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在清宮劇霸屏的時期,你肯定見過了英俊專情的皇帝,如花又似玉的妃嬪,其中出現最多的也應該是我們的四爺雍正了,在不同的劇中,痴迷着不同的女人,還記得我們的四爺嗎,在《步步驚心》他死心塌地的愛着若曦,《甄嬛傳》她喜歡甄嬛卻又始終不忘純元,還有《宮》的晴川、憐兒,這麼多女孩同樣楚楚動人善解人意,那麼到底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女人是誰。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關於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第一種,修改遺詔說。在單田芳的《童林傳》,梁羽生的《彈指驚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繼位寫成由國舅隆科多將正大光明匾後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隨着電視劇的熱播,這種說法在民間形成了絕對的權威。但是細細想來,這簡直純屬胡編亂造。首先,繁體中「於」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絕對的難度。而且這里可以將紀連海推翻紀曉嵐諷刺和珅家「個個草包」的故事作為佐證。有故事說,和珅建一亭子,請紀曉嵐題字,紀題曰「竹苞」。於是便有了贊美紀曉嵐聰明絕頂,罵和珅家個個草包(將竹苞拆開)的傳說。但是繁體個作個,竹字拆開不是字,可見兩個故事一樣,只是今人的主觀臆斷。其次,根據道光帝立儲詔書「皇四子奕寧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為親王.」詔書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稱呼不對,而應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稱呼皇十四子,遺詔便無從改起,更重要的是,滿文的十和於沒法互該。再次,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匾額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莊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詔,宣詔即位。」這是最早秘密立儲的記載,——將立儲遺詔置於正大光明匾後始於雍正,至於是否這種做法更早始於康熙末年,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至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修改詔書說,純屬子虛烏有。

第二種,參湯弒父說。有一種說法,康熙染疾,養病暢春園,後四皇子胤禛進參湯一碗,康熙服用後,不久便駕崩。但是據記載,頗懂醫術的康熙生前並不愛食人參,他曾說過,人參對南方人合適,對北方人並不適合,[見康熙《起居注》]江寧織造曹寅病重之時,蘇州織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請賜藥。康熙在奏摺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康熙不喜人參對於暗中關注着父皇的雍正來說. 不可能不知,俗話說,送其所愛,投其所好,故參湯弒父之說也無法立足。

第三種,年羹堯遺子說。一種說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宮八月即產下雍正,因而有人懷疑年羹堯曾與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對於這種說法,也是後人胡編亂造的一段風流韻事。首先,當雍正還只是親王時,就曾在信中大罵年羹堯是個惡少。試想,兒子怎會罵父親惡少呢?更加有力的證據是在雍正《起居注》一書中曾有言「朕長於年羹堯…..」因此斷言,從雍正是私生子說到年羹堯助其繼位說純屬後人主觀臆斷。

到底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我們今天就來拔開迷霧一探究竟。 時間退回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去世。從官方記載來看,康熙「賓天」時留有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着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上就是遺詔所公開告訴我們的內容,於是幾天後,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號為雍正。這份遺詔的原件今天還能看到,但是從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與此同時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也在悄悄地流行。

人們最熟悉的說法就是有人說遺詔中本來寫的是「傳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禎,後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許買通了親信隆科多,讓他在康熙帝彌留之際篡改了詔書。具體的篡改內容也有好幾個版本,一種說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橫一勾,改成「於」字,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還有一種說法,筆畫 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變成「第」;第三個版本是說在改掉「十」字的同時還改了名字,說遺詔的原文是「傳位十四子胤禎」。「禎」是「禎」的古寫與「胤 禛」的「禛」只有一筆半之差略作改動,「胤禎」就變成了「胤禛」。 雖然篡改詔書之說甚為流行,它卻是很容易被駁斥的。為什麼這麼說吶,首先,「於」的繁體字為「於」,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傳位於四子」寫成「傳位 於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簡體字的),但像發布傳位詔書這樣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寫漢字而不寫滿文的(興許還附有蒙文),將漢字的「十」改 成「於」固然容易,但把滿文和蒙文的「十」改成「於」就不那麼容易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稱呼不夠規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稱「皇某子」,也就是 說,所謂「傳位十四子」的規范寫法應該是「傳位皇十四子」,而在這種格式之下,如果將「十」字改成「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根本講不通。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盡管篡改康熙遺詔之說並不可信,這卻並沒有影響到胤禛「奪位」之說的傳播。那麼,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來甚正,還是得來不正呢?這還得從康熙兩立兩廢太子說起。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大破准噶爾,開創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對於康熙帝來說,一生中最頭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繼承人問題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剛滿一周歲的二阿哥胤礽被冊立為皇太子,那時,康熙自己也才二十歲出頭。胤礽之所以這麼早就被封為太子,一是因為他出身高貴,母親是康熙的結發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統觀念,他是貨真價實的「嫡長子」;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時難產而死,痛失愛妻的康熙特別看重 這個孩子,才早早地就立為太子。皇太子長大後,文通滿漢,武熟騎射,深得康熙的寵愛,常被委以祭祀、監國等重任。但是,這位備受寵愛的皇太子逐漸養成了驕縱和暴戾的性情,動不動打人罵人、索要東西。後來,由於「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絲毫沒有讓位之意,皇太子逐漸顯露出了崢嶸面目。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有一次,康熙在親征噶爾丹的歸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宮探視,但胤礽在侍疾時毫無憂戚之色,很讓康熙不悅。後來在行軍的途中, 胤礽卻經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幃幄),扒裂縫隙,探頭探腦地向里窺視,不知意欲何為……終於有一天,康熙忍無可忍,當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礽跪下, 一邊哭着一邊數其罪狀,越說越氣,竟至哭倒在地。 回京後,康熙正式昭告天地、宗廟,廢黜胤礽皇太子之位。這次廢太子,對康熙的精神刺激很大,致使他一連六日六夜「未嘗安寢」,一談起此事就「涕泣不已」。但是麻煩還在後頭,一場手足間的皇位爭奪戰「九王奪嫡」開始了。 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受到冊封的有二十幾個,其中不乏才能出眾者。太子被廢,其他皇子馬上就蠢蠢欲動起來。當時年紀較長且有一定能力 的諸皇子中,皇長子胤禔、第三子胤祉、第四子胤禛、第八子胤禩、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第十三子胤祥、第十四子胤禎等,都有一定的「問鼎」的實力(這八人 加上胤礽,即所謂「九王」。其實,他們中有親王、郡王,也有貝勒、貝子,「九王」是一種籠統的稱呼)。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皇長子胤禔。康熙帝命他看守胤礽,他居然說出了要為康熙殺掉胤礽的蠢話,使康熙帝極為寒心,遭到了嚴厲的斥責。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皇八子胤禩在諸皇子中可能是能力最強的,他拉幫結派,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禎結成「皇八子黨」,並有許多有實力的朝臣作為外援。然而 「皇八子黨」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警覺。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禎極力推薦胤禩,言語間不慎沖撞了康熙。康熙大怒,拔出刀來要殺胤禎,幸虧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才沒有釀成大禍。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發胤禔曾用「魘鎮」的方法來謀害胤礽。康熙開始懷疑胤礽此前的種種不當行為,可能是中了巫術,而諸子的「奪位大戰」更讓他憂心忡 忡:「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爾等束甲相爭耳!」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將來我死了,你們(兒子們)一定會把我的屍身放在乾清宮不管,為皇位打得不可開交!」幾個月後,經過反復考慮的康熙終於下定決心,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以絕其他諸子之望。 皇太子雖然復立,但原有的君、儲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解決。又過了兩年,發生了皇太子暗通托合齊等人「保奏」自己早即帝位的事件。對此,康熙怒不可遏,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掉胤礽的太子位。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麼痛苦,而是「毫不介意,談笑處之。」這一方面表明他對胤礽已經徹底失望,另一方面,也因為他正在對立太子的事重新考慮:「今眾皇子學問、見識,不後於人,但年俱長成,已經分封,其所屬人員未有不各庇護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將來無事乎?」最終,康熙帝決定——冷 處理,之後很多年都絕口不再提建儲問題。 不提不等於不考慮,相反,康熙的「冷處理」,是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地選擇皇位繼承人。那麼康熙最終選定的繼承人是誰呢,很多跡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個差點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禎。 最早作出這個判斷的是清史學界泰鬥孟森,孟森早年撰寫《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認為,康熙帝曾有意將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禎,但皇四子胤禛勾結隆科多 和年羹堯等人,合謀奪取了皇位。着名的清史學者王鍾翰在20世紀40年代和80年代先後發表《清世宗奪嫡考實》《清聖祖遺詔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說法,認為「康熙所物色的接班人應是十四子胤禎,雍正並非康熙屬意之人。世宗篡立,確鑿有據。」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還有楊珍、許曾重、戴逸等。 胤禎,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與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從小聰明絕頂,才德雙全,為康熙所厚愛。胤禎對兄弟有情有義,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有了「九王奪嫡」的鬧劇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選一位既治國有方又對兄弟友愛的繼承人,從此對胤禎另眼相看、着力培養。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進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請求清廷發兵救援。此事關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經考察和培養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禎為撫遠大將軍,以天子親征的規格代表皇帝統率大軍,遠征西藏。 這次任命也等於變相地將懸而未決的皇位繼承人問題揭曉,從胤禎出征的排場、康熙帝對臣下的種種暗示都能看出端倪。康熙不但為胤禎統帥的西征之師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還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說「爾等或軍務,或巨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明確指出胤禎在西部地區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殺予奪大權。 如果說此次任命的信號還不夠明顯的話,那麼之後朝臣們對胤禎態度就更能說明一些問題。胤禎平定西藏叛亂之後,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職。到京後,宗室、輔國公阿布蘭特地出班跪接,這在以前是沒有先例的,說明當時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將胤禎作為皇位繼承人看待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禎趕往前線主持談判議和事宜。這時,康熙皇帝大概盼望着愛子辦完事情後榮耀歸來,然後選擇合適的機會將統治龐大帝國的重任交付於他。沒想到這一去竟成了永別,康熙帝精心籌劃的傳位大事或許是在一場近在身邊的政治陰謀中落了空。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由上述跡象與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禎應該就是康熙晚年真正屬意的皇位繼承人。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胤禎的同母兄、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後的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繼位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妨從細節追起。 胤禛後來在《大義覺迷錄》里是這樣描述事情經過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至,胤禛奉康熙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日,已經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將胤禛從齋所召到暢春園。在胤禛未至暢春園之前,康熙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 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發口諭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着繼朕即皇帝位。」等胤禛從齋所急速趕到御榻前時,康熙還能說話,告訴胤禛自己病情已經很重了(「病勢日臻之故」),胤禛含淚勸慰。 當天夜里康熙在暢春園寢宮內駕崩,胤禛「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這時隆科多向胤禛宣布康熙遺詔,命之繼皇帝位。胤禛「聞之驚慟,昏仆於地」。誠親王胤祉等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勸他節哀,胤禛這才勉強站起,辦理大事。

這段敘述里有很多的疑點,胤禛原來不是說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傳位給他的遺詔嗎,而且還有遺詔的實物原件在,這里怎麼又只有口諭呢,而且還是由隆科多 轉述的口諭,當然,這可以解釋為:康熙彌留之際,已經無法親筆書寫遺詔,後人所見的遺詔原件,是根據康熙的遺囑(口諭)而寫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就算這一點能說得通,可是胤禛所敘述的遺詔宣示過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處。依胤禛所說,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經對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傳位皇四子的口諭。那麼,胤禛一旦到場,總會有些人爭先恐後地要把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這可是了不得的擁立之功啊。 就算知情者們都有所忌憚不敢說,當時還有力氣說話的康熙,也應該在見面的第一時間告訴胤禛。然而,從胤禛趕到暢春園,到康熙咽氣的幾個小時中,不管 是康熙本人,還是據說已經聽過「口諭」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賓天,才由隆科多轉述「遺詔」,而胤禛呢,真仿佛大夢初醒一般,「聞之驚慟,昏仆於地」。 更為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聆聽詔書之後「昏撲於地」,好像一點思想准備也沒有,「已經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現也不正常。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時 「突至朕(胤禛自稱)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皇八子胤禩呢,「並不哀戚,乃於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 憤可知。」按照《大義覺迷錄》中的說法,胤禩、胤禟不是幾個小時之前就知道胤禛繼位的事了嗎,即使有吃驚、憤怒的反應也該是在當時就表現過了,怎麼反而表現在此時呢。

綜合種種疑點,胤禛很可能在撒謊。合理的解釋是,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這七個皇子在康熙彌留之際雖然也在現場,但實際上並沒有聽 到傳位的口諭,他們也是聽隆科多轉述了所謂康熙的口諭,而並非聽康熙臨終時所說。那麼,隆科多何許人也,這個關繫到大清帝國前途命運的傳位口諭,竟是由他一人「聽到」並且轉述的。根據史料記載隆科多,鑲黃旗人,康熙舅父佟國維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之弟,後來有一段時間雍正曾稱之為「舅舅隆科多」。 隆科多在康熙晚年受到重用,為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地位雖然不是很高,但掌握着京師衛戍部隊。從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來看,以退為進、暗中發力的 胤禛可能早就與隆科多來往密切,並把他拉攏過來了。有研究者綜合《清聖祖實錄》《大義覺迷錄》及《永憲錄》的有關材料,勾勒出康熙去世的那一天(十一月十三日)事變的輪廓: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了暢春園之後,隆科多得到某些內侍的協助,在康熙藥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藥,使康熙處於嚴重昏迷狀態。隆科多一 方面對朝臣們嚴密封鎖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矯詔將皇子們,特別是「皇八子黨」成員胤禩、胤禟、胤等,急召至暢春園,對他們進行了變相軟禁。 可以推測的是,皇子們雖然名為「侍疾」,但此時康熙已處於昏迷狀態,他們根本不可能聽到父皇的口諭,而隆科多則可以聲稱,康熙昏迷前曾對他口授傳位詔書,但還是等待皇帝清醒時由其直接向皇子們口授,更為信實、妥善。然而實際上,康熙已經失去恢復神智的希望了。

總之胤禛捏造的傳位於他的所謂口頭遺詔,直拖到康熙死後才由隆科多向在場皇子們傳達。這樣的結果完全出乎眾人的意料,對胤禩、胤禟等人更不啻晴天霹靂,從而產生了前述的激烈反應。 北京恩佑寺山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原為清初暢春園內的清溪書屋,康熙帝去世於此。後雍正為紀念康熙而建恩佑寺。圓明園鏤月開雲(牡丹台)遺址,康熙曾在此遇見胤禛之子弘歷,傳因康熙喜歡弘歷而決意將皇位傳給胤禛。 大多數皇子應該能判斷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脅迫下,他們不得不承認這一既成事實,由皇三子誠親王胤祉領頭叩首。胤禩、胤禟最後也只能坐視事態的發展,因為北京城郊內外這時已是「鐵騎四出」,戒備森嚴,如臨大敵,局勢再也不可逆轉了。 許曾重在《清世宗胤禛繼承皇位問題》一書中曾判斷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事成之 後,胤禛順利地當上了皇帝並逐漸鞏固了地位,對於隆科多這樣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細的同謀者,胤禛當然不會放過他,所謂「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 至之時」。四年後,隆科多就被「除掉」了。 胤禛是靠陰謀手段奪位的,但他的奪位只是有悖於古代帝制的綱常倫理,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卻在客觀上有力地防止了康熙各皇子集團之間出現兵戎相 見的局面,維護了社會穩定,保障了當時百姓相對和平安穩的生活。且胤禛在位十三年,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對連續「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所 以,單憑胤禛奪位一事,是無法全然否定其在中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的積極作用的。

但是也有一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未必是想將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禎,而正是希望傳位給第四子胤禛,胤禛是「合法繼位」的。如馮爾康的《雍正傳》認為,「聯系康熙生前比較看重他(胤禛)的情況分析,在彌留之際決定傳位給他,並從齋所召其至暢春園繼位是完全可能的」 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傳說的真實性。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寫漢文,不寫滿文。將滿文中的「十」改成「於」談何 容易,清代用語規范,檔案中凡是寫到皇子,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改成「於」,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 子」。 再說清代人寫「於」字是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寫字「於」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完全是憑主觀想法編造出來的。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想要改,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關於雍正最愛的女人是誰:

現在以雍正為題材的後宮戲太多,《雍正小蝶年羹堯》這部戲里,雍正愛一個叫小鳳的妓女,後來小鳳因為是漢族人,被雍正他娘賜死,以前《鐵齒銅牙紀曉 嵐》里面也是有漢族滿足不能通婚而引起的悲劇橋段)於是雍正就搶走了年羹堯的媳婦–小鳳的雙胞胎妹妹小蝶,《步步驚心》里說是馬爾泰若曦,《後宮甄嬛傳》說是甄嬛,其實雍正最愛的女人是年羹堯之妹,即《後宮甄嬛傳》里的華妃的原型。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但是歷史上的敦肅皇貴妃合並不像《甄嬛傳》里演的那樣哦,敦肅皇貴妃,年氏作為年羹堯的妹妹並沒有因哥哥與皇帝之間的失和而與皇帝離心,史料記載年貴妃,名秋月湖北巡撫、後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 川陝總督年羹堯之妹也。雍正帝妃嬪之一,雍正帝在藩邸時年氏為側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十二月,冊封貴妃。三年乙巳十一月,病亟,晉皇貴妃。旋於是月二十三日。 敦肅皇貴妃死後數月,年羹堯獲罪,被逼自裁。年羹堯的妹妹年氏入雍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被封為貴妃。年齡最小,地位僅次於皇后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並肩的另一位側福晉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齡也比她大,卻只封了齊妃。 這麼看來年妃似乎很受寵,不過雍正三年十月,雍正為皇后舉行了冊後大典,皇妃公主及命婦們要向皇后朝賀。本來按照慣例,向皇后朝賀後,還要向貴妃也祝賀一下。但雍正卻取消了向貴妃祝賀行禮,他以此表示在這個國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願意讓女人們來左右他。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年氏雖然是一位女流,但善於觀察事物,很有政治頭腦。她深知兄長年羹堯有擁戴之功,是皇帝的寵臣,以後又屢立戰功,加官晉爵,榮耀異常。但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而她素聞兄長不僅恃寵而驕,狂妄自大,更為嚴重的是目無君主、欺壓群臣、僭越違制。年氏雖然從皇帝的言談話語中洞察出對兄長的不滿,但她不相信兄長會做出不軌之事,內心只是希望社會上的傳言是因為嫉妒而編造出來的誹謗。 然而雍正二年(1724年)年氏回家省親,使她開始相信傳言是真的了。為此年氏為其兄整日地擔驚受怕,忐忑不安。因為她在家里看到了被兄長霸占強娶的蒙古貝勒之女,看到了年府的家人們身穿朝服與國家命官平起平坐,看到了兄長年羹堯妄自尊大、狂傲驕縱的神態。回到皇宮以後,她思前慮後,權衡利弊,決定 以退為守,也許還能保住她哥哥的性命,於是她把回家看到的一切如實地都告訴了皇上,並表示了對兄長的不滿。 雍正帝對年氏這種忠君愛國、大義滅親的精神深受感動,但卻沒有因為年氏而寬恕年羹堯,依然加緊對年羹堯的打擊行動。年氏本來身體就虛弱,加之長期為 兄長擔驚受怕,寢食不安,體質越來越差,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已經病情嚴重,最後竟然臥床不起。十一月十五日雍正帝也預感到年氏的病情不妙,於 是向禮部發出一道諭旨,交代年氏的後事。 雍正帝對於年氏所作所為說不出絲毫的差錯,但他本人藉口公家公務繁忙而不去探視,僅以醫生治療為說詞。雖說是在這個時候特意加封年氏為皇貴妃,但這 也只是一種變相的冷落,因為這個時候正是雍正帝忙於策劃年羹堯的罪行。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剛晉升為皇貴妃7天的年氏,尚未來得及行冊 封禮就病死在圓明園。也就在這個月,其兄年羹堯被逮回京受審,年氏死後剛半個月,年羹堯被賜令自盡。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妃到了彌留之際,從宮里搬到圓明園。雍正看望她後又匆匆回宮,他給禮部下了一到上諭:晉封貴妃年氏為皇貴妃,但是年妃沒等到加封之禮就死了。諡號為敦肅皇貴妃。 雍正在冊書中還是充分的肯定了年妃的品性,稱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朕在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儴內政。」並且也暫時緩和了對年羹堯的處分。 年妃死後,留下皇子福惠。雍正對此子十分寵愛,甚過別的皇子。雍正六年,8歲的福惠也夭折了。雍正十分傷心,下令「照親王例殯葬」。年過18的弘歷和弘晝連貝子都還不是,而8歲的福惠就以親王的規格禮葬,可見雍正對他的喜愛。乾隆帝登基後,追封弘暉(雍正嫡子,亦早夭)和福惠為親王時,就說過:「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鍾愛」。證明了雍正寵愛福惠是弘歷等兄弟所深知的。 綜合來看,年妃的一生,多少還是受了年羹堯的影響。但以雍正對她的評價和對她所生兒子的喜愛,還是能看出他對年妃是很有感情的。其實從留下來的美人 圖也可以看出雍正是比較偏愛漢族女子的,而年妃剛好就是漢族女子。但是君王之愛從來不專屬於某個人,只是相比之下對於年妃的愛更多而已。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雍正最愛的是年妃?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