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996」不是奮鬥而是違法

「『996』嚴重違反法律關於延長工作時間上限的規定,相關公司規章制度應認定為無效。」近日,在最高法、人社部向社會公開發布的一批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中,「996」被明確認定為違法,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北京日報:「996」不是奮鬥而是違法

「996」話題為什麼火?無非是關涉到當下如何看待勞動者個人權益的問題。有的公司直接全員強制「996」,並在年會上大肆推崇;有的將是否能加班列入KPI,員工只能「被自願」;更有甚者,直接將「996」寫入勞動合同,作為硬性錄用條件……身在職場,盡管對「996」苦之久矣,但很多人迫於「不干就走人」的現實,只能默默承受。此番最高法、人社部從司法層面明確「996」違法,無疑讓廣大勞動者維權多了底氣。

「996」背後,其實是愈演愈烈的「加班文化」。很多企業在對自身理念價值的宣揚中,都有意無意將「加班」與「奮鬥「捆綁在一起,營造一種強大的道德壓力,似乎不奮鬥就無以談未來,不加班就沒有資格講奮鬥。但問題在於,「奮鬥標準」從來不是也不應該是機械地比拼加班時長,而是效率的提升、創新的深入。拿加班時長卡人,甚至以奮鬥之名唬人,都說明管理者對勞動者權益的漠視,對勞動法規的無知。

明確「996」違法,既是對用人單位的一次警示,也是引導職場重新認識奮鬥精神的契機。今天的中國,風雲際會、機遇無限,新機遇、新業態層出不窮,正是呼喚奮力拚搏、大幹一場的時候。反對強制「996」,反對機械的「加班文化」,強調依法依規、呼喚人文關懷,才是對勞動者的基本尊重,才能更好激發勞動者的創新創造。眼下,一眾曾以「加班文化」著稱的網際網路平台開始陷入增長放緩、創新停滯、輿論反噬的困境,正是過往工作模式已經不合時宜的明證。與此同時,一些公司開始停止「大小周」,恢復「雙休日」。現實說明,最好的奮鬥,是效率與公平的結合,摒棄「996」本身就是一次經營理念的升級。

對於大多數職場人來說,工作已經不僅是「求生存」,其中既需要對事業的激情,也包括工作的效能、勞動的尊嚴、休息的質量、權益的保障等多重維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明確「996」違法只是第一步,企業只有以人為本,在制度體系上更加重視勞動者的權益訴求,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原標題:「996」不是奮鬥而是違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鮑南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