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店的服務員為什麼愛「看人下菜碟」?

奢侈品店的服務員為什麼愛「看人下菜碟」?

今天看公眾號作者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談到了一起公眾號作者饅頭大師和石榴婆因為穿得樸素遭嫌棄,尬逛保時捷 4s 店的事。這事引起了讀者的興趣。

如果你認識這幾個公眾號作者,就知道他們都和咪蒙一樣,屬於公眾號行業的 ” 頭部大 V”。饅頭大師和石榴婆是兩口子,男的在公眾號上寫歷史上的今天,到現在已經出了 3 本書了,而女的呢,是著名的時尚博主,帶貨能力超強。所以呢,以他們的收入,逛個保時捷沒壓力。

看了他倆的遭遇,或許有人會腦補出接下來的情節,石榴婆微微一笑很傾城,從兜里掏出一張黑色的信用卡,輕飄飄地跟幾個要打卡下班的店員說,加個班吧,這幾輛車我都要了。店員們一臉尷尬。

這種橋段大家都不陌生,網絡爽文里經常出現,有錢人低調樸素,跑到奢侈品店里扮豬吃老虎。而我最早看到這個橋段,還是在茱莉婭 · 羅伯茨主演的電影《風月俏佳人》里面。

奢侈品店的服務員為什麼愛「看人下菜碟」?

人們為什麼特別熱衷於這樣的段子呢?因為現實中我們的確能碰到類似的事。盡管說我們買不起奢侈品,但也不耽誤我們去逛逛,就像我,有事沒事就把奢侈品店當博物館逛。

這就難免會碰上那種 ” 勢利眼 ” 的店員,他們上下打量一下你的穿着打扮,判斷你是不是他們的目標客戶,如果不是,就不搭理你了。這種事不多,畢竟對於奢侈品店來說,基本的禮儀也是體面。但如果你碰上了這麼一位,的確會因為被鄙視了而感到惱怒。

這時候我們就會想,我要是有錢,非用一大沓鈔票抽你的臉。這個現實的惱恨轉嫁到文藝作品里,就衍生出 ” 扮豬吃老虎 ” 的經典橋段。小說電視劇替我們發泄一下現實中的挫折,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

然後問題來了,這幫奢侈品店的工作人員為什麼非得 ” 以貌取人 ” 呢?是服務富人們多了,覺得自己也高人一等了?還是把奢侈品店當自己家買賣了?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是歧視嗎?

不排除會有個別店員那麼想,但我覺得,大多數選擇 ” 看人下菜碟 ” 的店員絕不是感情用事,反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拿石榴婆兩口子為例,在 4s 店快下班的當口,腳上趿拉個洞洞鞋就進來了,怎麼看也不像要買車的人,店員們也累了一天了,實在不想浪費唇舌。

那麼這算歧視嗎?這要看我們怎麼理解歧視這個詞。經濟學里有個詞叫做 ” 價格歧視 “,意思是針對不同客戶制定不同價格,比方說高鐵上的頭等座一等座二等座,就是價格歧視,目的是利益最大化。這種歧視的含義是,商家對於消費者本人沒看法,他們只考慮是不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做成生意。

比方說奢侈品店里的店員,他們的收入和成交額直接掛鈎。而他們的時間精力有限,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有眼光把真正的客戶挑出來。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 ” 以貌取人 “。通過穿着打扮,來判斷客人是有消費能力的人,還是我這種買不起瞎逛的人。

這就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通過最簡單的指標判斷目標人群,降低溝通成本,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最有可能購物的顧客身上。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選擇,所以並不是我們傳統觀念里的歧視。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漏掉像石榴婆夫婦這種真正具有購買力的低調客人。我想這就算是他們這種選擇標準所付出的代價了,但是從概率上來講,這種損失是可以承受的。

很多被我們認為是歧視的行為其實都是這種理性選擇。比方說每年畢業季的招聘會,很多用人企業指名就要 211、985 高校畢業的學生,很多畢業生就認為這是 ” 學歷歧視 “。可問題是企業怎麼了解求職者的能力呢?給每個人面試的機會,那企業的成本可大了去了。所以他們會採取一個簡單的篩選辦法,看學歷。

當然這種篩選方法可能會錯過那些學歷不行但能力強的人,比如說馬雲。但沒辦法,為了降低成本,企業只能放棄那些小概率事件。所以說,無論是奢侈品店的服務員,還是企業招聘的 HR,他們通過你的衣着和學歷判斷你是不是他們需要的人,這是一種理性經濟人選擇。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歧視呢?就是為了實現某種偏見,寧可自己吃虧。美國電影《綠皮書》里有這樣的情節,餐館拒絕做黑人的生意。老闆歧視黑人,所以連他們的錢都不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歧視。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