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錢鍾書先生說過: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西安、南京、洛陽和北京,少了學識的浸潤,沒有了刀光劍影,丹心汗青,它們只是一個個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宮、避暑山莊、岱廟、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們才不是被時間風化的標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讀書,就是一個郵差,風景過眼就忘,就算踏破鐵鞋,又有什麼用處呢?

 

閱讀不僅僅會讓現實的旅行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能讓精神突破現實和身體的桎梏,來一場靈魂長足的旅行。

01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讀書,就是在智慧世界里的一次次旅行,在知識海洋里的一次次遨遊。

 

人只有藉助讀書,才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書籍里,你或許可以「看」到那一場特洛伊大戰,可以和埃及法老一起檢閱高大的金字塔,你可以看到強大的秦國,如何一步一步蠶食、最終滅掉六國。

 

山海奇怪、秦風漢韻、魏晉風流、盛唐氣象,這些輝煌都可以在書里領略。

 

讀書,有時候是世間旅行,沿着歷史的河流溯流而上,去看那千年以前的盛況,與古人坐而論道;有時候是地理的旅行,在氤氳的文字里游遍三山五嶽、希臘羅馬、英倫風情。

 

《文心雕龍》中說,思接千載,心騖八極。讀書給與我們無限的想象力和思考,讓思緒連接古今千年,心為所動,情為所感,感覺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風光。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讀書,讓人的內心世界無比豐富,小小的書房,有是有就是深山,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

 

但是讀書,畢竟不是親歷親見,少了身臨其境的驗證、印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文字無法表達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不去敦煌,怎麼體驗那優雅的雕塑、恢弘的筆畫和經卷上的唯美書法;不去西藏,怎知道那天那麼藍,怎麼體驗那經幡上所承載的希望和幸福;不去壺口瀑布,怎麼能感受到黃河的雄壯和博大······

 

莊子在《知北游》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卻不去炫耀,默默地不說話,如同攤開的一本書。需要有心的人,用腳步一步一步去丈量,用心一點一滴去閱讀。

 

在古人那里,讀書和山水旅行是難以分開的。清代文人張潮寫「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司馬遷22歲開始外出,「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最終成就了《史記》的偉大。

 

李白一生游歷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游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獨坐敬亭山》《山中問答》《早發白帝城》《客中作》,這些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是在游歷的旅途中寫成的。

 

讀書是靜態的,游歷是動態的,游歷可以增長見聞,親眼看到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和那里的人,司馬遷才寫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李白才寫出了天馬行空的壯麗詩篇。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02

讀書和旅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體的閱讀。就如有人總結的「讀書,是向內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讀書,探索天地蒼穹。」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曾經說過的,「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王陽明認為,讀書的最高境界,不是學知識,而是要發現自己、發現良知。讀書,就是為了變化氣質、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讀書可以讓人增長智慧,放大格局,養足才氣。曾國藩認為,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旅行,作為身體的閱讀,也可以改變氣質。然而現實社會中,旅行其實很膚淺。大部分人都把旅行作為釋放壓力和負能量的一種方式,有人去旅行甚至僅僅是隨大流,或者為了拍幾張照片向別人炫耀,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餘光中說:「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里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了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讀書和旅行,都是神聖的,意義非凡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天下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