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前兩天,家里來客人,帶客人去一家常去的酒店吃飯,在酒店里看到幾個年輕人正在吃飯談笑。若不是和酒店的老闆閒聊,我根本不會知道他們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是這家酒店的常客,之前也曾看到過他們。據老闆介紹,這些孩子中最大的17歲,最小的只有12歲。

年紀最大的男孩,他的父母在澳大利亞工作,現在他和爺爺住在一起,等他初中畢業就到國外去念書了,其他幾個孩子的家庭也都差不多,他們都是在某英語學校學習認識的,大家都是為了補習英語,然後准備中學畢業後出國留學的,年齡相仿又談得來的他們很快走到了一起,大家經常結伴出來玩。

麗麗是唯一的女孩,今年才15歲,正在讀初二,她去年在一個選秀活動中獲了獎。麗麗經常化妝,很小就會「應酬」,她正一手夾着一根香煙一手托着一杯紅酒。平時,麗麗很懂得用高檔服裝和香水來提升自己的「女人味」。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現實中,像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觀察身邊的孩子,不少孩子都有強烈的購物慾望,到了超市就像進了自己家,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買,父母不讓買,又哭又鬧,可是得到了不珍惜,玩膩了隨便亂丟。還有的孩子對錢的來源沒有概念,以為父母的錢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

曾有人對現代大城市的孩子生活消費做了一個小調查,結果讓很多大人吃驚:獨自住一間面積足有10平方米的房子不足為奇;每月伙食800元也屬正常;服裝平均每月200元,教育費用平均每月200元都算小意思;零花錢及娛樂費一個月算100元,加起來,一個孩子一個月至少要花去1300元。這還是一個普通家庭孩子的消費。對於富裕家庭來說,孩子的花費就更高了,因為孩子可能要讀「名校」、穿「名衣」,用名牌玩具……孩子雖然沒掙一分錢,卻是花錢最多的人。

許多家庭里,最有錢的是孩子。很多富裕的成年人經過自己的奮鬥和拼搏才有今天的成就和身家,財富來之不易。但他們的孩子,由於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不知柴米貴,根本不把錢當回事,高消費、攀比之風接踵而來,這種「富裕病」的確值得引起父母們的注意。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生活太富裕並不會讓孩子幸福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盛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

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里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現任沃爾瑪集團的掌門人羅布森·華頓說:這些兒時的鍛煉,讓我喜歡自力更生的感覺了!正確的理財教育,是對抗孩子富裕病毒蔓延的良方。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提出現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具有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這些能力背後最重要的是思維。所以說,父母是要讓孩子懂得「錢」很重要,錢能「美化」生活,但千萬別讓孩子以為生活里最重要的就是錢,別讓孩子錯誤地以為炒股票比學習、工作都更重要!因為金錢只是一種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人們生活的最終目標。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有人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孩子中,有20%的人放棄工作;大多數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一事無成,直到傾家盪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據了解,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第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

另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70%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出現這種狀況並不是因為他們太窮,相反,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金錢的供給他們非常充裕,甚至是太過充裕了。他們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了奮鬥目標。

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中國……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中國而言,如何恰當地給孩子金錢、資源,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心理專家認為,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物質匱乏時更為失落。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如何讓孩子遠離富裕病

幾年前,上海某私立中學兩位高中學生曾以「認識黑社會」等語言相嚇唬,先後輕而易舉地從家境富裕的同學小明處索要現金15萬元。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對那兩位高中生分別處以管制8個月和管制2年的刑罰。

這起案件的特別之處,在於從「學生大款」小明那里索要巨額錢款實在太過容易。為什麼在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眼里,一百元錢都很多,而在小明那樣的富家子弟眼中,幾萬塊都不算什麼呢?因為他們得來的太容易。他們對金錢的認識非常模糊。

正因如此,所以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讓他們明白要用誠實勞動獲得物質財富的道理就顯得尤其重要。而在這一點上,富裕家庭往往要比一般家庭面臨更大的困難。那麼,讓孩子遠離富裕病呢,父母該讓孩子明白以下道理。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第一,資源有限,欲望無限

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學習去判斷「想要」和「需要」的不同,讓孩子明白想要並不等於需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對孩子用錢的原則是確實有需要必須用,沒有必要,一分錢也不要用,用錢的原則是有無需要,而不是某件東西是否便宜,或者別人用,咱就一定要買。

第二,要先存錢,然後消費

帶孩子上銀行或在櫃員機取錢時,父母即可隨機教育孩子,能在銀行或櫃員機取錢,是因為父母辛苦賺錢先存放在那里,需要用時才取出,讓孩子明白錢不是不勞而獲或源源不絕的。

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簡單的概念,從小教育孩子「有存才有得」的理財觀,讓孩子明白花錢背後必需付出勞動,進而建立「有辛勞的付出才能快樂地享受」的重要價值觀,讓孩子一生受益無窮。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第三,管理金錢,不是占有

在教孩子要如何使用金錢時,父母要教給孩子「管理」而非「擁有」的概念,這方面可以借零用錢來教育孩子,父母必須先計劃好,按着實際狀況衡量如何給,給多少,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標。

要先和孩子訂好遊戲規則,不隨便打破規定,同時教孩子記賬與管理零用錢。除了把錢用在自己身上,更可引導孩子建立「分享」的理財觀,平日可以和孩子一同關注社會重要的話題,即可隨機教育,讓孩子明白社會上仍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其他孩子,並引導孩子可把零用錢的使用用途中增加一項專門用在別人身上的「愛的分享」。

讓「富裕病」遠離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金錢和物質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人們靠辛勤勞動換來的,讓孩子體驗勞動獲得金錢的辛苦;金錢能讓人擁有物質條件,但不能代替所有的精神品格,幸福用金錢買不到的;讓孩子學會合理支配金錢,讓金錢在孩子的生活中處於合適的位置,這是父母的責任。

富養的孩子更容易債台高築,不是因為他們窮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