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油田遭襲看「無人機蜂群作戰」

9月14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一處「世界最大石油加工設施」和油田遭襲擊,嚴重影響沙特石油生產。也門胡塞武裝隨後宣布「對此事負責」,並宣稱其使用了10架無人機對上述設施進行了攻擊。由於可能參與此次襲擊的無人機數量較多,有分析將這次攻擊與「無人機蜂群作戰」聯系在一起。那麼,這次襲擊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機蜂群式攻擊,這種攻擊方式的威脅究竟有多大?如何應對這類攻擊呢?

從油田遭襲看「無人機蜂群作戰」

沙特油田遭無人機蜂群攻擊?

由於此次攻擊中,胡塞武裝宣稱使用了10架無人機實施攻擊,所以有人把它與「無人機蜂群式攻擊」聯系起來。不過專家表示,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無人機蜂群攻擊。

專家表示,無人機蜂群攻擊至少要具備平台間的協同交互能力,眾多無人機之間能夠進行自組織組網,並可進行分工合作,通過高精度飛行姿態保持與同步,提高無人系統的組織性、機動性與協同性。目前,美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比較積極。2016年,美國戰略能力辦公室與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合作,測試了無人機蜂群技術:3架F/A-18在加州中國湖海軍航空武器站空射了超過100架「灰山鶉」微型無人機。「灰山鶉」蜂群無人機在協同時沒有預編程,而是通過分布式大腦的決策形成有機整體,並能像蜂群那樣相互適應。

2017年11月,無人機公司StratoEnergytics發布了一款微型無人機武器Stinger的概念。按照設想,它是一種微型的智能四旋翼智能無人機,直徑不到10厘米,自帶一個戰鬥部。它通過搭載的攝像頭,能自動進行人臉識別,一旦確認目標,利用戰鬥部對目標進行「爆頭」。作戰時,通過大量釋放這種無人機,實施蜂群式攻擊。

反觀這次襲擊,和蜂群概念還有很大不同,這些無人機恐怕只是「一窩蜂」而上,以增強打擊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蜂群無人機技術仍在演示驗證階段。例如,Stinger的飛行距離和速度都很有限,必須首先將其投放到目標附近,而這是比較危險的。其次,在室內沒有GPS信號的環境下精確導航也是問題。最後,進行人臉識別的芯片可能仍需要小型化。當然,人臉識別也沒有外國公司宣傳片中那麼容易。

日益凸顯的無人機威脅

這次無人機攻擊事件對沙特的石油生產造成重大影響,所以引發廣泛關注。近年來,類似的無人機襲擊事件和無人機闖入敏感地區的事件層出不窮,使得小型無人機威脅日益凸顯。

2018年8月4日,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在首都出席一場軍隊紀念活動時,遭遇無人機炸彈襲擊。2017年6月,位於朝韓軍事分界線附近的韓國江原道一山林中發現一架墜落的無人機。當時這架無人機已拍攝了數百張照片。2015年1月26日,一架民用無人機誤落白宮。當時,約60厘米的四軸無人機從白宮東部大約10個街區的地方起飛,飛越總統官邸後,在白宮東南部草坪上墜毀。如果當時這些無人機攜帶炸彈,恐怕將引起更為轟動的效果。此外,在敘利亞戰場上,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也頻頻使用小型無人機對敘政府軍和俄羅斯基地進行偷襲,不過針對俄羅斯基地的襲擊大多數被俄防空系統挫敗。

專家表示,上述無人機技術含量大多不高,或是基於消費級旋翼無人機改裝,或採用了「航模級」技術,製造或獲取都比較容易。盡管之前的攻擊造成的損失不大,但往往可造成很大的政治影響。這顯然也給國家大型基礎設施、重要活動的安全防護帶來新課題。

專家認為,這些小型無人機頻頻製造重大國際影響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這些小型無人機平時不容易被探測到。因為體型較小,飛行高度低,速度又較慢,傳統雷達探測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大多數國家對這類超低空小目標不能實現全境覆蓋,一旦從內部發動偷襲,或穿越邊界線,就容易得手。二是有關國家缺乏有效的攔截手段,防護上也有些放鬆。三是這類攻擊往往出現在重要場合和時機,即便造成的損失不大,影響卻不小。

反無人機技術日益成熟

專家表示,近些年無人機攻擊取得成功應該說還是「出奇制勝」,這次襲擊成功也因為出其不意。實際上,各國已經研製了完善的無人機探測、跟蹤和攔截反制系統。如果事先部署較為完善的防禦系統,至少不會造成那麼大的損失。

處置這類無人機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發現難的問題。除了不斷改善雷達性能,增加臨時部署點以外,還可通過多種手段輔助探測。第一種就是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目前這類系統已經很成熟,廣泛用於對空、對地探測。而由於其體積小,不對外輻射電磁波,很適合布置在城市要地附近,探測小型目標。除了上述常用探測方式外,還可通過無線電環境監控來探測無人機。一旦發現無人機控制信號,便可發出預警,而且還可對其控制源以及發送無線電信號的無人機進行定位。在這種主動探測與被動監控相結合的方式下,可確保在重點目標周圍,對小型民用無人機有很高的探測概率。

過了探測關,還要過攔截關。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硬殺傷」。一些防空火炮和導彈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實施攔截。駐敘利亞俄軍基地多次遭小型無人機襲擊,大部分無人機被俄軍「鎧甲」彈炮合一防空系統擊落。當然,在鬧市區,高炮和導彈造成的附帶損傷可能比小型無人機的損害更大。這就催生出新的硬殺傷手段——激光器。目前,反無人機激光器幾乎呈現百花齊放之勢。

即便沒有有效物理殺傷,甚至在沒有發現無人機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軟殺傷」手段驅離或迫降小型無人機。目前,民用消費級無人機主要通過GPS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實施定位導航,如果阻斷了其導航通道,那麼這些無人機可能就會成為「無頭蒼蠅」。在重要目標附近,通過GPS干擾,迫使無人機無法接收導航信號,就可能驅離或迫降民用無人機。俄克里姆林宮周邊甚至採用GPS欺騙技術,將克里姆林宮附近的GPS信號置換為另一個區域的信號,讓民用無人機「暈菜」,即便進入相關區域,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目標。除了壓制GPS信號以外,還可以干擾無人機的控制鏈路,使無人機失控,或獲取其控制權,進而迫降、驅離無人機。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