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育兒」彌漫的今天,多數父親往往已經為家庭拼盡全力,誰更應該為父親的缺位負責?

「喪偶式育兒」彌漫的今天,多數父親往往已經為家庭拼盡全力,誰更應該為父親的缺位負責?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黃宇 攝)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觀察到,現在在社交媒體、自媒體、公眾號上,人們關於「喪偶式育兒」的討論很多,近些年,一些電視真人秀節目也在試圖討論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作為一線教育者,你對這個問題的觀察是怎樣的?

蘆詠莉:根據我的觀察,一般來講,在教育水平比較高、經濟收入處於中等和中等偏上社會階層的家庭里,無論父親從事什麼職業,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會有較明顯的投入和關注,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優秀,甚至比自己更優秀。

但是我們會看到「兩頭」存在的問題:一頭是社會經濟地位偏低的家庭。他們的生活壓力比較大,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和基本的教育、醫療保障,父親需要在外打拚。他們從事的往往是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本身的精力損耗比較大,無暇顧及孩子的日常養育。同時,這些父親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參與孩子養育的意識也可能並不強。

另一頭是社會階層非常高的家庭。這些家庭的父親在各種企事業單位擔綱特別重要的崗位。一方面,責任太大,工作太忙,他們可能完全顧不得孩子的日常養育;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能夠給家里提供比較好的條件,孩子教育的日程安排會比較滿,孩子的心願也都能達成,他們對孩子養育實際上是隱形參與。隱形參與,對於低幼以及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也是一種缺失。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在采訪中發現,一些父親即使主觀上關心孩子的養育問題,也知道自己的參與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們很可能存在這樣的困惑:作為父親,到底應該做什麼、怎麼做?他們的主觀意願和客觀行動產生了分離,依然沒有能夠在孩子的日常養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蘆詠莉:這個現象我認為是存在的。「代際遺傳」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這些父親在他作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他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他的父親在他的成長中通常就表現為缺失。那麼,他沒有一個可供模仿的對象,無法習得更多的經驗,建立一個自覺的父職行為系統。

三聯生活周刊:現在我們在家庭生活中,特別強調的一點是男性為家庭成員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而這恰好是我們很多父親所缺乏的。我們在采訪中,不少父親也都提到,他們的父輩就不擅長進行感情上的溝通。

蘆詠莉:我們強調父親的「在位」,原因之一就是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示範作用。父親的缺位一方面會對夫妻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會使得孩子在成長中缺少了一個男性角色榜樣,缺乏和一個成年男性互動的經驗。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年輕的成年男女相互吸引、戀愛、結婚,他們的感情卻被很多的瑣事干擾,比如:出差回家,飛機落地的時候你會不會打電話告知你的愛人?家里晚飯的時候要不要人到齊了再開始吃?最後一個回來吃飯的人要不要洗碗?春節回誰家?很多青年人的選擇都與自己父母在類似的問題上的處理方式一致。

如果是一個男孩,他沒有見過一個男性與一個他所愛的女性如何經營婚姻生活,他長大後會在婚姻中不自覺地扮演他父親的「缺失」或「沉默」角色。他對這些事情的重要性沒有概念。即使他覺得重要,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遇到女性的一些情緒,他可能完全不知所措,會煩惱、會借酒消愁,或者躲出去。而這恰好是女性所不接受的,常常會引發新一輪的家庭矛盾。

對於女孩子也一樣。她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建立和父親的親密關系,也沒有看到父母之間的親密互動,那麼首先她會懷疑自己是否受男性喜歡,是否值得一個男性放下工作回家來陪她。其次她不知道如何引起、贏得自己在意的異性的關注。所以她會抱怨、會冷戰,甚至會試圖用推開伴侶的方式讓伴侶回來,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生活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它消磨掉兩個人之間的好感,會讓婚姻中人的幸福體驗變得相當低。

如果要切斷這種「代際遺傳」,就需要一個人有很強的自我覺察能力與反思習慣,不但改變他的思維方式,還掌握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他的行為模式。但是,我們成長中是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家庭課和愛情課的。

其實這種學習應該貫穿人一生的各個階段。小的時候,你先得知道性別的教育,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的性別,知道自己和異性的不同。慢慢的,孩子需要學習怎麼跟異性交往,社會文化中有哪些約定俗成的規范。進入青春期,就要學習着如何面對和解決衝突、如何換位思考、如何體諒、如何堅持等。大概進入高中,孩子們可能就會有談戀愛的這種需求,就應該適當地對家庭的構建有一些的簡單了解,包括了解不同特點的家庭成員與家庭構成、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等等。比如我們可以討論一些影視作品,通過它們做一些小的反思:我們要不要過這樣的生活?等你到了大學,到了工作崗位,我們還需要不斷去審視、探索自己的親密關系。我們的教育當中是缺失的這個鏈條的,我們更多的時候還是在潛意識里模仿上一輩,或者完全靠我們自己的悟性自我反思。

三聯生活周刊:西方國家有這樣成熟的教育體系嗎?

蘆詠莉:歐美等西方國家情況不同。他們有兩個比較好的支持系統。一個系統是宗教信仰。比如聖經里面有很多關於家庭生活和責任的描述。一個社區如果有一個很受尊重的牧師,他可能意識到這些問題,在每周日的禮拜會上去談論家庭教育、夫妻相處、親子關系的話題。

還有一個強大的支持系統是社會義工和心理咨詢。在西方,人們在談論家庭中遇到的問題時不覺得羞愧。但在中國,人們說到婚姻家庭中的問題就會覺得是隱私,會有羞愧。

需要提到的是,我們說家庭關系的「代際遺傳」,強調家庭內部的互動,但家庭是社會的小細胞,家庭里的互動方式和氛圍,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大的價值取向。比如在我們的社會文化里,一個男性如果表達更多的情感,就有點像甜言蜜語,人們會覺得這個人靠不住。另外,我們的社會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是存在的。人們認為一個男人更多地應承擔起養家糊口的經濟職責,主責是在外打拚,而回到家里則應該有地位,應該處於命令別人而自己不動手的位置。當下不少家庭對男性培養的期待仍然如此。一個父親如果情感表達多了,我們可能認為他力量弱,不夠強大。這些年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一些父親受到良好的教育,自身追求上進,他們會嘗試改變隱忍的方式。比如過去我們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現在,一些男性可能意識到,流淚並不意味着不勇敢、不堅強,他們解放了自己,也允許自己的孩子表達豐富多樣的情感。

三聯生活周刊:你談到了父親角色的缺失受到「代際遺傳」的影響。我們也注意到,父職的履行並不取決於父親一個人的意願,家庭是一個內部成員相互作用的系統。

蘆詠莉:父親在孩子養育中缺位的另一種情況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家庭分工沒有能夠及時做出調整。

孩子和母親之間本來就存在一種親密連接。尤其是我們現在提倡母乳餵養,嬰幼兒時期,孩子對媽媽的味道、聲音、氣味、皮膚的觸覺包括形象是接觸最多的。他們越熟悉這些就越能從中獲得安全感。所以通常無論男孩女孩都會很依戀母親,這是一個隸屬生理范疇的很自然的成長經歷。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他在一天里清醒的時候不吃奶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可以跟母親進行空間上的分隔的時間越來越長的時候,如果家庭沒有有意識地請父親及時介入,那麼孩子按照自己的慣性發展,母親也按照自己的慣性養育孩子,父親很可能就會錯過與孩子建立親密情感或者默契的機會。

當孩子變得有自己的想法了,父親再試圖去影響他,就會變成一個突然介入的第三者。這種突然的介入會讓很多父親不知所措:兩歲的孩子會說「我不」,這時候父親應該怎麼辦?三四歲的孩子會走到你跟前,然後提出各種要求,該怎麼拒絕?如果一拒絕他就會哭,做父親的又捨不得讓他哭、讓他受傷害,又應該怎麼做?一個父親如果沒有切身經歷孩子的成長過程,撫養經驗趨於零或者非常有限,他很難處理這些問題。

所以我們認為,父親越早介入孩子的撫養越好,這是一個經驗逐漸積累的過程。他可以向母親學習,模仿母親和孩子的互動,然後慢慢再衍生出作為男性他個人的特色。但是我們很少有家庭這麼有理性。等到父親想到要參與孩子的養育時,介入已經變得有難度了。畏難情緒是人的本性,一些父親可能就會在孩子養育的事務上變得能迴避就迴避了。

父親在孩子養育中缺位的第三個原因是家庭結構和家庭教養方式造成的。造成父親缺位的家庭結構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祖父母參與過多。父親沒有他的空間,甚至沒有參與的必要。

還有一種家庭結構就是「母親-孩子」(母子)形成一種不允許第三者插入的過度緊密關系。母親和孩子表面上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在思想情感上已經完全容不下父親的介入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母親對於丈夫的養育行為有很多批評,不能忍受孩子在被父親教養時有一點不舒服,於是她會干預父親和孩子互動,也會剝奪丈夫履行父職的空間。

其實我們自己作為女性,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也是需要學習摸索的。先生可能並沒有看到我們學習摸索的過程,所以他們就不會對我們有所評價,但是恰恰當先生來介入的時候,往往我們都在旁邊,一旦他做得不夠好,我們就會看到了,就會對他很多批評。

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它的出現也可能是因為最早的時候父親忙於工作,促成了這樣密不可分的母子關系。總之,它不再是一個我們常說比較健康的一個家庭模式。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孩子和父親、母親應當是一個彼此連接的三角結構。

三聯生活周刊:在你看來,一個好父親的標準是什麼?

蘆詠莉:我認為有三點。這三點是逐步遞進的關系。

第一,一個最基本的好父親是一個好人——一個好公民、好鄰居、好員工。也許你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陪孩子,但是當孩子們說起你來的時候,他們不會為你感到羞愧。在你所在的工作領域,在你所接觸的人群中,大家提到你的時候,能夠豎一個大拇哥。你是努力的,上進的。

第二,即使你對孩子養育的介入是有限的,可能不能具體到去教孩子怎麼拿筷子,但你必須關注到孩子的價值觀,敢於明確的表達是非。我也遇到過這樣的父親,他們確實是好人,在單位里很優秀,但他們回家面對孩子的時候,只有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去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在他們面前沒有是非概念。父親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這意味着你負有讓他們成為合格公民的使命和義務。你不能因為怕孩子不喜歡你、對你生氣而去討好他。這樣的話,你擔不起父親這個角色和稱謂。

你需要花一些時間,通過一些陪伴,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男性榜樣。女孩會因你而知道:男孩子應該是這樣的,比如他應該能夠照顧女性;男孩子會從你身上學到處理事情的辦法,比如怎麼發起活動,怎麼去和威脅自己的人抗爭,真正的膽小怯懦不是流眼淚、嚇哆嗦、尿褲子,而是在流眼淚、嚇哆嗦、尿褲子之後沒有勇氣再去嘗試。父親給孩子的價值觀,一方面是告訴,另一方可以通過示範怎麼做。

第三,一個好父親對孩子的這些教育不是通過冷冰冰的訓練達成的,父親和孩子之間要有積極取向的、建設性的情感互動。這需要父親有同理心去理解孩子,對於大多數父親來說,這是需要他們在與孩子不斷的交流中逐漸學習和訓練的。我覺得能夠做到這幾點就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父親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