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l 粥左羅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羅。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職場中的奢侈品」。

01

35歲以後

你在職場中會貶值麼?

之前有個很寫實的梗,叫「普適性職業生涯」,內容如下:

碼農:25歲軟體工程師→28歲高級軟體工程師→32歲架構師→35歲外賣騎手

產品:25歲產品經理→28歲高級產品經理→32歲產品總監→35歲滴滴專車

運維:25歲運維工程師→28歲高級運維工程師→32歲運維總監→35歲淘寶店主

市場:25歲市場專員→28歲市場經理→32歲市場總監→35歲開店

運營:25歲運營專員→28歲運營經理→32歲運營總監→35歲微商

HR:25歲HR專員→28歲HR經理→32歲HR總監+35歲保險大都會

人脈多的賣保險,人脈少的開滴滴,實在不行送外賣…哎,早不面對,老遭罪。

這雖然是一個梗,但其實用調侃的方式戳穿了一個扎心事實:

大多數人在職場里,只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平庸,而不是越來越優秀。


這跟很多人的期待是不同的。

我接觸過很多年輕職場人,剛畢業一兩年,意氣風發,每年能漲一兩次工資,兩年工資翻幾倍的也不在少數,於是他們會想:

照這節奏,30歲時,我肯定月入三萬至少,35歲時,肯定核心管理層的一員。

可惜,大多數已經35歲+的人當年也是這麼想的,他們當年剛畢業幾年時也跟你一樣優秀,但35歲時並沒有實現當初的設想。

為什麼?

職業發展並不是一直線性增長的,所以不要把剛畢業那幾年的節奏,當成是一直有的節奏。

職場上有個公開的潛規則,公司不喜歡招35歲以上的基層員工。

我自己也創業兩年了,收到了幾百份簡歷,35歲以上的我也很糾結。

不是年齡歧視,而是考慮現實,其實你找工作不是應聘,而是競聘,也就是你要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可能合適,但別人也合適。

能力差不多,工資要求差不多,一個是85前一個是90後,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選?

如果你的經驗能力碾壓年輕人,絕對選你。但現實不是:

大多數人只是變老了,能力並沒有變牛。


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02

35歲後最可怕的事

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35歲後最可怕的事是什麼?

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如何理解呢?

第一,奢侈品很貴。

我不太懂奢侈品,但逛街時偶爾會去看看,一個LV的包動輒兩三萬,一個迪奧小包也要一兩萬,不管你怎麼營銷,我還是覺得貴。

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也是如此,很貴。當然,不是價值上真的貴,而是自以為很貴,所以報價高。高中課堂我們就學了「價值決定價格」這個理論,但現實中大多數職場人似乎並不懂這個規則,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薪資待遇應該隨著工齡的增長而持續上漲。

不管自己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高與低,不管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還是下降,反正我多幹了一年就應該漲一年工資,這句話聽上去怎麼那麼像「我比你年紀大,你就該讓著我」?

我在招聘時也發現,很多80後,不管自己能力多強,一開口就是底薪15K、20K,那我一對比,那些要八千一萬的95後的,也不比你幹得差啊,那我為什麼要你,年輕人可塑性還強。

第二,奢侈品不實用。

我也買過一些奢侈品包,不過我背得很少,大多數在櫃子里一放就是半年,不動一動。

為什麼呢?

因為太不實用了。咱們又不是大老闆、明星,出門有助理和隨車,很多東西不用帶身上,我們出門背個包,還是要講究實用,功能和容量都要考慮。但對於奢侈品來說,它天然就是反實用性的,如果太實用,就無法體現主人的尊貴。

很多35歲以上的職場人也是如此,不實用——把自己包裝得很華麗:曾經擔任過XX總監、XX合伙人,曾經在XX500強公司待過,曾參與過XX知名項目… 一聽特唬人,真實能力很不實用。

很多人雖然35歲,但不是精進了10年,而是自我重複了10年,時間流逝,你不會自動變牛。

第三,奢侈品不耐操。

我自己找師傅定做過幾個包,幾千塊錢,相當實用,最重要的是耐操,一點不嬌貴,隨便扔隨便放,不小心淋點雨灑點水沒事,劃一下也沒事。但奢侈品可不行,你總怕傷害到它,拿在手里要拿好,放在櫃子里要放好。

職場上很多35歲以上的人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

硬體基礎決定軟體效率,過了某個節點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素質、精神狀態等各方面的素質都在不斷下滑。


我在27歲時,還能每天熬夜到2點,第二天7點起床沒問題。那時候我的領導說,30歲是個檻,過了30,你的體力精力都會下降很多,那時候我不信,今年我剛好30歲,確實是就差那幾年,很管用的,我從今年8月份開始早睡早起,也是希望能讓身體更健康,精力更好,但不管怎樣,你不可能再跟年輕人拼體力拚精力了。

可話又說回來,即便是寫作這樣看上去是腦力勞動的工作,也是要拼體力和精力的,三年前,我可以坐在咖啡館從上午10點到晚上9點一整天寫作,中間在旁邊吃個飯。現在絕對不可能,人到30,坐功退化。

在這種狀態下你能為工作付出的精力還要再打個折。

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專注,這也是年輕人的優勢,如果你願意,你就可以心無旁騖地撲在工作上。但35歲的中年人不可以,中年人的時間不是自己的,有太多分心的事情,孩子有了,爸媽老了,你要陪孩子成長,跟孩子一起做作業,你要照顧老人,你要關心房子,關心學校…. 總之,你很難再像年輕時那樣專注。

不耐操了,體力不行了,精力不行了,不能長時間加班,不能出差很久。而且年紀那麼大,也不能隨便罵,還得考慮你職場老人的身份。


反觀年輕人,物質壓力沒那麼大,職場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好用不貴又耐操。


凡事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個中年人,你可能會站在中年職場人這一邊。

但如果你是個企業經營者就不一定了。


屁股決定腦袋。

這是職場競爭中既公平又不公平的地方,你的競爭對手並不是你的同齡人,而是當下的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


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03

如何避免自己35歲後

成為職場奢侈品?

第一 一定要讓自己有個拔尖技能

如果有一天你敢說:老闆,我別的都不會,但某某某工作,交給我準沒錯!

你就贏了。

這需要你在年輕時先專注在一個小點上持續深耕,不要貪多。

記得2018年我去一個新媒體千人峰會演講,那時候我畢業4年,我演講開頭有一句大概是:我這個人沒什麼才華,不會做PPT,不太會用辦公軟體,不太懂管理,不擅長跟人打交道,我什麼都不會,只會追熱點寫10W+。

台下一片笑聲。其實我就是用開玩笑的方式,說出了一個事實:

你有個特長,你就有了鎧甲。

所以要找一個技能來保護自己,不要怕技能不夠高大上,只怕不夠拔尖,只要有一個拔尖的,就算其它方面你很平庸,你也是安全的。

但很多人是沒有的,大部分人的平庸,不是某個方面的平庸,而是平庸的很均勻,哪哪都不突出。

第二 逼著自己往管理崗走

如果一直在基層,那你就始終處於單兵作戰的狀態,在軍隊里一個士兵不想退役,就只能逼著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軍銜,企業也是如此。

管理的本質是調用一切資源來實現整體目標,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換句話說,到了35歲作為單兵你沒法跟年輕人比,但是你可以把年輕人都變成你的兵。

很多人本有機會往管理崗發展,但年輕時愛自由,愛特立獨行,愛獨來獨往,不願意做管理,自己放棄了,35歲就後悔了。

職場中,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位置比能力重要。

最好的方式就是,職場前幾年,拚命給自己培養一個特長,然後順勢讓自己往管理崗上走。

其實這有點讓自己從「勞動力」變為「資本」的轉變,如果你不能成為「資本」,你就永遠是「賣命的一方」。

年輕時努力積累資源、人脈、經驗,擇機走上管理道路,讓自己成為「資本」。

第三 要跟你所在的行業一起疊代

我前幾天去望京SOHO,樓內樓外沒看見幾個保潔,都是機器人在拖地,我今年8月份摩托車旅行,住了兩個月酒店,發現機器人服務成為很多酒店的標配,我打電話給前台要冰塊,一會兒機器人就送來了。

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疊代」,每個行業都是如此。前幾年很多人討論,新媒體是不是不行了,如今沒人討論了,而是討論具體的,比如公眾號還行不行,為什麼呢?因為行業不會消失,只會疊代。

一個人持續的成長,就要跟著你的行業一起疊代,比如我從最開始的只會做圖文內容和音頻課,到今天,我會做視頻,會做社群,會做訓練營,會直播賣貨。

很多人在職場上逐步落後,是因為他沒有持續學習。

你一定始終站在行業疊代的前沿,及時學習最新需要的技能、工具、方法論。

第四 多做有積累性的事

你搬磚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搬磚還是一樣的。

你寫作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寫作就會翻倍收穫。

前者是典型的,沒有積累性的事,做一次收益一次,後者是典型的有積累性的事,每次做都會在值錢的基礎上進步。

當然這也得是你刻意進步刻意積累,我招作者時,有些人寫作三五年,我讓提交5篇像樣的代表作品,竟然都湊不夠。

職場上很多職業,「越老越吃香」,因為他們的成長曲線接近a>1的指數函數,初始階段很難看到成果,反而隨著時間的積累,技能越來越強。

這類職業的成長天花板極高,甚至可能沒有。

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我們一定是更願意找經驗更豐富的老醫生,而不是剛畢業的實習生。

找律師辯護的時候,我們也一定想找辯護場次更多的成熟律師,而不是沒出過庭的助理。

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一名辯護場次無數的大律師,基本上只要他不退休,大家就更願意找他來幫自己解決問題。

像我從15年在創業邦工作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寫內容一直在積累,到現在寫一個五六千字的文章,給我三四個小時就夠了,而且寫出來的稿子絕對會比80%的人更好。

這種工作就是積累型的,你過去的每一步都在為後面更順利做準備。你在這個領域做的越久,只要你不放棄就會越來越值錢。

像我有時候招做內容的人,我就不太願意招大學畢業生,因為他的積累和認知都不夠,遇見一個熱點他也提煉不出自己的觀點來,反倒是那些已經做了三四年的會越來越好。

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做這一類工作,但積累性這件事,不僅用來評判「職業崗位」,還要用來評判任何崗位中的很多事情。

不管你做什麼崗位,你都可以不斷的思考,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中,哪些事是有積累性的,哪些沒有,然後你儘量讓沒有積累性的事逐漸變少,多留下一些積累。

第五 學會營銷,打造個人品牌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是一個可以被交易的產品,每個人都想把自己賣得更貴。

如何賣得更貴?學會營銷,左右供需關係。需要你的人越多,你就一定越貴,因為你不可複製,只有一個,10家公司需要你,就是10家公司競爭你,開價一定會比只有一兩家公司需要你更高。

那些會營銷自己的人,擁有隨時離開一家公司的能力,因為他和業界保持聯繫,時刻有一些公司需要著他。

打造個人品牌可以提升自己在行業里的知名度美譽度,更讓自己可以挑選,而非被挑選。品牌本身是一種無形資產,具有持久性,讓你更長久的值錢。

之前我們圈子里有個叫李叫獸的,他的公眾號在2016年停更,後來離開百度後很長一段時間消失在公眾視野,最近他寫了一篇文章,首發在混沌大學,後又自己發了,很快10萬+,大家都紛紛轉發。

4年了,大家沒有忘記他,他依然值錢,因為品牌具有持久性。

能力讓你站到高位,品牌讓你走得更遠。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而年輕的一代終將被更年輕的取代,這個循環,沒有力量可以打破。


我們每個人能做的,就是儘量別讓自己過早貶值,至少在35歲時,不要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文來源:公眾號 @ 粥左羅,作者粥左羅。

TO BE, TO UP,這里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來源:kknews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