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你身邊的親人朋友,有多少人已經生了二胎?我的朋友中,半數以上都已經步入了二胎家庭。

隨着小寶的到來,除了家里大人需要面對一系列變化外,壓力最大的應該要數大寶們了。因為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弟弟妹妹奪走了爸爸媽媽的愛。

近日,俄羅斯有一名16歲少年,他原本在學校是一個優等生。但隨着龍鳳胎弟妹出生以及父母離異,少年心中一直感到很孤單。祖父母對他的呵護備至,也無法彌補他內心對媽媽的愛的渴求。

但他媽媽很忙,白天工作,下班回家後,就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給了4歲的龍鳳胎,有時候還會喊少年幫忙。少年實在是太嫉妒自己的弟弟妹妹了,覺得是他們奪去了媽媽對自己的愛,於是他掄起了罪惡的斧頭,殺死了全家五口人,隨後自殺。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這樣的案例,雖然屬於少數的極端事件,但卻也讓人無法忽視。隨着二胎家庭越來越多,大寶們的心理問題的確需要重視起來。

1.那麼,為什麼有些大寶會嫉妒自己的弟弟妹妹呢?

明明是血脈相連的親人,案例中的少年卻因為嫉妒而殺了全家人。而他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可怕的嫉妒,是因為他追求優越的沖動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l 無論兒童還是成人,都有在任何環境下追求優越的沖動。

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作者阿德勒提到,人性的一個重要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雖然追求優越感並非跟人的生物本能一樣與生俱來,也就是說追求優越感並不是每個人的天性,但是與人的本性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為一個人,成為一個人,我們的本性之一就是無法容忍自己長期處於下位,無法忍受自己長期的低下和順從。尤其那種被蔑視和不受尊重的感覺,會讓人產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這些感覺又會刺激人,讓人產生一種渴望達到更高的目標,從而產生逆襲,以此獲得補償。

事實上,無論我們處於哪個階層,永遠有比我們階層高的人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總是會有那麼幾個瞬間,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被鄙視了、被輕蔑了,或者僅僅是被忽視了。所有的這些,都會讓我們產生追求優越的感覺。

就拿生二胎這個事情來說吧,小寶的到來,多多少少會分走父母的注意力。如果父母沒有處理好大寶的情緒,那麼原本備受寵愛的大寶,就會感到失落。他希望自己能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為了這個目的,大寶們必然會做些什麼。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而他們究竟會做什麼,是變得更加乖巧並且疼愛弟妹,還是做出一些傷害弟妹的事情,這就要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引導了。

l 追求優越感是環境作用的結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某些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父母對孩子沒有表達出足夠的愛和關注,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了,等等。這些影響會讓孩子變得自卑、不安全感和脆弱。

而孩子的這些感受又會反過來刺激孩子,對孩子的整個精神心理產生影響。孩子為了擺脫當前的狀態,會為自己樹立的新的更高的目標。然後努力去達成這個目標,以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孩子的這種感覺越強烈,他為自己制定的目標就越高。

l 追求優越感與性格特徵密切相關:追求優越感是好還是壞,跟人有關。

追求優越感這件事是好還是壞,會導致怎樣的後果,都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追求優越感就好比是一件工具,起決定因素的是拿着這件工具的人。有人拿着工具做好事,也有人拿着工具做壞事。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對於心理正常並獲得正確引導的孩子來說,適度的追求優越感,能夠成為他們成功和不斷努力的動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會將精力放在努力提高自己上面,以此來獲得家長和老師的認可。

而對於另外一些孩子,他們通常會表現出令人不解的執着。如果他的野心過大,也就是對自己樹立的目標過高,並且渴望獲得認可的願望過於強烈,那麼,他很可能會產生嫉妒心理。

這種類型的孩子,輕則做出一些幼稚的報復性行為,如把二寶的玩具扔掉,或者把二寶弄疼等,重則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

那些有着超強嫉妒心的孩子,甚至會希望對手遭遇不幸,傷害別人,並明顯地具有犯罪傾向。就比如文章前面提到的那個16歲少年,他對弟弟妹妹的嫉妒心,強烈到將他們殘忍殺害。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2.怎樣的追求方向是有益的?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就「追求優越感」這件事來說,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區別其好壞之分的是追求優越感這個人,他有着什麼樣的性格特質,以及他准備拿「追求優越感」這件工具做什麼事,也可以說是對准哪個方向。

他若是有着健康的心理特質,並且對准了有益的方向,那麼「追求優越感」就能為他加分,給他動力,助他成功。

但他若是嫉妒心理過於強烈,並且對准了有害的方向,那麼「追求優越感」就能把他,甚至他的家人朋友們帶向痛苦。

基本上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將孩子引向正確的和有價值的方向。並且我們希望孩子們努力追求的結果,是給他們帶來精神健康和幸福感,而不是心理疾病和痛苦。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就提到,判斷追求優越感是否有價值和正確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符合社會利益。

我們可以通過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引發的後果是否符合社會利益,來判斷其正確性。

比如,曉琳上次考試考了80分,但她是個不服輸的孩子,她覺得自己能考得更好,於是她給自己定了個目標,下次考試考90分以上。在她追求這個優越感的過程中,她只是更加努力地學習。努力看書,努力做作業。最終她考了93分。

在這個過程中,她沒有惡意競爭,也沒有去傷害比她成績好的同學。她沒有引發任何不良的後果,所以是有價值和正確的。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16歲少年,他的嫉妒心強到想要競爭對手消失,而他確實也這麼做了。他追求優越感的後果是全家5口人的性命,雖然據說他是為了不讓祖父母傷心才殺了他們。

但他的行為,從根本上就違背了社會的利益。他追求優越感的方向是錯誤的。

只有符合社會利益的方向才是有價值和正確的方向。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3.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去追求優越感呢?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寫道:「但凡有些成就的人,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獨有的那種優越感。它取決於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單單是浮在表面上,還體現在一個人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上。」

要讓優越感變得對孩子的生命有意義,我們就需要培養孩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

首先,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主流價值觀。比如開頭案例中的少年,他認為殺人和自殺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樣的道德意識和對價值觀的認知顯然是錯誤的,就算他成績再優秀,也不能掩蓋他道德意識和認知上的缺陷。

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主流價值觀,我們可以使用訓導法,也就是對孩子進行誘導訓練。

在《嬰兒、兒童和青少年(第5版)》這本書中,作者勞拉·E·貝克認為成人通過使用訓導法,向孩子指出他的行為會造成的後果,並向孩子特別說明清楚,他的行為會給他人造成的傷痛,讓孩子注意到情感。從情感上來影響孩子。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心理學家認為,通過訓導法對孩子進行訓練以後,能讓孩子主動接受並認可道德標準。

鼓勵孩子正確的做法,指出孩子錯誤的做法。

當孩子做對了,我們要給予及時反饋,鼓勵孩子。當孩子做錯了,我們也要及時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並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樣去做。

孩子畢竟還未發育成熟,他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都是模糊的。他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有我們家長通過各種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他們發展出正確的道德意識和主流價值觀,明是非,知對錯,才能讓孩子將追求優越感這件事變得有價值。

比如《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家境貧寒,她追求優越感的方式是對詩書禮儀的追求,在眾多權貴面前不卑不亢,維持着自己的尊嚴,並慎重對待自己的感情,最終收獲了幸福的生活。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其次,利用泛靈心理,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共情心。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一個理論:幼兒期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一種獨特的心里現象——泛靈心理。

所謂的泛靈心理,是指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一種把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心理傾向。比如,孩子會跟玩偶講話,把玩具當成大家等等。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尤其是三四歲左右,孩子的泛靈心理最明顯。無論事物有沒有生命、會不會動,孩子都會將這些事物看成有生命的。

我們家長要抓住這個時期,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採用 「擬人化」的方式,讓孩子產生愛心和共情心。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比如,教育孩子愛護小動物,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其他小朋友,都可以採用利用泛靈心理。如果孩子不小心弄傷了小動物,可以告訴孩子:你弄傷了小花,她會疼,會流血,會哭的。孩子把其他小朋友推倒了,可以告訴孩子:別人如果推倒了你,你是不是會疼,甚至會受傷?那個被你推倒的小朋友跟你一樣,他會很疼的。

利用泛靈心理,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逐漸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共情心,讓孩子愛護他人和物跟愛護自己一樣。

最後,做權威型父母,主動關愛孩子。所謂的權威型父母,就是指高要求、高反應型。

這類型的父母對孩子有要求,但他們的要求往往是明確合理的。也會為孩子設立恰當的行動目標,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不放任孩子,對孩子任性的行為進行限制。不忽視孩子,主動關愛孩子,不缺乏父母該有的溫情。能耐心地傾聽孩子,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回應。

小寶出生後,大寶嫉妒小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追求優越感需正確引導

這在二胎家庭尤為重要,隨着小寶的到來,父母精力有限,很可能會忽視大寶的情感需求。但我們還是要盡量做到平等對待大寶小寶,不要過分偏愛二寶。

比如二寶搶大寶玩具,作為父母,不能嚴厲要求大寶把玩具讓給小寶。可以給小寶再買一個,或者告訴孩子們輪流玩兒。

這個類型的父母,通常是民主、理智、和善並且耐心的。在他們的教導下,孩子積極樂觀,自信並且有愛,同時也會發展出比較好的社交技能。

大寶的心理健康,需要我們父母的正確引導。無論多麼忙碌,都不該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愛孩子,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讓孩子追求優越感的結果符合社會利益的方向。我們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成就美好的未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