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多年後,我們該怎麼讀《資治通鑒》?三位國學大咖這樣說

現代快報訊(實習生 徐可 記者 胡玉梅 / 文 馬晶晶 / 攝)曾國藩曾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著名作家馮唐說,如果只讀一本書,我就選《資治通鑒》。

今年是司馬光誕辰一千年,《資治通鑒》成書 900 多年。

900 多年後,我們該怎麼讀《資治通鑒》?三位國學大咖這樣說論壇現場

那麼,900 多年後,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鑒》?5 月 9 日,第十屆南圖閱讀節 · 嘉惠論壇在南京圖書館舉辦。現場,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生群、南京圖書館原館長徐小躍,齊聚一堂,為公眾共同解讀這部傳世名著。三位國學大咖都說了什麼?現代快報記者來告訴你。

“《資治通鑒》是大數據庫 “

《資治通鑒》的編撰始於 1066 年,修了 18 年才完工。開始,書的名字為《通志》;宋神宗親自改名《資治通鑒》,取意 ”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

900 多年後,我們該怎麼讀《資治通鑒》?三位國學大咖這樣說張國剛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資治通鑒》貫穿戰國到五代 1300 多年,是一個大數據庫,可以讓我們學習在什麼情況下應用什麼道理。”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國剛說。

張國剛說,《資治通鑒》里講了一個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孫權讓呂蒙多讀書,呂蒙以軍務繁忙為由推託。孫權說,我難道要讓你研究儒家經典當傳授經學官嗎?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後來呂蒙開始學習,並留下了 ”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 這個成語。” 不光是呂蒙,我們會發現張良、韓信、諸葛亮、司馬懿等等在歷史上建立功業的人物,並不都是學富五車的人,所以說經書給我們一個方向,但是史書則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個具體的時空情境。” 張國剛表示。

那麼,我們今天該如何讀《資治通鑒》?張國剛表示,讀史要注意歷史的細節,更要把握總體與全局,看清大脈絡把握大方向,司馬光就是抱着大歷史觀的理念去編撰《資治通鑒》的。

” 德主刑輔 ” 觀對今天有何啟示

不管是《通志》還是《資治通鑒》,這兩個書名都有共同之處。即: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把握歷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900 多年後,我們該怎麼讀《資治通鑒》?三位國學大咖這樣說趙生群

論壇中,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生群認為,《資治通鑒》歷敘戰國秦漢魏晉隋唐五代之事,歷史興替都有一個過程,並且受各種復雜因素影響。

他說,在儒家看來,法治的最高境界,不是監獄里人滿為患,而是相反:囹圄空虛,刑措不用。德治,是治本;法治是治標,是救急。懲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實行刑罰之目的是為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同時也是教育人們遵循道德規范。

在治理國家方面,道德也比法治更為重要。《論語 · 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在孔子看來,法律也不能違背道德。《公冶長》:”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那麼,在政治現實中,為什麼有時強調德治,以德化民,有時又要強化法治呢?這是因為時勢不同,出於現實的需要和考慮。

《資治通鑒》告訴世人何為善惡得失

900 多年後,我們該怎麼讀《資治通鑒》?三位國學大咖這樣說徐小躍

南京圖書館原館長、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小躍發表題為 “《資治通鑒》:知興替明得失 ” 的主旨演講。

” 通過《資治通鑒》可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資治通鑒》通過正反兩方面經驗來告訴世人許多道理,善惡是非皆在其中。而且,這樣的正反經驗跨越 16 朝,共經歷了 1362 年,給公眾提供了大視野的歷史觀。” 徐小躍認為,作為一個稍有素養的中國人,至少讀一點司馬遷的《史記》,讀一點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徐小躍表示,《資治通鑒》中推崇的治國理念是 ” 為政以德 “,具體而言有 ” 十德 “,其中以 ” 仁 ” 為首。

徐小躍詳細解說了《資治通鑒》開篇的故事,強調了行 ” 仁 ” 的重要性。他說,通過這個故事,可知如何用人、如何得民心。” 合乎人性的對待、合乎文明發展的方向,是國家社會前進的基石。中華文明具有寬容、自由、獨立的特質,循此路徑,必將到達『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徐小躍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