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這些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文物將在深圳展出

本月30日,在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的深圳博物館,將舉行「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這是繼今年4月28日,在廣東博物館舉行的「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之後,龍門石窟舉行的第二次大規模外展。來自龍門石窟的76件(套)院藏精品文物,將和廣大觀眾見面。

12月30日,這些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文物將在深圳展出

兩地盛事,讓本次展覽落戶深圳

龍門石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也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週年,為了慶祝兩地盛事,進一步加強深圳和洛陽兩地的文化交流,舉辦了這次展覽,同時這也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

「雁塔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本次展覽的名字出自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龍門應制》詩。這首詩的背後,有一個文壇上著名的「龍門奪錦袍」的故事。

1300多年前,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鍾情於伊闕山水(龍門古稱伊闕)的她,很喜歡其間的香山寺,經常游幸至此。一天女皇在香山寺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詩會上約定,誰先做出來詩女皇就賜誰錦袍,左史東方虯首先作成得到賞賜。然而,當最後宋之問呈上他的長詩《龍門應制》,深得女皇讚賞。於是,上官婉兒下階奪過東方虯手中的錦袍,轉賜到宋之問手中,這便是宋之問「龍門奪錦袍」的故事,也叫「香山賦詩奪錦袍」,後來成為一段文苑佳話,廣為流傳。

這次展覽上,更突出對龍門石窟文化內涵的展示。例如對佛教造像中國化的歷程進行了深入挖掘,對龍門石窟中反映的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等進行了提煉展示。其中此次展出的優填王像,反映了初唐石窟藝術與中印文化交流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龍門石窟的優填王像數量為全國之最。

12月30日,這些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文物將在深圳展出

眾多精品文物中,有的為首次展出

據介紹,本次展覽分為前言、序廳、三個單元以及結語組成,其中序廳包括龍門石窟大事記和互動觸摸屏,可以讓大家通過數位技術網遊龍門石窟,第一單元為孝文革新——北魏龍門石窟的開鑿與藝術,第二單元為東都政治——唐皇室與龍門石窟造像的鼎盛,第三單元為文物歸來——海外流失龍門造像的回歸。海外流失文物回歸中,展出了8件過去流失海外並回到祖國懷抱的龍門石窟文物,這些文物在去年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今年的廣東博物館和三大石窟聯展中,都進行過展出,而且深受觀眾歡迎。

今年,在我市舉行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中,展出了一批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文物,這次其中的精品也南下來到深圳,和廣大觀眾見面。

例如記錄著一個唐代粟特移民家族故事的安思泰石塔、記錄著唐代聖善寺僧懷則事跡的經幢等等,這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一級文物,同時也讓更多尚未來洛陽欣賞三大石窟聯展的當地觀眾,在家門口感受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展覽突出龍門石窟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展板和實物的方式,展示龍門石窟的六大考古遺址,包括奉先寺遺址、擂鼓台三洞窟前遺址、香山寺遺址、萬佛溝第一窟窟前建築遺址、龍門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以及擂鼓台南側一道溝山崖上窟內堆土、萬佛溝區及溝底北崖瘞窟等。尤其是西山奉先寺和東山擂鼓台是唐代最重要的佛教造像遺蹟之一,為古代寺院建築和佛教造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其中,20世紀60年代出土於奉先寺遺址的一件經幢,在這次展覽上首次和大家見面。這座經幢為八棱形柱體,上部殘損,經題不存。因為頂部殘損缺字,所以被立幢者僧名不詳,僅知初住天宮寺。然而,天宮寺是隋至初唐東都洛陽的一座很有故事的寺院,這座僧幢作為一件珍貴的歷史實物,記載了這段歷史。

12月30日,這些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文物將在深圳展出

「重量級」文物將展出,線上線下活動同樣精彩

龍門石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和之前的展覽相比,這次展覽更加重量級,展出了數尊大體量的坐佛造像,其中有的高達兩米、重達兩噸,是不折不扣的「重量級」文物。至於具體是哪些文物和大家見面,則需要到展覽當天方能揭曉。

除了這些展品,本次展覽上還有「全景龍門」虛擬漫遊等線上線下活動。龍門石窟研究院專家還參加博物館舉辦的講座,首場講座活動邀請的是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他將在30日開幕當天下午2點30分,從「堅持保護第一,夯實延綿歷史文脈的鮮活載體」「深化價值闡釋,凝聚堅定文化自信的雄渾底氣」「堅持以文塑旅,形成感悟中華文化的生動體驗」三個方面,介紹龍門石窟的保護傳承之路。後期,大家還可以在線上看到他的講座錄像。

本次展覽從本月30日起,在深圳博物館一號專題展廳開幕,將一直持續到明年5月23日,後期還將推出線上展覽等方式,讓海內外觀眾都欣賞到這些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魏唐造像。

(洛報融媒 記者 李礪瑾 通訊員 高俊蘋 李琳琳)

來源:kknews12月30日,這些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文物將在深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