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有間「博物館餐廳」 2000件老物件伴食客享「文化餐」

蘭州有間「博物館餐廳」 2000件老物件伴食客享「文化餐」圖為「博物館餐廳」中由老箱子製成的沙發。艾慶龍攝

中新網蘭州8月5日電 (艾慶龍 高瑩)在甘肅蘭州新區珠江大道上,有一棟灰色的三層樓房,木質兩扇大門敞開,中間掛着4盞燈籠。這棟並不起眼的建築是一家「博物館餐廳」,記錄了一個多世紀生活變遷。

蘭州有間「博物館餐廳」 2000件老物件伴食客享「文化餐」李維東在「老物件包廂」內介紹「隴銹」作品。艾慶龍 攝

近日,記者探訪這家「博物館餐廳」。推開厚重的木質大門,目光所到之處為外方內圓的灰色照壁,其上是一幅用乾花、大理石、假山、木刻等製作而成的山水畫,照壁後面則別有洞天,若干紅燈籠點綴其中,一亭、一橋、一船是進入「餐廳博物館」的必經之景。

建築的二樓是餐廳包廂亦是博物館展廳。「博物館餐廳」負責人李維東告訴記者,此餐廳共有超2000件老物件,分門別類布設在31個主題「博物館包廂」內。

老電視,老收音機,老玻璃漆畫、老皮影、老墨鬥、老衡器、老照相館……從誕生之初的奢侈品到暢銷多年的日用品,再到如今的陳列展品,在「留聲歲月」「鏡花水月」「方圓規矩」「風影旦戲」「稱心如意」等包廂式展廳均能一一找到。李維東表示,以往只受到小眾投資客追捧的老物件,近年來,隨着經濟發展,逐漸被更多民眾所認可和追捧,成為「新寵」。

52歲的李維東收藏老物件已有20多年,僅有初中學歷的他講述「老物件」背後的故事卻滔滔不絕。談及收藏生涯,李維東介紹說,他初中畢業後便選擇闖盪社會,在機關單位從事司機一職,閒暇之際,酷愛手錶的他會通過收購和交換獲得不同手錶,慢慢便喜愛上收藏。

隨着李維東開始經商,手頭漸寬裕,從收藏手錶的愛好發展成迷戀「老物件」,在民眾眼中的無用之物,李維東卻對此如獲至寶。茶餘飯後打聽誰家有「老物件」,或交換或購買成為他的「工作」之一。

蘭州有間「博物館餐廳」 2000件老物件伴食客享「文化餐」圖為「博物館餐廳」內布設的上世紀獎狀。艾慶龍 攝

「以前,蘭州村莊都建有水渠,藉助水車之力,將黃河之水引至田間地頭,灌溉農作物。隨着科技發展,水車退出歷史舞台,石頭制式水渠也被遺棄。」李維東指着石頭制式水渠說,兩年前,他在鄉村偶遇部分水渠,但村民不願破土,心有不甘的他時刻惦記,得知鄉村改造,便與朋友一同前往。

「施工現場一片狼籍,他和朋友埋頭苦尋半日,仍毫無頭緒。」李維東回憶說,當時,越尋找越心急,正當苦惱之際,在小山坡上尋到,便帶回收藏。

「老物件對於現代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個載體、一個工具,更多包含着時代的記憶。」2017年,李維東所在公司開始打造晴望川民俗文化村,已有萬件「老物件」的李維東作為負責人之一,便提議建造「博物館餐廳」。

「把餐館變成博物館,吃的不僅僅是美食,更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記憶。」李維東介紹說博物館名稱時說,晴望川是蘭州新區所在地秦王川的古稱,意為「天晴方可望見川之雄闊」。隋末,金城校尉薛舉屯牧於此,號稱「西秦霸王」,遂將「晴望川」改名「秦王川」,並沿用至今。

2012年,蘭州新區獲批成為全國第五個、西北首個國家級新區,一座承擔西北地區經濟增長極的新城在秦王川上拔地而起。

在晴望川民俗文化村,青石板的街巷曲曲折折,兩旁店鋪鱗次櫛比。李維東表示,「博物館餐廳」2018年9月試運行,至今,單日遊客和食客最高達5萬人次。

「一件老物件,是一段回憶,你來,故事便有了續集。」李維東透露,讓更多人通過熟悉的老物件,喚起美好的回憶。下一步,他會將剩餘藏品專門開設博物館,使遊客或食客,可享「文化大餐」。(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博覽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