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發進程:安全性已獲證實,有效性尚待確認

俗話說,不下則已,一下傾盆。過去幾天里,與新冠病毒賽跑的疫苗研發人員接連發布了首批人體試驗的大量數據。試驗結果來自四種希望較大的候選疫苗的I期和II期臨床試驗,並詳細描述了接種者的反應。由於這一階段的試驗主要關注疫苗的安全性和劑量,因此,這些數據無法說明疫苗是否具有預防疾病或感染的能力——這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疫苗效力試驗。

新冠疫苗研發進程:安全性已獲證實,有效性尚待確認

資料圖

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候選疫苗整體安全,初步顯示能喚起與新冠病毒感染者類似的免疫應答。很關鍵的是,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數據足夠好,可以進入下一輪的疫苗效力試驗。在效力試驗中,研究人員會給志願者接種疫苗或安慰劑,並比較不同組的COVID-19患病率。

「我真的很高興,各種類型的疫苗策略都從I期試驗進入到了下一步。」美國拉荷亞免疫研究所的疫苗免疫學家Shane Crotty說道。

但科學家提醒不要過度解讀這些結,並指出這些數據不應用來直接比較不同的疫苗。這類比較最終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從中可以確定疫苗的不同作用方式,為何有的疫苗會失敗,還能利用這些信息為其他處於開發早期的疫苗進行優先級排序,開發新疫苗。但就目前而言,研究人員對於能抵抗COVID-19的免疫應答的具體性質還不清楚——可能存在多種抵禦感染的途徑。科學家還表示,不同實驗團隊對不同免疫標志物的檢測結果很難直接比較。

「這些是非常早期、非常初步的數據,現在還不能說哪個更好,因為我們並不知道答案。」美國埃默里大學的免疫學家Rafi Ahmed說。

病毒載體

四家疫苗廠商都表示,它們的疫苗在人體中引起了某種免疫應答,與康復者體內發現的普遍類似。受試者出現了其他疫苗常見的不良反應,如肌肉酸痛、發熱、頭痛,但很少有受試者對這些不同疫苗產生嚴重反應。「大多數看起來都很安全。」Crotty說。

其中,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的合作團隊以及中國天津的康希諾生物團隊,開發的都是「病毒載體」疫苗。兩支團隊在7月20日的《柳葉刀》上發表了他們的結果。

「我們認為,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能誘導針對冠狀病毒的保護反應。」領導牛津大學疫苗項目的疫苗學家Sarah Gilbert在7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試驗結果時說。牛津大學的疫苗利用的是一種能讓黑猩猩感冒的基因改造腺病毒,他們讓這個腺病毒表達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新冠病毒正是利用這種刺突蛋白感染人的細胞;而康希諾的疫苗利用的是一種經過修飾的人源腺病毒。

另一支團隊是德國的BioNTech,他們正與制藥公司輝瑞合作開發一種基於RNA的疫苗。這支團隊也發布了疫苗接種者的詳細免疫數據,該型疫苗含有針對刺突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部位的RNA指令。在此之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於7月14日發表了備受關注的臨床試驗結果。這是Moderna與美國國家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合作開發的一種使用全長刺突蛋白的RNA疫苗。試驗結果的一些細節曾在5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披露。

免疫應答

最新數據為了解疫苗引起的免疫應答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深刻的認識,這也是在沒有效力試驗的情況下,能顯示疫苗可能有效的唯一指標。

疫苗的作用原理是讓免疫系統暴露於病毒成分之下——幾乎所有的COVID-19疫苗都選擇了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目的是為了在將來發生真的感染時,能激活身體的響應。這些臨床試驗關注兩大類免疫應答:一是機體產生的能識別病毒顆粒並在某些情況下令其失活的抗體分子;二是能殺死被感染細胞並促進抗體產生等其他免疫應答的T細胞。

迄今為止,大部分焦點都落在血液中的「中和抗體」上,這些抗體可以讓病毒顆粒失去感染力。「所有這些[疫苗]都能誘導某些中和抗體,這比沒有中和作用要好。」Ahmed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跡象。大多數疫苗志願者所產生的這類強效抗體的水平與COVID-19康復者產生的差不多,這是很難得的。

不過,為了獲得這種反應,許多疫苗可能要接種不止一次。「我認為對於其中的許多疫苗來說,可能要接種兩次,才能產生足夠的病毒中和抗體。」美國貝勒醫學院疫苗科學家Peter Hotez說。

聚焦T細胞

相比之下,疫苗開發者對T細胞應答的關注比較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更難測定,特別是當受試者數量達到數千人時。然而,關於自然感染的數據顯示,T細胞可能在控制新冠病毒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Crotty說。

這些疫苗試驗發現,受試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T細胞應答。Crotty的團隊在他們研究的10位康復者體內都檢測到了能識別刺突蛋白的CD4 T細胞,這種細胞能幫助產生抗體;而70%的患者還有針對刺突蛋白的CD8 T細胞,這種細胞能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如果一種疫苗能誘導出中和抗體以及上述兩種T細胞,基本就預示着它能抵抗疾病,Crotty說。但那主要是一種直覺判斷。「我們還沒有摸清規律,不知道對保護性免疫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抵禦這種病毒的途徑完全有可能不止一種。」

當後續效力試驗的首批結果公布時,對COVID-19有和沒有抵抗作用的免疫應答的性質將會更加清晰地顯露出來。「一旦發現某種疫苗有效力,我們就更確定疫苗需要達到哪些要求了。」Gilbert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目前,牛津大學的疫苗正在英國、巴西、南非接受效力測試,Moderna-NIAID的疫苗計劃於7月在美國開展III期臨床試驗。

比來比去

這類數據被稱為「保護力的關聯物」(correlate of protection),可以讓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容易解讀一些。不過,用來測定中和抗體和T細胞應答的測試非常多變,讓這類比較很難進行。同一個測試在不同實驗室、甚至是不同日子里做,都會出現大相徑庭的結果。

「我們很難把自己的疫苗結果與他人的做比較。」牛津大學疫苗學家Adrian Hill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道,「我們倒是希望能在同一個實驗室、由同一批人來測試不同的疫苗。」Hotez指出,美國政府為支持COVID-19疫苗開發而設立的「曲速項目」(Project Warp Speed)應該就是為了進行這方面的比較。世界衛生組織和流行病防備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都宣布將支持這項工作——後者已經為九項疫苗開發工作提供了資金支持。

鑒定出與保護力有關的免疫關聯物,以及交叉對比疫苗都是極為重要的,帝國理工學院的免疫學家Daniel Altmann表示。「從來沒有這麼多希望都寄託於此,」他說,「我們太需要疫苗了。」

Altmann相信大部分疫苗領跑者「都可以沖刺成功」,但他擔心的是,人們沒有去考慮哪些候選疫苗的生產廠商產能最強,能向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供應足夠的疫苗。這會涉及從采購玻璃小瓶到冷鏈配送等一連串問題。「那就像准備登月或是發動世界大戰的進攻似的。無論最後選擇哪些疫苗,我們希望這些疫苗可以從最大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