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傅雷圖書館見證一段「文壇佳話」

在傅雷圖書館見證一段「文壇佳話」

恕我孤陋寡聞,竟然不知在浦東周浦鎮矗立着一座美輪美奐的 ” 傅雷圖書館 “。入得門去,但見窗明幾淨簡潔時尚,很多年輕讀者埋首看書,呈現一派溫馨寧靜的氣氛。在一樓的左側,是一個嶄新而氣派的會堂,我在這兒渡過了一個溫馨而有意義的下午。

此刻正在舉辦一場 ” 陸萍詩歌賞析會 “,其間有磁性聲音的美妙朗誦。而高潮的部分,是讓讀者和觀眾見證一段 ” 文壇佳話 “。

什麼佳話呢?說來有趣而動人:今天主辦方別出心裁從廣西某小城請來一位神秘嘉賓,他就是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撰文賞析陸萍詩歌的詩評家 ” 老陳 “。當老陳還是小陳的年代,三十年前的某一個雨夜,小陳百無聊賴加萬念俱灰,不意在一間泥磚灰瓦的房子里偶然翻閱一張舊報紙,讀到了陸萍的詩歌《冰》。小陳就像被什麼靈符鎮住,內心被刺痛了,他覺得潛藏很深又不易言說的那份疼痛,被詩人輕而易舉地說了出來。文學的魅力和陸萍的名字,從此就在他的心中紮下了根。

三十年過去,小陳已成老陳,但這些年來他一直關注有關陸萍的信息。幸運的是,他趕上了互聯網時代,詩群里的網上文友找到了陸萍的新浪Blog網誌,讓老陳有機會讀到陸萍的很多詩歌。這一讀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他一次次被陸萍的詩句擊中靈魂,開始忍不住寫起了賞析文章。他調動詩詞修養和文學積累,剖析陸詩,闡述詩意,抒發觀感。令他沒想到的是,陸萍的粉絲如此之眾,一切都沒有事先規劃,但奇跡開始創造:詩友們在網上每選出陸萍的一首詩,他就寫一篇短評,然後在微刊上發布,結果反響很大,粉絲越積越多,蔚成氣象。後來老陳就做成了一個電子版書籍,再後來上海文藝出版社慧眼識珠,就出版了一本《陸萍詩歌賞析》紙質書。

一個上海的詩家和一個廣西小城的評家,合作出版了一本書,彼此卻始終未曾謀面。鑒於此,主辦方炎黃文化研究會決定製造一場 ” 異乎尋常的第一次握手 “,讓兩位共同演繹一段文壇佳話。事先不能晤面,以防人為表演,主辦方也是煞費苦心。陸萍此前心情忐忑,不知見面時是握手呢還是擁抱。不過這場 ” 設計的相遇 ” 沒有我想象中那麼激動人心,兩位在台上略略顯得手足無措,我期待中的擁抱也只是點到為止。但他們的靦腆拘謹非常真實地展露了各自的真誠和純朴,具有一種別樣的動人風采。國人慣有的含蓄讓兩位當事人努力將感情波瀾深藏起來,但抑制不住的感動還是在一些細節里溢了出來,當他們坐到台下後,聽着藝術家深情朗誦他們的詩文,會心處,會時不時相視一笑或輕輕握手,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在傅雷圖書館見證一段「文壇佳話」

這個場合我本應只是一個純粹觀眾,但承蒙陸萍錯愛,先前盛情邀我為該書寫序,主辦方又趕鴨子上架,讓我現場評點這 ” 詩文盛景 ” 和 ” 文壇佳話 “。盛情難卻,我發出如下兩點感慨。

首先是感慨文學的非功利魅力。無論是陸萍的激情寫詩,還是老陳的快意評詩,都是出於內心的召喚,那是文學的召喚,思想的召喚,感情的召喚,沒有任何功利之心。早就爆得詩名的資深詩人陸萍,即使在詩壇沉寂的年頭,依舊沒有停下自己的詩情,詩歌就是她的氣息、聲音、血流和脈動。聽一聽她的這首《痛苦是我的私人財產》,可謂解讀陸萍詩歌的鑰匙:” 痛苦是我的私人財產 / 只能由我一人 / 痛完苦完 / 無法贈予 / 也不能相送 / 哪怕有一天被復制被群發 / 這份痛苦 / 還是我的產權 / 她的私密無以復加 / 鑰匙 / 藏在我血肉深處 / 密碼 / 留在我靈魂秘殿 / 而且在許多鮮亮的時刻 / 我還動用笑容 / 為她保險 “。

詩於陸萍而言,已然是一種生命方式,它的種種苦痛難與人言,於是化為詩句,稀釋痛苦,詩化人生,乃至鳳凰涅槃。這一切,都與功利無關,而她的個人苦痛具有某種代表性,於是被讀者傳誦和分享。而品詩的老陳同樣如此,他無意間被文學的力量打動,於是出於真愛,開始嘗試賞析陸萍的詩,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兩個素未謀面的詩家和評家,一路寫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竟然蔚成氣象,於是有了這本彌足珍貴的書,於是有了今天這場聚會。而今天冒着酷暑趕來的讀者和觀眾,又何嘗不是懷着一顆非功利之心?文學的魅力可見一斑。

在傅雷圖書館見證一段「文壇佳話」

感慨之二是引發我關於文學市場的思考。雖然寫作是非功利的,但思想和感情的分享會形成讀者市場。得互聯網的天利,十多年以來,陸萍的詩作不斷在自己的Blog網誌上登場,由於她那 ” 用痛感來觸摸人生 ” 的寫作觸發了 ” 痛感的普適性 “,於是被有效地傳遞和放大,知音漸多,有的甚至成了 ” 鐵粉 “。這讓我聯想到另一位老友金宇澄的《繁花》寫作,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同詩人陸萍沉寂多年一樣,小說家金宇澄也是沉寂多年。忽一日,他在籍籍無名的 ” 弄堂網 ” 上肆意塗鴉。貼了數段文字之後,突然有讀者催促 ” 老爺叔,快點寫,我等不及了 “。被人期盼的動力,促使金宇澄每天下班急於趕回家操弄文字,日積月累,在與讀者的互動中寫就了日後 ” 拿獎拿到手軟 ” 的《繁花》。無論是金宇澄還是陸萍,他們在不自知的情境下,撬動了那個 ” 讀者市場 “。這樣的讀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者。無論是金宇澄小說的 ” 文字之美 “,還是陸萍文字的 ” 詩性之美 “,都是具備了某種靈魂的穿透力,在 ” 文學市場 ” 嚴酷的考驗中脫穎而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

陸萍的寫作動機非常純粹:” 選擇寫詩,是尊重自己內在的一種植入式的神秘召喚,尖銳地體悟日常,潛走人性;感受生死之間甚至時空之外,成了我寫作最大的價值與樂趣。” 然而這價值和樂趣的放大,卻又得益於擁躉們的欣賞和互動。何謂 ” 高山流水遇知音 “?這本《陸萍詩歌賞析》,就是當下網絡時代的一個絕妙新版本。縱觀這段文壇佳話,一個 ” 文學市場 ” 的大致輪廓漸漸清晰。首先要有 ” 好文學 “,要有撼人魂魄的佳作,才有撬動 ” 好市場 ” 的基礎。但 ” 好文學 ” 不是必然引來 ” 好市場 “,它得有人去留意、關注、開發,而 ” 鐵粉 ” 們就是最具執行力的人選。這本《陸萍詩歌賞析》的問世,能衍成一種 ” 樣板效應 ” 嗎?如果能讓更多的詩家與文家受到啟發和鼓舞,面對文學市場不再發怵和惶恐,而是與之共舞。若能如此,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在傅雷圖書館見證這段文壇佳話,我覺得不但別有情趣,而且別有意味。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