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名家筆下的重慶什麼模樣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名家筆下的重慶什麼模樣

圖:朝天門老碼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名家筆下的重慶什麼模樣

圖:1944年夏,豐子愷與幼女豐一吟在重慶留影。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名家筆下的重慶什麼模樣

圖:張恨水。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名家筆下的重慶什麼模樣

圖:豐子愷創作的「沙坪小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名家筆下的重慶什麼模樣

重慶市江北區北濱一路,外地遊客前來欣賞洪崖洞夜景。記者 龍帆 攝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名家筆下的重慶什麼模樣

歌樂山猶如鑲嵌在城市中的一顆綠色寶石。

洪崖洞、李子壩輕軌穿樓、黃桷灣立交橋……獨特的山形地貌加上現代化的設計理念,造就了重慶一個又一個城市景觀,令外地遊客趨之若鶩。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全市共接待境內外遊客2559.65萬人次。外地遊客來重慶「打卡」的同時,在網絡上留下了對這座城市的印象。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群文藝界大家為躲避日軍的戰火也來到戰時首都重慶。這群人中,張恨水、豐子愷、艾青、老舍、朱自清等文壇、畫壇巨匠,也留下了大量描述重慶的文字。

這些名家眼中的重慶究竟是什麼模樣?這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他們描述過的地方今天又有怎樣的變化?

張恨水 生動描述80年前的重慶

那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築,那種怪法,怪得川外人有些不相信,比如你由大街上去拜訪朋友,你一腳跨進他的大門,那可能不是他家最低的一層,而是他的屋頂……

——摘自張恨水《山城回憶錄》

從重慶主城出發,車程約40分鍾,記者就來到位於巴南區南泉街道的自由村。

「80多年前,這里曾有一間草房,著名小說家張恨水和家人就居住在這一帶。」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介紹。

時光回到1938年1月10日,一艘自武漢而來的輪船駛入重慶的朝天門碼頭。船停穩之後,一名中年人走下輪船,看着眼前起伏的階梯,眼睛里露出期望的神情……

「這名中年人就是著名小說家張恨水。」任競說,對於常年生活於平原地區的張恨水來說,重慶奇特的山形地貌帶給他很大的震撼。正因如此,在他之後創作的多篇與重慶有關的作品中,重慶獨具特色的山形地貌成為其中的主角之一。

例如,在張恨水初來重慶所寫的《重慶旅感錄》中,他這樣描述重慶:「重慶地勢如半島,山脈一行,界於揚子嘉陵兩江之間,揚子南岸,沿山居人。街市村落,若斷若續。統稱之曰南岸,嘉陵之北,一城高踞山巔。與重慶對峙,則為江北縣……江巴雄險,固亦未見其微也……」寥寥數語,卻生動描述了如今的渝中母城和兩江四岸的壯麗景色。

「從1938年來到重慶至1947年離開,張恨水在重慶一住就是8年。」任競說,特別是自1939年起,張恨水舉家搬到了南溫泉鄉下的桃子溝,更為他細致觀察重慶這座城市提供了契機。

張恨水在桃子溝內所住的草房極其簡陋,下雨必漏,刮大風時屋頂甚至會被颳走,故張恨水為其取名「待漏齋」。即使如此,張恨水依然樂在其中,在他寫的《山窗小品》一文中,就曾寫到,待漏齋外有花竹夾峙的涸溪,有對面建文峰上的「泥里拔釘」,有跨涸溪之上的斷橋,有山霧、蟲聲、秋螢、晚晴,有金銀花、杜鵑花、蕻菜……雖着墨不多,但依然可見那時重慶的鄉村美景,也能感受到張恨水在艱苦生活中的樂觀豁達。

而張恨水所寫的另一篇文章《農家老兩弟兄》,則通過描寫其向桃子溝一對單身的楊姓兄弟討要茶水之時,楊姓兄弟先是讓其「自斟老鷹茶飲之」,最後在其「酬以資」時笑而不受,生動體現了重慶人的淳樸、耿直。

任競介紹,張恨水在重慶的8年時間里,用近30萬字的篇幅來記錄自己在重慶的生活,生動描述了重慶80年前的日常生活,讀者今天仍能從中了解彼時重慶的模樣。

「對於現在很多遊客都好奇的重慶建築,出生於東北平原的張恨水同樣也十分好奇,在《山城回憶錄》中,張恨水就寫到當時重慶建築大多依山而建的特點。」任競說。

豐子愷 從「不戀重慶」到「謝謝重慶」

開窗俯瞰嘉陵江,對岸遙望海棠溪。水光山色,悅目賞心。晴明的重慶,不復有警報的哭聲,但聞「炒米糖開水」「鹽茶雞蛋」的節奏的叫唱。這真是一個可留戀的地方……

——摘自豐子愷《謝謝重慶》

離開南泉,記者一行又前往沙坪壩,在南開中學外,我們與沙區文史專家吳波匯合,隨後我們步行來到附近的欣陽廣場。

「這一帶就是原來沙坪小屋的所在地,抗戰時期,豐子愷和家人在這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留下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吳波向我們述說著名漫畫家豐子愷與重慶的故事。

1942年仲夏,重慶沙坪壩的一間茅屋內,雖已近深夜,豐子愷卻還沒有入睡。結束一天的工作,他走到床邊,看着窗外的夜色,揮筆寫下:「漫捲詩書歸去時,問群兒戀此山城否,言未畢,其搖手。」

三年之後,同樣在這間小屋內,正和家人收拾行李的豐子愷又看到了當年的題詩,回憶起這幾年在重慶的經歷,他走到牆邊,撕下之前的題詩,揮筆寫下:「這真是一個可留戀的地方……數年來全靠這山城的庇護,使我免於披發左衽,謝謝重慶。」

「不到4年時間,豐子愷所寫下的這兩段截然不同的文字,代表了他對重慶態度的轉變。」吳波說。

原來,抗戰全面爆發後不久,豐子愷受好友陳之佛之邀,到內遷重慶的中央大學藝術系擔任系主任。來到重慶後不久,豐子愷便在學校附近自費修建竹篾平房,取名「沙坪小屋」。

「來自江南水鄉的豐子愷一開始並沒有適應重慶的生活。」吳波說,據豐子愷女兒豐一吟回憶,豐子愷在初到重慶的那段時間里,經常在小屋外的山坡上遠眺,寫下那首小詩後,他不僅把它貼在牆上,還天天觀賞,企盼還鄉。

之所以後來寫下「謝謝重慶」四個大字,在吳波看來,這主要與他在重慶那幾年的經歷有關。

「對比來重慶前的四處漂泊,豐子愷在重慶的這三年過得還相對平靜。」吳波說,豐一吟在《我的父親豐子愷》一書中回憶,當時豐子愷不僅在沙坪小屋內養了鴨子、白鵝、貓等動物,還經常在小屋內與朋友喝重慶出產的黃酒。在工作之餘,他也曾前往較場口、磁器口等地品嘗地道的重慶美食。

「這樣的生活也激發了豐子愷的創作靈感。」吳波說,在這幾年中,豐子愷不僅創作了《江流石不轉》《重慶夜市》《八月十五日夜》等多幅以重慶為主題的漫畫作品,還創作了《白鵝》《謝謝重慶》等多篇散文。

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豐子愷徹底愛上了重慶這座城市。據《我的父親豐子愷》記載,當1945年抗戰勝利,豐子愷可以離開重慶之時,漫畫家卻遲遲無法做出決定,甚至在看到自己貼在牆上的小詩之時,也覺得「無以為顏」,只得苦笑着說自己填錯了詞,應該是「言未畢,齊點首」。即使在離別之際,豐子愷也一直站在船頭,凝視着逐漸消失的朝天門。

吳波介紹,可惜的是,豐子愷離開重慶後不久,沙坪小屋即被拆除。

艾青 「我是歡喜這山地的」

無數的山互相牽連着又各自聳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淺藍色的山,溫和的,險峻的,寬大的山,起伏不平的多變化的山,映在陽光里數不清的山……

——摘自艾青《夏日書簡》

從合川古聖寺育才學校舊址往前走七八公里,一棟普通的民房出現在記者眼前,舉目四望,除了偶爾駛過的汽車,四周顯得十分安靜……

「上世紀40年代,這里是一座農家小院,著名詩人艾青在重慶育才學校任教時,就與家人居住在此。」合川區原史志辦副主任楊成術介紹。

「良辰美景,正是創作好時節也。」1940年7月,合川草街子的明家院子內,艾青看着院子外的美景感嘆道。

和張恨水一樣,艾青來到重慶之後,也很快被重慶的美景所吸引。

據楊成術介紹,1940年6月初,艾青應重慶育才學校校長陶行知之邀,從湖南來到重慶。之後,艾青在臨江門的「文協」和北碚居住一段時間之後,最後落腳於合川草街子的明家大院。

來到這靜謐的小山村,艾青突然有一種解脫之感。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生活,在山野間無拘無束地擁抱大自然。「這樣的生活狀態,激發了艾青的創作靈感,在明家大院的這段時間里,他不僅創作了《抬》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還先後出版詩集《曠野》(1940)、長詩《火把》(1941),並把1938年以來寫的詩論匯集成書,取名《詩論》。」楊成術說。

合川的閒適生活與重慶的美麗風景也成為艾青創作的重要題材。例如,艾青在《夏日書簡》一文中就曾詳細描述了他在合川的生活:「院子的前面,是順着山的斜度向下凹進的一條狹長的低地,這低地被一片非常茂密的雜木林所遮蓋……這里育才學校文學組的小朋友們把它命名為”普希金林”,用來紀念詩人逝世103年……」

此外,重慶獨特的地形也引發了艾青的興趣,同樣在《夏日書簡》中,他就深情地寫道:「我是歡喜這山地的。站在稍稍高一點的山坡向遠方看,何等的曠野的壯觀,無數的山互相牽連着又各自聳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淺藍色的山,溫和的,險峻的,寬大的山……」

「只是,艾青在重慶並沒有生活太長時間。」楊成術說,隨着皖南事變的爆發,艾青在1941年2月離開重慶,前往延安。明家院子後來又迎來了幾位主人,最終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老舍朱自清這樣描寫重慶

老舍:敢為流離厭戰爭,乾坤終古一浮萍。茅廬況足遮風雨,詩境何妨壯甲兵。移竹漸添窗影綠,飛花時映彩霞明。鳥聲人語山歌樂,自有文章致太平。

背景:1941年春,冰心從七星崗遷到歌樂山上居住。她的家坐落在深山中的一個小山坡上,具體地址是歌樂山林家廟5號。冰心把這座獨立的土屋叫做「潛廬」。

老舍聞冰心喬遷之喜,便專程上歌樂山拜訪,後寫下此詩。雖然此詩主要為恭賀冰心喬遷,但其中「飛花時映彩霞明,鳥聲人語山歌樂」卻把當時歌樂山清幽的景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朱自清:我在南岸一座山頭上住了幾天。朋友家有一個小廊子,和重慶市面對面兒。清早江上霧濛濛的,霧中隱約着重慶市的影子。重慶市南北夠狹的,東西卻夠長的,展開來像一幅扇面上淡墨輕描的山水畫……

背景:1941年和1944年,朱自清先後在《抗戰文藝》及昆明一刊物上發表了《重慶一瞥》和《重慶行記》兩篇散文,記錄了自己對於重慶的印象,特別是《重慶行記》,更是從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還原了上世紀40年代重慶人的日常生活。

記者手記》》

山水之城,正在奏響更美樂章黃琪奧

從古至今,重慶,這座深居內陸的城市,為何能折服眾多文人墨客?

這是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的問題。

其實,在2017年本報的「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探尋重慶古詩地圖」全媒體系列報道中,我們就梳理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黃庭堅等眾多詩人在重慶留下的燦爛詩篇。現當代文學史上,文學名家們也為重慶留下了美麗的文字。

隨着采訪的深入,我似乎逐漸尋覓到了答案。讓豐子愷、張恨水、艾青等名家所折服的,一方面是重慶獨特的顏值——起伏的群山、曲折的街道、蜿蜒的梯坎、無處不在的吊腳樓;另一方面是重慶的內涵——山水之城背後重慶人所特有的堅韌樂觀,大山大水在這里碰撞交匯後,迸發出的奔騰不息的能量和無限的生機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重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座城市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自然優勢,今天的容顏更勝往昔。

依託山形地貌而建的洪崖洞,被贊為真實版宮崎駿動漫《千與千尋》取景地;黃桷灣立交被網友稱為「8D」立交橋;磁器口古鎮成為外地遊客來渝必到的「打卡」地……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名家筆下描述了兩江美景,如今遊客可以通過乘坐遊船夜遊兩江,也可在南濱路遠眺渝中;冰心居住的歌樂山,如今已成為國家森林公園,享有「山城綠寶石」的美譽,是市民休閒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獨具魅力的重慶,還吸引了不少知名導演來渝取景拍電影,文學名家來渝采風。

今年3月,重慶市啟動了「曬文化·曬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以一幅幅人文與美景交相輝映的畫卷,以文、圖、影、音、書、畫等形式進行全媒體傳播,助推了重慶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來渝旅遊。

山水之城,正在奏響更美妙的樂章。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搜狐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