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鴻章,孫中山先生從「康梁」支持者變身「洪秀全第二」

十九世紀,遇到了空前未有的變局。十九世紀以前,和我們競爭的,都是文化不及中國、基本實力不及中國的外族,但到了十九世紀,與中國抗衡的是幾個以科技及民族主義立國的列強。而在與這些國家的交鋒中,我們可謂吃盡了苦頭。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列強們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鬥爭之心,而在軍事鬥爭的同時,我們民族的一些仁人志士,也開始睜眼看世界,思考中國社會的弊端。不過,無論是曾國藩、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還是康有為、梁啓超主持的維新變法,都沒有挽救國家的命運。在二十世紀初,中華民族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因為李鴻章,孫中山先生從「康梁」支持者變身「洪秀全第二」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在諸多道路都走不通的情況下,孫中山先生走上了歷史的舞台,他高舉革命的旗幟,為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國人,指出了一條救國救民的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孫中山先生在年輕時並不是一個革命者,而是一個改良者。

孫中山先生,是廣東香山人。孫中山先生雖然出身於貧苦的農夫家庭,但是在十多歲時,他的哥哥孫眉在檀香山經商成功,孫家的經濟狀況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孫中山先生十三歲時,來到了檀香山的教會學校讀書,三年後,他又來到了廣州,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就在此期間,中法戰爭爆發,中國「不敗而敗」的結果,深深刺激了這個年輕人。就taz在此時,他又結識了鄭士良、何啟、陳少白、楊鶴齡等對清朝政治現狀不滿的朋友,孫中山先生的興趣從醫學逐步轉向了政治。

因為李鴻章,孫中山先生從「康梁」支持者變身「洪秀全第二」

孫中山先生

在與這些朋友的交往中,孫中山先生得到了一個綽號,「洪秀全第二」。對此,孫中山先生對此非常高興,欣然以反清英雄自居。不過,雖說孫中山私底下將洪秀全視為自己的偶像,但在公共場合,他的思想還是偏向於保守,以和平手段改變中國。他曾上書清朝官僚鄭藻如,提出傚法西方興辦農桑,不過沒有被採納,此後,他還曾有意結交康有為,但是被康有為拒絕。

屢屢的打擊,並沒有消磨孫中山先生的鬥志。1894年1月,他在家中完成了《上李鴻章書》。在其中,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他的改革綱領,喊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口號。孫中山先生認為,李鴻章雖然忠於清王朝,但是卻很「識時務」,如果說中國能夠成功走上改良道路,肯定離不開李鴻章的支持。因此,孫中山先生對自己的這封書信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因為李鴻章,孫中山先生從「康梁」支持者變身「洪秀全第二」

洋務派領袖李鴻章

為了保證《上李鴻章書》能夠順利抵達到李鴻章手中,孫中山先生和摯友陸皓東決定親往北京投書。他先去上海,拜謁了鄭觀應、盛宣懷,覓得了見李鴻章的門路。但是由於當時中日戰爭即將爆發,李鴻章忙於軍務,沒有接見兩人,書信遞交上去,也是石沉大海。孫中山先生對此很是失望,加之他在北京期間,看到了清朝中央政府政治上的腐敗和地方上一樣,更是讓他對清王朝喪失了信心。

從北京回來之後,孫中山先生拋棄了以往的改良思想,堅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因為李鴻章,孫中山先生從「康梁」支持者變身「洪秀全第二」

(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

事實上,孫中山先生出現思想上的變化並不奇怪。在早期,孫中山先生熱衷改良主義,與其家庭出身有關。孫眉在檀香山經商成功,讓孫家從農民階層一躍成為了大資產階級階層,因此,孫中山先生在求學時思想偏向於保守符合其階級定位。畢竟,如果真的鬧起來革命,孫家無疑將會受到衝擊。而這正是孫中山先生欣賞洪秀全,但是不敢效仿洪秀全的原因。

而後來,孫中山先生遭遇到了多次碰壁,特別是,李鴻章對他書信的冷淡,更是讓他窺探到了清王朝的腐敗,認識到了這個王朝已經不可救藥。而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的孫中山先生,他對西方情形和近代文化的認識,遠超李鴻章和康梁之上,因此,他很快便從改良主義之外找到了真正能夠救國救民的道路。

孫中山先生的轉變,是我們的民族之幸。正是藉助這次轉變,中華民族掀開了對列強們的「逆襲」篇章。

來源:kknews因為李鴻章,孫中山先生從「康梁」支持者變身「洪秀全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