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夢中細節,其實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

文|程小亦

來源|程小亦

真正的生命是不可見的,隱與根莖中,拱出地面的那一部分,只能維持一夏,之後便會萎謝凋零,猶如曇花一現。——榮格在《榮格自傳》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說,每次做夢自己都會下意識地去記住夢的細節。醒來後記下來,有時啼笑皆非,有時覺得還有深意,給生活帶來不少趣味,但有個問題一直困惑自己,人為什麼要做夢呢?

為什麼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夢中細節,其實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

相信這樣的疑惑也常常縈繞我們心中。就說我吧,前兩天,夢到給一個公眾號名字,還是帶著兩個字的,醒來之後依然還記得。

我思來想去糾結其因,後來終於找到這個夢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原來是那幾天白天我真的在擬選公眾號名稱,所以說這個夢其實是白天大腦里潛意識行為的補償,亦或是一種思想的啟發。

在《奇葩大會2》中,《夏洛特煩惱》的作曲者冷婉婉,曾坦露過自己創作這首歌的靈感,竟來自夢中啟發,於是主持人半信半疑地問高曉松,沒想到高曉松說自己的好友鄭鈞也是如此。

榮格曾說,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而噩夢,是一種強烈的警示。

再講一個我在網上看到的案例。

朱建軍教授曾經接收到一位來訪者,他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家庭也很美滿,就是常常做噩夢,從夢中驚喜,滿身大汗。

他做的噩夢就是夢見自己登山,爬得很高,突然發現無路可上無路可退,馬上就要掉下懸崖,此時他就會恐懼到從夢中驚醒。

為什麼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夢中細節,其實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

通過專業人士的層層分析之後,原來困擾他的噩夢,其實是在警告他,在人生中爬得太快太高,一點余路也沒回,已經超出身體負荷,再繼續拚命工作已經非常危險了。

心理大師榮格認為,夢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們沒有意識到或注意到的思想,夢的象徵作用主要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只有經過”放大”後才能真正了解它們的含義和原型。

如此看來,每個夢都是個體無意識的深層表現,夢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潛在心性,夢也是自我的一面雙色鏡子,你的每一個夢境都是經過放大後的思想折射。

只有回歸到自我狀態,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

榮格童年很悽慘,家境貧窮,父母不和,被人無視。榮格回憶起自己二三歲時坐在嬰兒車上的情景,居然還記得那天的天氣情況和身邊的環境,著實讓人驚嘆!

對他人生起主導意識的正是12歲那年,有一次,一個男孩子猛推了下自己,導致失去平衡,頭狠狠地撞在石頭上,半小時之後,頭還昏昏沉沉,榮格卻以此來作為不上學的理由,從那以後該到上學的時候,或是父母逼著做作業,榮格就會出現神經性昏厥。

為什麼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夢中細節,其實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

有一次,年少的榮格在背書,突然出現連續發生三次昏厥症,樣的神經症讓榮格意識到應該勤奮讀書,自己處於一個孤獨的世界,發現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為什麼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夢中細節,其實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

83歲高齡的榮格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集畢生研究寫成大作《榮格自傳》。

榮格曾坦言,我的一生是無意識自我實現的故事。無意識中的一切均竭力於外顯化,連人格都力圖從無意識狀態中脫離出來,獲得一種完整的體驗。

《皇帝內經》中,從人的內心結構角度、從人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實踐角度,講出了「心」的四個層次即心、神志、情志、思維。

而心,神志、情志、思維都是人們在無意識行為下產生的情感反應。

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一個人獨處或是靜心做一件事時,會不由自主地從內心冒出一個清靜的自我,然後感覺自己越來越靠近接近最真實的自己,仿佛可以聽見內心在呼喚。這是無意識狀態下才是最真實的自我。

在這種狀態下,往往我們會屏住一切外在困擾,全身心極其放鬆,很多看不清道不明的問題也會慢慢產生新的思緒。

著名的「冰山理論」,講到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識),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無意識)。

只有回歸到自我狀態,才能真正激發心中最初的那個自己。

正如榮格所說,我的一生是無意識的自我故事。無意識中的一切均竭力於外顯化,連人格都力圖從無意識狀態中離出來,獲得一種完整的體驗。

生活里我們腦海中出現的甚至是回憶的任一畫面,從而引起後續的一系列反應和情感,其實都是無意識下的反應。

人的生命是不可見的,意義與否全憑自己

1920年,榮格在英國時雕刻了兩個類似的形象,將其命名為「生命的呼吸」,它的形象由童年 夢境中的那棵可怕的樹發展而成。

榮格童年時,有一次夢見自己在英國的城市菲利普出現。自己和同伴經過廣場的中央處一個圓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個小島,四周很黑,明亮的島上只長了一株樹開滿了紅色鮮花的木蘭,他的同伴似乎看不到那棵樹,而榮格卻被它的美麗所征服。

榮格從中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和含義的原則和原型。以此為基礎,榮格提出了以自性與自性化為主題的分析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夢中細節,其實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

榮格認為,「自我實現」是片面的,人類應當尋求心理完整性地實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還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自我,被稱之為「自性」。

而自性化原則是在心靈的完整性上給出了具體的方向,比如每個人最終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實現自我的獨特性。

比如面對死亡,有些人惶恐,有些人淡然,在死亡面前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在榮格看來面對死亡,方能感受命運的存在和意義。

人的生命其實是不可見的,意義與否全憑自己定義。有的人會覺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有些人則覺得讓自己內心豐盈,無懼風雨才是生命之意義。

榮格曾說,若是自問我的人生有何價值,那我只能以過去的若干世紀為背景來衡量,然後我不得不說,是啊,其實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若僅以當今的觀念為衡量標準,我的人生則沒有任何意義。

榮格創造了精神分析心理學,他的理念對心理學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影響了無數人,所以看似無意義,實則大有意義。

生命的長度並不決定生命的寬度,而生命的痕跡卻深深烙印出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系。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態,世事無常,卻也世事無妨,你若覺得意義,那便有意義!

文|程小亦

來源:kknews為什麼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夢中細節,其實夢是對未來的預測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