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企退出,大陸進取,LCD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今天,說中國 LCD 屏幕世界第一,從市場份額上來講已經沒有任何爭議。畢竟 LCD 市場中的半壁江山都是 「Made in China」。TCL 華星 3 月剛剛正式拿下三星蘇州 LCD 產線,京東方完成對中電熊貓的收購,中國屏幕廠商依然在 LCD 領域開疆拓土,另一邊,三星、LG 卻即將退出 LCD 產業。

韓企退出,大陸進取,LCD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LCD 依然具備潛力,還是韓企巨頭留下的甜蜜陷阱?

從表面上看,OLED 等顯示技術在市場占有率方面一直持續增長。OLED 更好的色彩表現、更低的響應時間,以及對屏下攝像、柔性顯示等技術的支持,都使其成為了聚光燈下的焦點。不論是在手機、顯示器還是電視中,提起 LCD 似乎都多了一絲 「年代感」,最新的電子產品大多在嘗試 OLED、Mini LED 等新技術。

而實際上,發展了 30 餘年的 LCD 行業遠未到 「夕陽產業」的程度,國內屏幕巨頭高管就曾表示,LCD 行業還將有 10 年左右的黃金期。而各種新興技術的出現、各路巨頭不斷加碼對新技術的研發,都使得 LCD 屏幕產業充滿了機遇和挑戰。今天,或許是 LCD 產業的新 「拐點」,也是我們要重新審視這個 「老技術」的時候了。

巨頭難逃 「真香」,價格漲近一倍,LCD 需求依舊堅挺

雖然三星、LG 等韓國廠商嘴上說要退出 LCD 產業,將陸續關停產線,但用 「口嫌體直」來形容他們非常貼切。在 2020 年第二季度以來的 LCD 面板漲價大潮中,三星、LG 紛紛宣布要再戰一年,可見沒人可以逃過 「真香」。

並且在 TCL 華星與三星蘇州產線的交易中,三星其實也增加了對 TCL 華星的持股,甚至成為了第二大股東。目前 TCL 華星產能正步入成長期,產品結構比較均衡,TCL 華星與三星的戰略關系,其實是要打造全球分工聯盟,有效補充 TCL 華星客戶、技術、供應鏈資源。因此三星從長遠來看是認可華星未來的發展的,並且對於 LCD 的前景目前也依舊看好。

從 2020 年第二季度至今,LCD 面板價格一路上漲,一度回到了 2018 年的高點水平,其中 32 寸 LCD 面板的價格漲幅甚至來到了 85%。

韓企退出,大陸進取,LCD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在這背後,顯露出了幾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其實 LCD 面板整體的供給正處於一個低點,一方面上游 IC 驅動、玻璃基板等材料零部件的短缺延緩了出貨,另一方面,韓國巨頭廠商對 LCD 產線的關停也影響明顯。

同時,全球科技產業在 2020 年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議題,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雖然在初期打擊了需求,但隨着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居家娛樂等需求的興起,消費電子、智能家居等品類的IT產品需求都持續上漲。其實 PC、電視等品類已經連續幾年處於出貨量下滑的階段,而疫情這針催化劑,則讓這些品類逐漸走回了需求強勁的良性發展階段。2020 年第二季度,全球 PC、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分別為 11.4% 和 19.9%,並且這一數字在第三季度甚至來到了 15.4% 和 26.6%。

僅僅在一年之前,這些數字都是完全不敢想的。除了疫情的刺激,電視領域技術的創新、需求的升級也同樣重要。在 LCD 領域,PC 和電視面板大約占據了 90% 的出貨面積,所以電視需求的改變也顯著牽動着 LCD 產業的神經。近兩年來,電視面板尺寸增加顯著,其實比較明顯的就是今年主流電視廠商的產品的起步尺寸基本都來到了 65 英寸左右,紅米甚至還推出了 86 英寸的超大尺寸電視。而全球電視面板的平均尺寸也由 2016 年的 41 英寸左右增加至 2020 年的 46 英寸左右。

隨着消費不斷升級,人們對於電視尺寸和畫質的要求都越來越高,電視尺寸的增加,對於 LCD 出貨面積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從 PC 到平板電腦,從電視到顯示器,這些電子產品使用的絕大多數都是 LCD 面板,雖然 OLED 顯示效果有所勝出,但不可否認,在快速滿足市場需求方面,低成本、高效率、高良率、高出貨量的 LCD 面板仍然有不可取代的優勢。

乘着這波 LCD 面板價格上漲的大潮,各家國內屏廠的 2020 年全年業績預告或者年度財報,其營收和利潤表現都比較亮眼。主流廠商淨利潤的同比增長情況至少都在 60% 以上。可以說,在這個時間點上,LCD 產業對所有屏幕廠商來說都依舊是個香餑餑。拋開能夠幫助屏廠賺錢,LCD 產業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也有很多新興技術在快速發展。

如果簡單來看,LCD 面板的像素本身不發光,要靠 LED 背光打光才可以顯示色彩,OLED 則是像素本身自發光,通入適當的電流就可以顯示色彩。近幾年,在 LCD 技術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許多新的顯示技術,比如現在非常火熱的 Mini LED 技術,形象來看,就是通過增加更多的 LED 燈珠,實現更多的 LED 背光分區,從而實現更精準的發光控制,實現更好的亮度、色彩表現。而更進一步的 Micro LED 則是將 LED 燈珠數量拓展至百萬級別,幾乎可以達到像素級的背光控制,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媲美甚至超越 OLED 屏幕的顯示效果,但在工藝成熟之後,成本、壽命等方面又要優於傳統 OLED 屏幕。當然還有在面板背光模組中增加一層量子點膜提升色彩表現的量子點技術,也被稱為 QLED 技術。

韓企退出,大陸進取,LCD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這些新興顯示技術,一旦工藝成熟,產能跟上,都會快速形成新的市場,刺激新的需求出現,並且這些新的技術領域,大家在起跑線上的差距沒有傳統 LCD、OLED 技術來得明顯,對於中國屏幕廠商來說也有更多機會。

根據 TrendForce 預測,2021 年 MiniLED 背光電視出貨量有望達到 440 萬台,而到 2025 年將突破 3,550 萬台。而群智咨詢也給出預測,MiniLED 背光電視電視滲透率在 2025 年將達到 7.1%。歸根結底,OLED 的普及需要時間,而 LCD 幾十年形成的牢固產業生態也不是瞬間就可以被取代的。從供給端到需求端,LCD 屏幕的市場依舊廣闊,其絕對體量仍然是不容忽視的。

CINNO 高級分析師劉雨實告訴智東西,其實 LCD 與 OLED 技術會長期並存,因為二者並不是完全相互取代的關系,並不像當年 CRT 被 LCD 取代。因為 LCD 本身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成本、功耗、使用壽命以及工藝成熟度等,而 OLED 技術由於發光原理所致,本身也存在一些先天缺陷。比如通電轉化率一直難以提升,長時間顯示會造成 「燒屏」現象,以及峰值亮度遠低於高端 LCD 屏幕等情況,都是面板廠商短時間內難以完全克服的問題。因此,LCD 並非是 「明日黃花」,在今天依然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韓退中今,LCD 成為屏新紅利

當然,中國屏幕廠商在 LCD 產業所取得的成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背後經歷了近二十年的努力追趕,最終實現份額的反超。縱觀 LCD 面板發展的幾十年,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呈現周期性。

周期開始,技術創新、開拓新的應用場景拉動市場需求增長,產能供給不足引發價格上漲,吸引企業進行新的投資擴產。而當需求進入平穩發展後,新增產能引發供給過剩、價格下降,從而行業進行主動去產能。而每一個去產能的時期,往往就是市場的洗牌期,誰能留下,就要各憑本事。LCD 技術發明於美國,發揚落地於日本,而 90 年代中期,在幾次 LCD 面板的衰退時期,以三星、LG 為代表的韓國企業開始進行大規模逆周期投資,獲得了不少日本 LCD 技術和相關人才。

有句俗話說,「誰家不吃頓餃子呢?」但同時,家家也有本難念的經,產業的發展會經歷各個周期,承接產業轉移、進行逆周期投資收購,都是中國 LCD 產業初期發展的一些方式。21 世紀初期,中國頭部面板企業開始進行技術的引進和積累,2002 年上海廣電集團和日本 NEC 合資設立上廣電 NEC,並建設了中國第一條 LCD 產線。次年,在收購了韓國現代的液晶顯示器業務後,通過技術的吸收消化,大陸廠商自主建設了一條第 5 代 LCD 產線,並在 2005 年 2 月實現投產。後來隨着 2009 年國內頭部玩家宣布開始向高世代線擴張,三星、LG、夏普等日韓巨頭也開始計劃到中國設高世代面板廠。

從 2011 年到 2015 年,TCL 華星、京東方、中電熊貓的多條 8.5 代產線陸續投產。隨後,國內廠商也開始向高世代產線邁進,更高世代產線意味着較大尺寸切割效率的顯著提升。從追趕到反超,中國屏廠開始走在了 LCD 產業的前列。未來,從量上的 「大」,做到技術上的 「強」,是國內屏企仍然要努力的方向。

在未來十年的黃金期中,LCD 行業整體上已經進入了整合的階段。2020 年 8 月 28 日,TCL 華星宣布斥資 10.80 億美元(約 76.22 億人民幣)收購三星蘇州 8.5 代 LCD 產線,一個月後,京東方宣布計劃收購中電熊貓 8.5 代和 8.6 代 LCD 產線。中國的雙巨頭格局,愈加凸顯。DSCC 預計,隨着中國屏廠產能的釋放、韓國廠商產線的關停、被收購,到 2022 年四季度,中國的 LCD 產能占比將會達到 70%,而 Omdia 也預計今年 TCL 華星和京東方的 LCD 產能面積份額合計將會達到四成。

韓企退出,大陸進取,LCD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不過在中國屏廠雙雄地位確立的背後,LCD 產業的核心技術掌握情況卻不容樂觀。

從 LCD 面板本身來看,成本占比最高的兩部分,是偏光片和彩色濾光片,僅這兩部分的成本占比之和就約為 50%。這種材料我們聽起來並不陌生,但實際生產的技術壁壘,卻很高,基本被日韓企業壟斷生產。而 LCD 面板另外的玻璃基板、液晶材料、驅動 IC 等材料和零部件,也是美日韓德的天下,當然,關鍵的 LCD 領域比較先進的工藝、量度、檢測修復等設備,中國廠商的自主能力仍然非常薄弱,基本依靠向日韓進口。

韓企退出,大陸進取,LCD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一塊簡單的 LCD 屏幕,其實上游細分的領域非常多,而每個領域都積累了大量的關鍵技術,在這些材料、設備領域,中國 LCD 屏幕供應鏈的發展仍然處於初期階段。

雖然國內屏廠在中游的生產製造環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 LCD 市場份額上面沒有對手,但在 LCD 面板上游核心技術領域,仍然有諸多空白需要填補。

LCD賽道暫穩勝局,新技術挑戰還需直面硬剛

目前根據主流數據機構的預測來看,全球LCD產業還將保持一個比較平穩的發展勢態,從2020年到2022年,LCD面板出貨面積基本會在3.1億平方米到3.16億平方米之間。

隨着韓國廠商的退出、大陸廠商高世代產線產能的進一步釋放,國內屏企在LCD面板領域看起來暫時沒有大的挑戰。不過,如前文所說,國內LCD產業鏈在核心材料、核心生產設備方面仍然需要追趕,還有不少空白需要填補。並且這些上游領域,技術壁壘高、資金需求量大,同時需要大量人才,這都是急不得的事情,要通過持續投入、企業自身的決心加上政策的支持來慢慢「啃硬骨頭」。另一方面,一個問題很明顯的擺在眼前,為什麼韓國三星、LG等巨頭紛紛退出傳統LCD屏幕競爭呢,真的是「打不過」嗎?劉雨實提到,其實這些韓企做出的更多是一種主動性選擇,主動將資源集中在他們認為更有優勢、更有潛力的領域。

這些巨頭已經瞄準了許多新賽道,包括高端OLED、QLED、MiniLED、MicroLED等等。單從出貨量來講,最大的屏幕市場目前還要看移動端,智能手機每年的出貨量在13億左右,而且智能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而不像電視以家庭為單位購買。而在智能手機市場中,OLED屏幕取代LCD屏幕已經是大勢所趨,OLED出色的顯示效果、低功耗以及高響應速度,都是現在高端旗艦手機所必須的特性。根據TrendForce統計,2019年AMOLED在智能手機機型的滲透率達到31.0%,預計2020年這一數據將達到35.6%。尤其是柔性OLED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2020年出貨量增速預測超過50%。

而在智能手機這塊小尺寸OLED領域,三星一家就吃去了將近四分之三的市場,這種行業地位短時間內仍然難以撼動。在高端電視市場中,近年來OLED電視也已經逐漸走向大眾視野,並且如量子點電視、MiniLED電視都已經陸續實現量產,這些新的顯示技術,其顯示效果均要遠超使用傳統LCD屏幕的液晶電視。

目前大尺寸高端OLED幾乎被LG牢牢把控,LG通過專利封鎖了大尺寸領域顯示效果較好的WRGB(白紅綠藍)像素排列方式。其他對手想要實現接近的顯示效果,只能換道追趕,這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人力和財力。如果說吃LCD屏是在吃剩餘市場,那麼更多的機會則在於這些新興市場中。三星、LG利用自己在顯示技術領域的先發技術優勢,早已經在這些新賽道上設置了重重壁壘。今年,三星將試水生產300萬台MiniLED電視,而技術更為復雜的MicroLED電視三星也規劃最早在明年就會有落地,另外三星還押寶了量子點技術,通過量子點與LCD和OLED的結合打造自己的獨有顯示技術。

在前沿屏幕技術領域,韓國企業仍然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對於國內屏廠來說,拿下LCD屏幕市場份額,可能只是屏幕行業的「萬里長征第一步」。當然,TCL華星等國內龍頭屏廠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也在穩定LCD賽道優勢的同時,積極投入新興顯示技術的研發。因為這些屏幕產業的老炮其實經歷過CRT時代,也知道技術迭代的風險,目前以TCL華星為代表的國內主流面板廠商在LCD賽道上也是穩扎穩打的策略,都沒有再激進擴產。在劉雨實看來,其實現在國內屏幕廠商在LCD領域採取的策略更多是整合資源,就算提升產能也更多是收購的形式,並非盲目擴張產線,打價格戰。似乎大家都很有「默契」,讓市場向着一個良性共贏的方向去發展。而另一邊,這些國內的屏幕巨頭其實早就鎖定了新技術賽道。在今年年初的CESc2021大會上,TCL華星發布了自家最新的打印式OLED卷軸屏、AMOLED雲卷屏產品、QLED電視、MiniLED電視以及TCL 20系列手機等產品。

其AMOLED雲卷屏產品目前已經在跟國內外終端廠商進行合作開發,其主要優勢是可以將機身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並且軸體復雜度相對於折疊屏手機的鉸鏈要更低。TCL的打印式OLED卷軸屏產品有中尺寸、大尺寸版本,後續會應用於平板、電視等產品,預計將在2024年左右實現量產,在成本和大尺寸生產方面相比傳統OLED有一定優勢。在這些產品落地的背後,TCL華星2020年的研發投入超過59億元,同比提升37%,研發投入占比達到12.6%,已經接近了中國科技企業研發標杆華為的15%,從柔性OLED、MiniLED到Micro LED等技術,均有所布局。

目前對於中國屏廠來說,新技術就是新機遇,各家在起跑階段都沒有拉的很開,而中國國內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又給這些新技術的落地創造了無限的可能。令人欣喜的是,國內終端廠商也逐漸提升在高端產品中對於面板的使用比例。只有從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整個產業鏈打通,中國屏廠才能真正將自身優勢發揮出來。就在前不久,小米發布了自家最頂級的折疊屏旗艦MIX FOLD,而這款手機就採用了TCL華星的柔性AMOLED解決方案,而華為的折疊屏機皇Mate X2則採用了京東方的柔性AMOLED方案。

未來是5G、AIoT的時代,是萬物互聯的時代,互聯就需要交互,而屏幕毫無疑問在短時間內仍然是最主要的人機交互入口,從手機到PC,再到各類智能家居產品,無一不需要屏幕。對於中國屏幕廠商來說,LCD領域取得的成績只是一個階段性勝利,想要在顯示面板領域真正實現核心技術的趕超,仍然任重而道遠。

LCD時代遠未畫上句號,但新的賽道哨聲已響

技術的迭代是過程性的,需要一步一步走,LCD屏幕技術成熟、應用范圍廣、產能大的優勢,仍然會給它帶來很大潛力。傳統家電升級、AIoT、智能汽車市場的爆發都可能給LCD產業創造更多機遇和市場空間。

隨着5G、IoT、AI時代的到來,智能設備還會爆發,對「屏」的需求會只增不減。但以手機、平板、PC、智能穿戴、智能電視為代表的高端消費電子設備,都在向OLED、QLED、MiniLED等屏幕新賽道轉移。三星、LG等老牌韓國巨頭,看似步步隱退,實則暗中發力,將錢花在了他們眼中的「刀刃上」,並且突破韓企眾多專利封鎖亦不是容易的事情。

對中國屏企來說,從世界「製造中心」變為「研發中心」,仍然道阻且長,但毫無疑問,盡早發力新技術,仍然是中國屏廠「換道追趕」的一條良策。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