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人「舞針」絲布將敦煌壁畫人物「繡」扇面

非遺傳人「舞針」絲布將敦煌壁畫人物「繡」扇面

指關節粗大,手背青筋突起——這是蘭州市非遺傳承人丁永蓮的手,由於多年「舞針」,手上的烙印。

丁永蓮受母親薰陶,從小衷愛刺繡,從7歲開始就將自己生活場景所見到的人物和場景加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並從學起刺繡。

非遺傳人「舞針」絲布將敦煌壁畫人物「繡」扇面圖為扇面上的飛天形象,色彩豐富,場景各異。高康迪 攝

由於熱愛好學,很快丁永蓮便掌握了刺繡方法,經常去圖書館看相關方面的書籍進行學習,現在她的書櫃里還擺滿了各種關於刺繡方面的書籍。

2000年退休之後,丁永蓮開始專心刺繡,「吃青菜、饃饃,穿的簡單點就行。」丁永蓮將自己退休金多半用來買刺繡所需絲線、布料等工具,而對生活物質要求不高。老伴不理解她,本可以頤養天年的日子,丁永蓮卻選擇了每天沉迷於刺繡,有時候一繡就是一天,「腰都直了,才會起身活動。」

她曾花費近十年時間在質地光滑的絹絲上手繪完成了以飛天為題材的20米畫作長卷,畫作中共有34名敦煌飛天形象,這些飛天形象色彩豐富,所處場景各異,形象鮮明。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之一。」丁永蓮歷時數年用一根根絲線繡下千手觀音、飛天、美人圖等敦煌系列繡製作品,畫中人物表情豐富,服飾顏色鮮亮,頭飾精巧,頭發根根清晰,作品飽滿立體。她想將敦煌壁畫人物用刺繡的方式搬到人們的視線中,「對敦煌人物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也更加深了我對敦煌文化的理解。」

非遺傳人「舞針」絲布將敦煌壁畫人物「繡」扇面圖為丁永蓮向記者介紹「千手觀音」,該作品耗時半年。高康迪 攝

「最難繡的部分就是頭發絲。」丁永蓮仔細琢磨圖樣,精心搭配色彩,在她看來,靈感是瞬間,創作過程需要細心、耐心、安心,頭發絲雖然看起來簡單,也不用考慮色彩搭配等因素,想要達到真實的效果卻很難,每一針都需要提前在絲布上定好位置,做到心里有數才能下針。

2013年,丁永蓮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平日周二、周四會給東郊小學的學生培訓刺繡課程,還會參加甘肅省婦聯舉辦的「巧手培訓班」,上百名農家女受她的影響,成為一名名繡娘,有了可以自強自立的一技之長。

「越小的尺寸越精巧,更要細心。」據她介紹,扇面上一個飛天圖或美人圖,至少要7到8天才能完成,「千手觀音」擺件整整用了五六個月。

由於常年刺繡加之已過花甲之年,丁永蓮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但她還在趕制新的敦煌人物系列作品,「刺繡帶給我的喜悅是無法替代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