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認為嘗試進行「人畜共患病風險預測」的價值有限

據外媒報導,關於大多數導致人類疾病的病毒來自其他動物的觀察,導致一些研究人員嘗試進行「人畜共患病風險預測」,以猜測下一種病毒襲擊人類。然而,在4月20日發表在開放存取期刊《PLOS生物學》上的一篇論文中,由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Michelle Wille博士與合著者Jemma Geoghegan和Edward Holmes領導的研究團隊提出,這些人畜共患病的風險預測的價值有限,不會告訴我們哪種病毒會導致下一次大流行。

相反,人們應該針對人類-動物界面進行密集的病毒監測。

研究人員認為嘗試進行「人畜共患病風險預測」的價值有限

幾個世紀以來,所謂的人畜共患病病毒已經引起了人類的流行病。這正是COVID-19大流行所發生的情況:導致這種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出現在一個動物物種中,盡管具體是哪個物種還不確定。

因此,一個關鍵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預測哪種動物或哪種病毒群最有可能引起下一次大流行?這促使研究人員嘗試進行「人畜共患病風險預測」,即他們試圖確定哪些病毒家族和宿主群體最有可能攜帶潛在的人畜共患病或大流行病毒。

研究人員認為嘗試進行「人畜共患病風險預測」的價值有限

Wille博士和她的同事發現了人畜共患病風險預測嘗試的幾個關鍵問題。首先,它們是基於微小的數據集。盡管做了幾十年的工作,我們可能只識別了不到0.001%的所有病毒,即使是來自下一個大流行病毒可能出現的哺乳動物物種。

其次,這些數據也高度偏向於那些最能感染人類或農業動物的病毒,或者已經知道的人畜共患病病毒。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動物都沒有接受過病毒調查,而且病毒的進化速度非常快,任何此類調查很快就會過時,所以價值有限。

研究人員認為嘗試進行「人畜共患病風險預測」的價值有限

相反,作者認為需要一種新的方法,包括在動物和人類互動的地方–動物-人類界面–進行廣泛的采樣。這將使新型病毒在出現在人類身上時就能被檢測出來,並在它們形成大流行之前被檢測出來。這種強化的監測可能有助於我們防止類似COVID-19的事情再次發生。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