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第四篇第24章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欲:貪污也,從谷從欠,谷本為「浴」,最早的「浴」就是「欲」,後為了區分,發明了「欲」字。

欠指有所不足,故產生慾望,也有一說,欠指哈欠,打哈欠讓人感覺舒服,人滿足了慾望後,也感覺舒服,所以「欲」從欠。如《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欲也作期願之辭,如《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

欲也指需要、應該,如膽欲大而心欲細。智欲圓而行欲方。

宋明理學認為:欲而當於理,則為天理。欲而不當於理,則為人慾。欲求適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理也!理學家們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訥:言難也,音nè,會意。從言,從內。表示有話在肚里,難以說出來。《賈子道術》:論物明辨謂之辯,反辯為訥。

訥的原義就是說話遲鈍。如《老子》:「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又如《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訥口少言。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君子說話應該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孔子言簡意賅地道破了為人處世的玄機,即少說話多做事。時至今日,依然是人們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之一。

訥於言,有兩層含義,首先提醒我們少說話。當然,少說並不等於不說。但是,說話多了也不行,正所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其次,要求我們少說空話和大話,空話廢話毫無意義,而說大話,最終只能使自己成為別人的笑柄。

孔子一向反對多言,並且一再告誡弟子們話應當少說。他還說過:「剛毅木訥近於仁」、「巧言令色鮮于仁」。

木訥少言之人往往有仁德,而善於誇誇其談,花言巧語的人往往無情無義。

除了訥於言,孔子還多次提到「敏於事」或者「敏於行」,他曾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一代偉人毛澤東從這里得到啟發,為他的兩個女兒分別取名為李敏、李訥。

「敏於事」和「勤於事」不同,敏於事包含著思考,透出一個人的靈氣。

生活中,有些人總喜歡批評、指揮別人,或者指責、抱怨別人這個沒做好,那個怎麼還不做,倒不如自己多動手,這樣大家都能和和氣氣,開開心心。

與其整天說空話、大話,誇誇其談,不如實實在在地做點事。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書聖、情聖王獻之

《晉書·王羲之傳》中記載:「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意為:小時候的王羲之不善言辭,人們也不認為他會成為人中俊才。

王羲之後人,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5歲了還不會說話,大家都以為他成不了大器。

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也遺傳了他的「訥於言」,但是王羲之卻斷言「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有一次,少年王獻之與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當時的名士謝安,兩位兄長多談世俗事,王獻之只隨便說了幾句問候寒溫的話。

離開謝家後,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的優劣,謝安說:「小的優。」客人問原因,謝安回說:「哲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意為:大凡傑出者都少言寡語,因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王獻之是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女婿,又是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岳父。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

王獻之從小少言寡語,但做事勤敏,從小隨父親王羲之苦習書法,後終成大器,與其父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他精通各種書體,行草尤其著名。他在繼承張芝、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變革樸拙書風,形成自己的風格。有人評價其書法在逸氣、媚趣上超過了他父親王羲之。

從對書法發展的主要貢獻和影響來看,父子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王羲之的主要書法成就,是繼承鍾繇的書法,完成了楷書的創立,又結合章草(漢章帝常用的草書)和張芝今草,開創了行書這種新的書體。

王獻之在繼承王羲之書法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行書新的流派,對書法歷史的影響極為重大。

二王之後的六朝時期,王獻之的新派行書較為流行,只是到了唐初李世民獨尊王羲之,壓制了對王獻之書法的評價。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王羲之的楷書雖然叫楷書,實際上仍然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包括初唐歐虞褚(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也是這樣,屬於隸書基礎上的楷書。

到了中唐顏真卿及後來的柳公權,楷書才脫離隸書而真正獨立。

對於草書來說,雖然有漢末張芝在章草基礎上開創了今草,但那畢竟是在章草基礎上形成的,在楷書並未完全成熟的歷史條件下,在技法上只能依賴於章草。

王羲之的草書,嚴格地說也還是章草基礎上的草書,或者隸書基礎上的草書。只有到了中唐時期,真正的楷書基礎上的草書才得以成熟。

與顏真卿同時代的草書,包括賀知章、李白等人,更以張旭懷素的狂草為代表,才是真正的楷基草書。這種新的草書,正是以王獻之草書為淵源的。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王獻之在用筆方面的創新,使之成為從行草到大草的橋樑,極大的啟發了狂草藝術,是楷基狂草的奠基者。張旭懷素都是王獻之的這種草書傳統的繼承者,草書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王獻之不僅僅是一位造詣深厚的書法家、書聖,更是一位愛情至上的性情中人,又被譽為「情聖」。

王獻之留傳下來的書法筆跡是不多見的,但從幾個流傳至今的王獻之作品中,可以看見他豐富的個人情感。這些書帖也表現了王獻之在離婚之後對於表姐、原配、著名大臣郗鑒孫女郗道茂的思念之情。

《淳化閣帖》里有不少他的墨跡,其中便有幾封是他離婚後寫給郗氏的情書,記載了他的相思之情,他在離婚前寫給親友一帖,很簡短:「令外甥知問,郗新婦疾更篤,憂慮深!」大意是:郗氏生病,越來越嚴重,擔憂不已。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郗道茂被休後投奔伯父郗愔籬下,不久便鬱鬱而終。那麼,王獻之為何要和感情篤深的表姐離婚呢?有什麼苦衷嗎?

東晉大司馬桓溫病重臨死前,將兵權交與三弟桓沖。桓溫還有個二弟桓秘,很不服氣,聯合大哥桓溫的長子桓熙和次子桓濟欲奪取兵權。

此事泄露消息後引起桓沖高度警覺,待桓溫死後,他便秘密不發布,一舉拘捕秘、熙、濟三人。

其中的桓濟後被流放到了長沙,他原是簡文帝第三個女兒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的駙馬,司馬道福為了劃清界線,隨之與他離了婚。

這時,集萬千寵幸於一生的新安公主不甘寂寞,在太皇太後支持下,準備再次嫁夫。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她非常仰慕王獻之的風流蘊藉,對他筆下的草書,一筆連貫數字,豪邁氣勢宏偉,下筆潤秀、飛舞風流,更是崇拜不已。因而在祖母面前表示,非王獻之不嫁。

王獻之不願與郗道茂離婚,為了拒絕,找遍了各種理由,最後他甚至用艾灸灸足,以致走路一瘸一拐,說稱腿腳有毛病。

可是,對他一往情深的新安公主非他莫嫁,最後,太皇太後以皇帝的名義,下詔王獻之娶新安公主。在這樣的情況下,王獻之只得從命。

他被迫與郗道茂離婚,娶了新安公主司馬道福,從此婚姻翻開了新的篇章,但他卻並不幸福,其中滋味也只有他自知。

王獻之在四十一歲的時候,與公主還是沒生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為了續弦,在求得新安公主的同意後,於是便娶了小妾桃葉。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桃葉的母家住在秦淮河以南,她時常回家,獻之則常去江邊迎送,於是傳下一首桃葉自己寫的詩歌《桃葉歌》:「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妸娜。春風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其中的紅花指王獻之。後人感於他們的真心相愛,就在南京秦淮河某處附會了一個桃葉渡。

多情的文人墨客到此,都要徘徊、吟詠一番。辛棄疾有「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姜夔有「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

桃葉渡,遂成才子迎送佳人之地的代名詞,一首《桃葉渡》,感人肺腑,令千古讀者想入非非。

關於桃葉的身世,歷來有多種猜測,有人說是金陵賣硯女。可以肯定的是,桃葉是一位不但能識文斷字且相當有文采的女子。《玉台新詠》等文獻里收錄了桃葉的四首詩歌作品。

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

桃葉渡到底在哪里?宋代張敦頤的《六朝事跡編類》及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記載「在秦淮口」。

現在認定的桃葉渡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是秦淮河上的一個古渡,位於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又名南浦渡。

桃葉渡已成為南京古名勝之一,位列於金陵四十八景內,每天都有很多遊客來這里觀光、懷古!

太元十一年(386年),一代書聖、情聖王獻之病逝,時年四十三歲,無子,過繼侄子王靜之為嗣。

來源:kknews論語史鑑:書聖、情聖——王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