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第一天坑」到國家4A景區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生態轉型之路

央廣網黃石7月17日消息(記者梁爽)孫權在這里鑄兵器、楊廣在這里鑄錢幣、岳飛在這里鑄刀劍……1700多年的中國古代冶金工業文明在此薪火相傳。湖北黃石,一個因礦而生的城市。

「亞洲第一天坑」是黃石的標識。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的「礦冶大峽谷」留下了千百年來的采礦印記。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枯竭、土地稀缺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應對?從黑色到綠色,黃石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生態轉型之路。

從「亞洲第一天坑」到國家4A景區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生態轉型之路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礦冶大峽谷」(央廣網記者梁爽攝)

滾滾長江流穿武漢,向北拐個彎折向南,浩浩湯湯地流經鄂東南,位於江南岸的這片土地就是黃石。7月的黃石,烈日炎炎。但走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大片的樹蔭,陣陣的蟬鳴,倒讓人感到一絲涼爽。滿眼的綠樹和鮮花,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礦山硬岩廢石堆放場。

礦山公園內,一個用鋼鐵鑄成的張之洞頭像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洋務運動時期。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書朝廷,興建漢陽鐵廠,決定開辦大冶鐵礦作為漢陽鐵廠的原料基地。

如今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就是過去的大冶鐵礦,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漢冶萍廠礦有限公司」中大冶鐵礦的主體。經過100多年的大規模開采,大冶鐵礦已消耗鐵礦儲量1.3億噸,到本世紀初,其鐵礦資源保有儲量已不足3000萬噸,被國家列為「危機礦山」。

從「亞洲第一天坑」到國家4A景區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生態轉型之路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張之洞鋼鐵頭像雕塑。(央廣網記者梁爽 攝)

公開報道稱,自1958年投產到2005年結束露天開采,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坑累計剝離岩石3.64億噸,若將這些岩石鋪成標準路基,可環繞赤道一圈多;采出的鐵1.3億噸,若將這些鐵礦石全部煉軋成鋼軌,可鋪設220多條京九線;生產的礦山銅32.5萬噸,若將這些銅全部製作成工業常用電纜,可以從地球牽到月球。

經濟的粗放發展讓黃石積累了太多的生態欠賬。因露天采礦排放出3億多噸的廢石,形成了占地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的廢石場;長期無節制的開采,為這座城市留下了400多個開山塘口、150多座尾礦庫;因工業廢水的直排入湖,大冶湖從一碧萬頃變成水質為劣Ⅴ類的嚴重污染……

「那時候廢石場地表溫度達到70°,可以直接煮雞蛋,污染可想而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是「礦二代」,小時候礦山的采礦場景還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為擺脫對礦產資源的深度依賴,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冶鐵礦於2005年建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並於2010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從「亞洲第一天坑」到國家4A景區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生態轉型之路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全景沙盤。(央廣網記者梁爽攝)

「見縫插綠、破牆透綠、回填植綠,從把山挖成了坑,再把坑堆成山,用了40年的時間。」閻紅勇說,就是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實現了在石頭上種樹的奇跡。

「上世紀80年代,大冶鐵礦聯合相關科研院所經過反復嘗試,最終發現了成活率較高的刺槐。」閻紅勇介紹到,槐樹的根系橫向生長,對土壤的深度要求低,正適宜山地生存。

昔日的荒山變成花海。經過幾十年努力,礦山人在廢石場上種出了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的刺槐,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硬岩復墾林。每年槐花綻放時節,遊客絡繹不絕。

千年礦業文明,百年采礦歷史,如今的黃石走出了工業游與生態游雙輪驅動的轉型之路。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旅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