題是,法國人也被英國人帶偏了。如今在歐洲咖啡館里頭喝茶,或者滿是東南亞香料味;要不就是茉莉花茶,帶出西方花卉的奇怪味道;最後就是日式抹茶。想跟歐洲人討論炒青,簡直白費工夫。說到底,在大多數普通歐洲人心里,茶=英國紅茶+東方香料,這玩意已經深入人心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子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