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作為一個攝影旅行愛好者,經常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就是走到某個地方,突然感覺自己好像曾經來過,甚至這個地方的人,第一次見面就好像之前一定在哪見過的。到濟源,到王屋山,我就是有這樣的感覺。

算這次,我是第二次走進王屋山。距離上一次來王屋山,好像過去了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但這短短的兩年時間,卻讓我感覺到王屋山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可要是問我王屋山到底有哪些方面的變化,我又不能把這種感覺准確的說出來,是這里的人,還是這里的物,還是其它什麼,好像都有一些的……

王屋山之關於愚公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王屋山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的濟源市境內。第一次聽到「王屋山」這三個字,是在我上小學時的課文《愚公移山》里。愚公挖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我認為,愚公,不可能是想要把王屋、太行二山給挖走的,他,只是想修一條村里通往外界的出山道路,想挖一條像太行山里的那一眾「掛壁公路」,如回龍掛壁公路,郭亮掛壁公路、崑山掛壁公路等。愚公,被列子過分的說「愚」了,如是而已。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發揚腳踏實地的愚公精神,而不是被誇大了的、不切實際的愚公精神。

王屋山之關於李白與王屋山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王屋山導游瑩瑩跟我們介紹說,一千二百八十多年前,也就是唐開元733年,李白來王屋山尋訪司馬承禎,可他這次到王屋山並沒有碰到司馬承禎,反而遇到了住在王屋山上的孟大融,於是兩人相約一起登至王屋山頂。在王屋山天壇極頂總仙宮處,李白詩興大發,寫下了《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輝,白發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詩中「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整首詩李白真摯的抒發了自己初登王屋山的內心情懷,在贊賞王屋山美景的同時,又表達了對孟大融的敬意。後來李白不止一次的來王屋山,一則是司馬承禎看中此地,李白對司馬承禎有着深厚的崇拜之情,二則王屋山道風大勝,更是被唐玄宗定為道教「第一洞天」,如此名山怎能只來一次,於是李白不僅自己來,還帶着自己的圈內好友一同前來拜訪。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唐天寶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還山」,從政之夢破滅,於是他與杜甫、高適相約又再次漫遊王屋山。他們這老哥仨兒也算是情誼很深,記得他們仨兒也是一同到開封古「吹台」吟詩述情並在吹台某牆壁上共同題寫下著名的《梁園吟》的。到王屋山後,李白想起了當年司馬承禎對他的夸贊,走上陽台宮准備去拜訪司馬承禎,卻在這時得知司馬承禎已經駕鶴西去,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李白心中情緒交雜,仕途坎坷偶像仙逝,他在陽台宮外看着司馬承禎留下的壁畫,有感寫下《上陽台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這一首《上陽台帖》流傳千年,其字跡雋永,文采飛揚,後世帝王君臣文人墨客各地收藏家紛紛為其題跋……

王屋山之關於王屋山屬中華龍脈之說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眾所周知,王屋山是中國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它以主峰天壇為最高點,一山突起、群峰環繞、丘阜卑圍的拔地通天之勢,獨具”王者風范”。據中國最早的地理志《禹貢》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稱王屋也。主峰天壇山,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祭天之所,干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華夏炎黃子孫大統天下的聖地。

前兩天去黃河三峽,聽那里的導游介紹說,王屋山是「中華風水原創地」、「中華古昆侖」和中華唯一的「真龍龍脈」,這種說法我是第一次聽到。導游說這一結論是由以中科院華潤葵教授為主的二十多位國家級專家教授圍繞「中華古昆侖」的所在地和「中華龍脈」所在地這一課題,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地理資料,並動用現代科技手段測繪得出的。

王屋山之陽台宮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這個就是李白多次來過的陽台宮之正門了。陽台宮坐落於王屋山華蓋峰的南麓,因地處陽台而得名。最初看到陽台宮的這個正門,便覺其已古樸厚重久遠,走進陽台宮里面,這種感覺更甚。陽台宮為王屋山三宮,即陽台宮、紫微宮、清虛宮之一,全稱「大陽台萬壽宮」,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北依天壇山,高高矗立,形似鳳首,面對開闊的九芝嶺,猶如鳳尾,陽台宮正好處於鳳背之上,被視為「丹鳳朝陽」的風水寶地。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關於陽台宮的由來,說是在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召司馬承禎入京,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元廿三年(公元735年)道院落成,取名陽台觀。陽台觀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逐級遞升,殿閣高低錯落有致,為三進院落。三清大殿(亦稱大羅三鏡殿)居前,玉皇閣座後,旁列廊廡,西有道院,占地6165平方米。三清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系單檐歇山九脊殿,五踩鬥拱,殿內供奉的是道教「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殿中方形柱通身浮雕道教神話故事,形象優美,栩栩如生。三清大殿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木結構建築,保留有唐、宋遺制和風貌。殿前有法象壇,有鍾樓曰氣象樓。東有宿館,西有白雲道院與承禎煉丹爐。玄宗親書「寥陽宮」匾額,並令其妹玉真公主進山拜師學道,朝野震動,道風頓盛。後晉為燕真人煙蘿子棲真之所。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其實,當你站在三清大殿門前的時候,你最先看到的,也是最顯眼的,就是三清殿周圍的古樸滄桑的石柱子了。三清大殿其實是由30根石柱承托起龐大而厚生的屋頂,石柱上滿布浮雕神話故事,雲龍期鳳、八仙過海、珍禽瑞獸、風雨雷電諸神,形象生動。導游瑩瑩跟我們說,陽台宮主殿門前的石柱上面的浮雕圖案就是一幅對聯,其中一副對聯「翻譯」過來的文字意思:上聯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下聯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中聯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古人的智慧啊,傾佩之至!

王屋山之總仙宮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登頂王屋山,從山下坐一段索道,很快就到達了山上索道站。實際上從山上的索道站出來,往上再走一小段台階,即可隨意欣賞王屋四周的美景啦!但這里距離王屋天壇山還一小段距離,如果再加上向上攀登台階,大概需要四五十分鍾的時間。沒有什麼藉口,繼續前行吧!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於是我們沿山肩台階繼續西行,邊走邊拍,直奔王屋山主峰天壇山。天壇山是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世間人稱「太行之脊」,「擎天地柱」,海拔1700餘米。到達天壇山我們首先到的第一個地方叫「總仙宮」。應該這一片都叫總仙宮區域吧。總仙宮之處有南天門,這個南天門又稱「無極玄穹門」,明代萬歷二十年,由洛陽萬安王賜建。門前有軒轅台,相傳軒轅黃帝就曾在此設壇祭天,以祈願中華民族大融合,從此開啟了中華5000年文明史。

王屋山之鎮山之寶——「紫金太歲」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我們從群仙宮上面下來,導游瑩瑩在一樓等着我們,她告訴我們:「趕緊到地宮去,去看看那里的太歲!」聽了以後我們便急忙來到了地宮。太歲為道教聖物,一定是要看看的。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走進總仙宮地宮,正好在地宮里有一位道教師傅,他告訴我們,我們這里的太歲,是紫金色的,這種顏色的太歲,世上極其罕見。我問師傅這個太歲有多久了?他說大概有幾萬歲了!天!幾萬歲?怪不得大家都說,能見到王屋山的太歲是十分幸運的。我仔細的看了一下,太歲周身真的是泛着紫金色呢。太歲之前早就聽說過,但從王屋山回來後,我還是認真的查了一個有關資料,太歲,又稱肉靈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肉靈芝,並把它收入「菜」部「芝」類,可食用、入藥,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在幾十億年滄海桑田的變遷中,許多物種都湮滅了、絕種了,而太歲卻能繁衍至今,可見其生命力的強大。它生長於地底20-100米的厭氧環境中,生活於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會腐爛、變質。同時,這種粘菌主要靠孢子、菌絲繁殖,活性很強,隨意切割都能夠再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專家稱太歲為「盲支」,處於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往左會發展到植物界,往右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會變成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祖先。唉!科學上的事,是不好弄不明白的,我就只能了解個皮毛啦!

王屋山之漢白玉憑欄觀景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王屋山頂周圍的漢白玉憑欄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站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大美的風光。我發現每個憑欄上都刻畫有「飛龍在天」圖,這和陽台宮的「丹鳳朝陽」圖、王母洞的「龍鳳呈祥」圖幾乎分布在一個軸線上,地處王屋山山南、山頂、山北三處遙相呼應。聽說在王屋山頂上還有伏羲台,相傳是太皞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推演八卦的地方,只是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沒有來得及去。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站在憑欄向南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我們偉大的母親河——黃河。在這個地方看到的黃河,還算是很明顯的。看着既在眼前,其實又很遙遠的黃河,內心突然感到很復雜,看了許久但無語。不過,站在這里看黃河,也可以用「蔚為壯觀」這四個字來形容。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在總仙宮北側憑欄邊向北望去,就可以看到當地非常著名的王母洞的所在了。王母洞上方左上角,依稀可見「第一洞天」四個大紅字。這個王母洞,前年我是去過的,香火挺旺,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所在。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這次到王屋山頂,本來想四處多走走多看看的,結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所以我們在這里停留了一會,也就開始下山,算是相對圓滿的結束了這次王屋山之旅。

游王屋山,我看到了非植物非動物非微生物的它,它有幾萬歲了

【作者簡介】

攝影旅行家/王剛:專欄作家、攝影達人、旅行達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樂途靈感旅行家、知名旅遊博主。《今日頭條》2017年十大旅遊傳播之星,《今日頭條》2017年十大旅遊爆款微頭條,2018年5月《今日頭條》頭條號禮遇計劃旅遊類原創獎獲得者,多次獲得《今日頭條》青雲計劃。《樂途旅遊網》2018年度十大靈感貢獻之星。「甘肅全域旅遊內容雲創作峰會」內容雲創作大使。入駐20餘家網絡自媒體平台。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搜狐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