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日 3 時「立秋」始驚三伏盡,暑熱暫難消

8 日 3 時「立秋」始驚三伏盡,暑熱暫難消

”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中國天文年歷》顯示, 8 月 8 日 3 時 13 分迎來 ” 立秋 ” 節氣。立秋日這天,民間有 ” 貼秋膘 “” 咬秋 “” 啃秋 ” 等習俗。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 8 月 7 日或 8 日,太陽達到黃經 135 度,為立秋。立秋意味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 ” 立秋 ” 分為三候:” 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意思是說立秋過後,刮風時人們會感覺涼爽;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8 日 3 時「立秋」始驚三伏盡,暑熱暫難消

” 今年的立秋仍處在『三伏』內的『中伏』和『末伏』時段,暑熱一時難消,還會出現短暫的氣溫回升,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趙之珩說。

從中醫角度來說,立秋至秋分這段日子被稱為 ” 長夏 “。” 長夏應脾而變化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易導致食慾缺乏、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因此,這個時節的養生保健要格外注意。

8 日 3 時「立秋」始驚三伏盡,暑熱暫難消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立秋後,不要着涼,多曬太陽,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不要熬夜。日常飲食中,少吃生冷、辛辣、油膩之物,宜多食梨子、銀耳、百合、葡萄、石榴、芒果等,可滋陰潤燥,養肺健脾,護肝生津。如果已有 ” 濕邪 ” 侵入,在日常飲食中,還可增加一些利水滲濕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