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今天的主題是日本的軌道交通,在小融的印象中,日本的動漫、電影里面,都有很多關於電車的場景,男女主出門都是乘坐電車,之前在大阪的時候,看到電車的線網圖是密密麻麻,車上也永遠人頭攢動,相對來說,其他的出行方式,日本人更願意選擇電車、地鐵,甚至對此有種偏執的依賴。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秒速5厘米》劇照

這是為什麼呢?針對這個問題,剛好有兩個和日本截然不同的典型案例,那就是美國和中國,對比這兩個國家的出行方式,也許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美國—車輪上的國家

首先說一下美國,美國雖然不是最早擁有汽車的國家,但它的汽車普及得非常廣泛,也被叫做「車輪上的國家」。

這其實跟它的地理因素有很大關系,首先是地廣,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其次是人稀,公共交通要覆蓋那麼多地方,運營成本幾乎是收不回來的。所以汽車就成為了美國家庭必需品。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美國公路

另一方面,美國的城鎮化從19世紀已經開始了,距離現在已經有200多年時間。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城鎮化帶來的道路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已經非常嚴重,而且房租還特別貴,很多經濟活動,比如說物流、倉儲、製造、批發等,都搬到了郊區。

原來住在市中心是有錢人的特權,但是他們發現市中心居住的體驗比郊區還差。剛開始有小部分富豪開始搬到郊區居住,後來越來越多中產階級以上的人都不願意選擇在市中心居住。汽車比較發達,開車進城上班也很方便。這也給私人汽車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美國郊區房子

於是現在美國的大城市,每到晚上市中心幾乎空無一人,地鐵甚至成為了滋生犯罪的溫床,不僅破敗,而且非常危險,幾乎只有低收入階層才會選擇乘坐。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紐約地鐵

中國—需求多樣化

再來看看中國,第一條地鐵線——北京1號線,在1969年建成,到現在剛好50年的時間。對比其他發達國家來說,我們的地鐵發展歷史相對較短。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北京1號線

截至2019年6月,中國已開通地鐵的城市有39個,而的城市數量是300個。絕大部分城市的人口密度都沒辦法像東京那樣的國際性經濟中心那麼大,也不像美國那樣地廣人稀,我們對交通工具的需求就顯得更多樣化。

公共汽車、地鐵、出租車、火車、輕軌、高鐵等等,都是我們日常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目前已經形成了多種交通共同發展的情況。

相對中美兩國來說,日本的軌道交通則顯得非常的完善和發達。

日本—高度完善的軌道交通網絡

首先,日本是一個高度職業化的國家,直至今天仍然有部分企業保留了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度。終身雇傭制比較好理解,年功序列制度就是按工齡來分為不同的級別,工齡越長職位越高。

可以說,日本人做了上班族,一輩子都是上班族,所以通勤成本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日本打車費用又極高,起步價換算成人民幣在45元左右。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價格低廉的軌道交通了。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日本地鐵

前段時間有日本問卷調查顯示,從住宅到地鐵站的徒步時間,你最多能接受多少?約4分之3的日本人都認為應該在10分鍾以下,就很好說明了這一點。

考慮到這樣的社會屬性,日本政府規劃了覆蓋全國電車系統,並在上個世紀中後期逐步完善。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連接整個日本島的新干線,這相當於我們的高鐵。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新干線

新干線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運行,而中國首條高鐵是京津城際鐵路,08年8月1日才開始運營,可見日本軌道交通運行經驗是非常成熟的。

在日本,除了新干線以外的城軌、地下鐵、有軌電車、私鐵,全部叫電車,電車也幾乎可以到達日本每一個縣城。

而在今天,軌道交通也跟遊客這個群體高度契合,遊客在城市短期逗留,可能一天就需要橫跨多個地點,這個時候,他們基本上都更願意選擇有空調,線路完整,運行穩定的軌道交通。

比如小融到一個城市旅遊,我的出行軌跡肯定就是地鐵線網覆蓋的地方了。日本離地鐵站近的房子,以前享受到的是上班族帶來的紅利,在未來就是遊客紅利,所以極其具有保值空間。

具體來看,地鐵上蓋的房子與同片區的價格相差多呢?同樣以勞動者高度職業化的香港為例,香港荃灣地鐵線全面開通後,地鐵站300米半徑內的房子價格提高了34.8%—338%。而這個影響在日本則會更大。

電車依賴症如何影響日本投資?75%的人只願走10分鍾

香港荃灣地鐵

綜上所述,日本人為什麼依賴地鐵,第一是地少人多,公共交通是最便捷的出行方式。第二是上班族在社會中占主體,給日本帶來了穩定、源源不斷的運載需求。這使得靠近地鐵的地價比周邊至少要高50%左右。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