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寶寶喜歡推人,打人甚至咬人,應該如何有效引導

0-3歲寶寶喜歡推人,打人甚至咬人,應該如何有效引導

遇到寶寶喜歡推人、打人,甚至咬人喜歡和小朋友搶玩具,常常對小朋友不禮貌,不能好好玩,總是用「打」來解決問題這種情況,爸爸媽媽通常會怎麼做呢?是和寶寶講道理?先嚴厲地批評他?還是將他拉到一邊,禁止他繼續和同伴遊戲?0~3歲期間,寶寶和同伴相處時或多或少會出現些不友好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成人眼里往往就成了「不友好」。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是真的對同伴不友好嗎?

解析寶寶「不友好行為」背後的真正含義

「打人、咬人」在成人眼里往往是不友好的象徵,是不被允許的事。但對於0~3歲的嬰幼兒來說,「打人、咬人」很多時候是寶寶解決問題、表達需求的途徑之一,是伴隨成長過程出現的外在行為。根據霍夫曼的研究,0~3歲的寶寶大多都不太明白規則的社會價值,也考慮不到行為對別人產生的影響,所以這個階段孩子的「不友好」行為有別於觸犯社會道德準則,並不具備道德意義。皮亞傑認為2~5歲的兒童還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在遊戲時,規則或成人的要求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們更多地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遊戲規則。所以,0~3歲嬰幼兒的不友好行為更多的是伴隨著年齡特點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並非我們成人意義上的不禮貌、不友好。

如何引導寶寶的「不友好行為」

所以在我們瞭解完寶寶行為背後的含義以後,我們不能僅以成人的標準去評價和指責寶寶,因為這樣不僅限制了寶寶的探索行為,對自我認知、同伴交往產生不好的影響,對於探索因果關係及反抗期的寶寶來說,反而會讓他們有意地增加類似行為。所以,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大人要避免給寶寶貼「打人」「不友好」的標籤,根據不同年齡段寶寶的發育特點,有所區別地對待,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大人應該具體怎麼做呢?

1.
輕拉寶寶小手引導,和寶寶說說大家的特徵,比如說,我們可以跟寶寶說,寶寶這是xx,這是xx的小手,軟軟的,白白的,我們跟xx握握手好不好?當寶寶對同伴產生好奇、探究意願而出現抓、拉、咬等行為的時候,媽媽可以拉起寶寶的小手,帶著他用輕柔的方式摸摸大家的小手、頭髮等,一邊介紹其他小朋友,讓講講寶寶看到的和感覺到感受,滿足寶寶對大家的好奇,經歷過多次,這樣我們就完成了寶寶從打人抓人到握手的過度,並且迎來的是,你們閨蜜驚訝的表情,就會覺得你很贊。

2.及時發現寶寶的需求,教會寶寶物權意識,告知寶寶玩具的物有權,同時豐富寶寶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寶寶在搶其他寶寶的玩具的時候,媽媽可以先拉住寶寶並詢問寶寶的想法和需求,比如這樣問:「寶寶,你是不是想玩這個玩具?但是這個玩具小熊是xx的。」隨後,媽媽提示寶寶如果想要,需要和xx商量,比如說:「給我玩玩,好嗎?」或者可以用別的玩具交換等。如果寶寶不會表達,媽媽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商量在寶寶面前示範說。交換玩、輪流玩等都是寶寶和同伴共同遊戲非常好的方法,家長可以多引導寶寶嘗試。

3.讓寶寶充分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避免說「不要你、不喜歡你之類的話。這個尤其在二胎家庭,當媽媽抱著小弟弟時,可以告訴大寶寶「媽媽只是暫時抱小弟弟」,甚至在抱小弟弟前可以先徵詢下大寶寶的意見,或者和大寶寶一起親親、抱抱弟弟,握握弟弟的小手。非獨生家庭,爸爸媽媽尤其要保證和每個孩子有足夠的親子互動時間,公平對待,避免讓寶寶覺得爸爸媽媽有所偏愛,給寶寶們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對小寶寶同樣也是。

參考文獻:

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兒(第八版)【M】.鄒泓,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

寶寶心語,茅紅美,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2

來源:kknews0-3歲寶寶喜歡推人,打人甚至咬人,應該如何有效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