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派大星變身「海底蝗蟲」,給我們敲響了哪些警鍾?

最近青島膠州灣發生了一起「海底蝗災」,海星在青島膠州灣大規模爆發,狂吃蛤蜊和海蠣子,讓養殖戶損失慘重。這並不是海星在中國首次大規模爆發。2006年,膠南地區因海星大爆發而導致鮑魚養殖損失達4000餘萬元;2007年青島膠州灣海星災害導致60%的菲律賓蛤仔受害,給鮑魚、蛤蜊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2012年,海星入侵青島流清河,據統計,有海星存在的扇貝籠,扇貝死亡率高達80%以上。

而這一次海星爆發的受災面積約10萬畝,預計將造成約一億元的經濟損失。

青島「星災」頻發,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以上案例中的水域都隸屬於青島,海星為何如此喜愛光顧這個地方呢?難道是為了給愛喝啤酒的青島市民送下酒菜麼?

實際上這與青島的氣候密切相關。

青島的海洋性氣候非常適合海星生長,並且海星一般都是就地產卵、流動性小,所以具有「懶癌」屬性的它們並不會進行長距離的移動。相比之下,與青島毗鄰的濰坊市,雖然坐擁萊州灣,但由於水質和氣候不合適,當地的海星不僅數量少而且個頭小。

可愛派大星變身「海底蝗蟲」,給我們敲響了哪些警鍾?

膠州灣地理位置(圖片來源:山東省2020版標準地圖)

青島海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滋養了眾多種海星,並且長久以來,海星與其它生物保持着生態平衡,到底是誰打破了這個平衡呢?

海星入侵的苗頭可以追溯到2002年,當時的情況並不嚴重,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但令所有人驚訝的是,海星在短短幾年間給養殖業帶來了愈發嚴重的危害。

這種生態失衡的反自然現象與人類的活動都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海星泛濫頻頻爆發的背後原因是貝類養殖業的快速興起。近幾年,山東沿海貝類養殖業發展迅速。貝類作為海星最喜愛的食物之一,給海星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成為物種大規模爆發的前提之一。

其次,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以及過度捕撈、污水排放等人類活動,導致近海海域的生態環境失衡,海星的天敵生物種類和數量驟減。海星就在人類營造的「溫室」環境里迅速繁殖,這是海星大規模爆發的第二個前提。

除此之外,近海海域水質的pH值、水溫、營養鹽等各種水文因子發生的微小變化,也可能為海星的生長繁殖提供更加適宜的條件。這種變化可以使得海星幼體的成活率提高。由此可見,海洋生態系統的微小變化是物種大規模爆發的導火索。

同時人們對於海星災害防範意識薄弱,預防措施欠缺,也給海星的大規模爆發留下了可乘之機。

我派大星!什麼貝殼沒吃過

海星的集體亮相讓這個物種廣受關注。海星在人們眼中總是一副柔軟呆萌的形象,現在卻變成了凶殘的貝類掠食者。很難想象,軟趴趴的海星竟然能把硬殼的貝類一口吞食。

我們平時所說的海星,指的是海星綱生物的總稱,這次「組團」入侵膠州灣的是黃渤海最常見的一種海星——多棘海盤車(Asterias amurensis)。

可愛派大星變身「海底蝗蟲」,給我們敲響了哪些警鍾?

多棘海盤車示意圖

多棘海盤車是擁有五條腕,外貌似五角星的「標準」海星。這些腕的下側並排長着密密麻麻的管足,管足的功能很強大,既能夠用來攀附岩礁、推進身體前進,也可以用來捕捉獵物。

海星的主要掠食對象,是行動緩慢的生物,比如雙殼貝類、海膽、牡蠣等弱小海洋「群眾」。海星尋找獵物不是靠看,而是靠感受。海星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神經感覺細胞,形成分布廣泛的感受器,它可以感受到貝類分泌的化學信號,然後快速靠近,用有力的腕和管足握持住獵物。

我們都知道具有堅硬外殼和強勁閉殼肌的貝類很難撬開或砸開,那既無牙也無爪的海星該怎麼辦呢?

海星運用到了自己強有力的「五肢」。海星用腕和管足的拉力牽引着,嘗試將獵物的貝殼掰開。一隻20公分左右的海星,在一個方向上可以產生4-5千克的力。俗話說天下武功無堅不摧,擁有強大力量的海星也很有耐心,為了吃上一顆貝殼,海星可以和獵物僵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除此之外,海星還可以製造真空的環境讓獵物缺氧,甚至釋放毒素麻痹獵物的閉殼肌。

可愛派大星變身「海底蝗蟲」,給我們敲響了哪些警鍾?

軟體動物閉殼肌(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一旦貝類鬆口,海星就會把自己的一個囊狀的胃吐進殼里,初步消化獵物的軟體。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吃飯方式叫做「體外消化」。正因為如此,海星才足以吃掉與比自己大好幾倍的獵物。而至於小個頭的獵物,海星乾脆直接帶殼吞下,消化完後再把殘渣吐出來。

海星體型扁平,體內空間不足,腸子被壓縮到很短,導致消化效率極低。假如海星吞下去100g食物,一般只能消化其中的6g。這使得海星變成了個貪得無厭的獵食者,不僅食量大而且會過度捕食。海星每殺死十隻貝類,可能只會吃掉其中的一兩只,這也是養殖戶談「星」色變的主要原因之一。

泛濫成災的海星,吃光可行嗎?

海星泛濫的新聞一出,吃貨們紛紛響應,想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平時吃海星,主要是吃它的生殖腺。因此,只有性成熟的海星才有食用價值。但海星有輕微的毒性,不能過度食用。

由於民眾的追「星」心理以及海星的價格下跌,海星市場確實比之前火爆,但這遠遠不能補償養殖戶在這場災難中的損失。

海星的治理在國內目前主要還是物理防治,通常是在大爆發後,利用網具和人工潛水進行捕撈,存在發現晚、處理效率低的缺陷。

科學家提出另外一種「吃」的方法——利用天敵去吃海星。在自然界中,法螺是海星的主要捕食者,通過加大對法螺等海星天敵生物的保護,可以有利地控制海星的數量,預防海星大規模爆發,使生態系統重歸平衡。

另外,由於多棘海盤車對一定濃度的銨鹽具有迴避反應,有人根據此原理建議在沿海養殖區採取一種誘捕網加化學防禦的雙重保護措施。在放苗種的前十天,於養殖場外圍放置裝有銨鹽的緩釋袋,驅趕海星,放苗種後再設置地籠網等誘捕工具。

可愛派大星變身「海底蝗蟲」,給我們敲響了哪些警鍾?

化學法防禦海星布局示意圖

其他國家在海星爆發預防措施上也值得我們借鑒。科學家建議根據多棘海盤車的生活史特徵,提前利用浮游生物網對還未進行食性轉換的海星幼蟲進行捕撈。或者在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即青島海域多棘海盤車的繁殖季節進行捕撈,可以有效降低海星群體的生殖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海星的集中爆發。

雖然近海養殖區是海星大規模爆發最嚴重的受害區,但目前還沒有監測到直接相關的大范圍的海洋環境問題。在人工捕撈、地籠網(漁業部門特別許可)捕撈等一系列措施下,海星數量正急劇減少。截止發文前,不少蛤蜊養殖戶已經嘗試投放蛤蜊苗。

實際上,這次事件給生態危機敲響了警鍾。迄今為止敲響警鍾的可不止海星這一種生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遠且艱難,人類也從未停止步伐,一直付出着努力。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