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文/李振綱
摘要:面對哲學自問:思想如何改變世界?人類為什麼需要哲學,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哲學?換句話說,哲 學之為哲學的內在理由和基本判准何在?我們的哲學應該以何種品格在現時代亮相或登場?哲學如何「做」,才像那麼回事,才算得上思想者盡了自己「本命」?哲 學介乎科學與宗教之間,哲學的「自由」在於思,哲學的「原生態」是實踐,哲學是多元性思想的對話!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有人說,我們所處的今天正在迎來「哲學自覺」。「哲學自覺的標志何在?內在地說,在於哲學研究本身成為反思的對象。哲學諸領域的思考日益聚焦於『元問題』,它不是尋求或針對答案,而是質疑提問方式本身,因而是一種前提性的拷問。這些領域的問題最後均指向一個共同論域:哲學之為哲學的內在理由和基本判准何在?」一位知名學者(化名金維)在向北京舉辦的「21世紀世界哲學大會」提交的書面發言中說:「哲學是一把聖火」因為,「哲學是時代的精神家園,是文明的活的靈魂。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每個時代最精緻、最深刻的思想,都集中在哲學的殿堂。哲學能夠為世界、為時代、為我們每一個人,提供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提供某種共同繁榮、和睦友好的思維圖景。質言之,哲學是人創造的精神寶劍,又是為人的利益服務的智慧之學」。面對「哲學自覺」的問題,孤獨的思想者捫心自問:哲學如何改變世界?人類為什麼學要哲學,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哲學?換句話說,我們的哲學應該以何種品格在現時代亮相或登場?哲學如何「做」,才像那麼回事,才算得上為人類盡了自己的「本命」?這是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哲學介乎科學與宗教之間

人類誕生以前,世界是一片混沌。不知道什麼叫「文明」,甚至也談不上「蒙昧」。史前蒙昧時代,沒有科學,沒有哲學,只有萬物有靈、圖騰、巫術之類的原始性神秘觀念。這種原始性神秘觀念是宗教、哲學的籃。隨着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理性的發育,逐漸形成早期樸素的宗教觀念、哲學觀念與科學觀念。那時宗教、哲學、科學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他們是人類精神家園中天真的三兄弟,兩相無猜,和睦相處,帶着人類的稚氣,朦朧地猜想生命的神秘、宇宙的起源、萬物背後的原因。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西方現代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曾把歷史或文化史分為神學時代、哲學時代、科學時代三個時期。宗教如何由多神論的自然宗教過渡到一神論的社會宗教?歷史上,宗教、哲學、科學「三兄弟」之間經歷了多少血腥搏殺,逐步獲得屬於自己的領域,屬於自己的話語權利?其中包含了多少是是非非,悖論矛盾,衝突融合?諸如此類問題,宗教史、哲學史、科學史有着鮮活的紀實,不屬於本文論域。這里只就科學、宗教、哲學的特質與關系做出界定。科學、宗教、哲學是「文明」的三把劍。科學研究物性,宗教崇拜神性,哲學發現人性。這三把劍在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上感染人的心靈、打動人的情感、穿透人的精神世界。

物性世界,是自在的世界,有規律,有能量,有信息,是一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綜合,但沒有目的,沒有情感。這些規律、能量、信息,沒有人也存在。科學研究只是把這些客觀性質發現出來,「發現」是科學的本質。被發現的世界屬於經驗世界。神性世界,是超驗的世界。依憑經驗而又追求超越是「思想」的本性。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超驗」的本意即在經驗之外,「超驗世界」可以理智地想像其「有」,卻不能經驗地實證其「無」。如牛頓所想像並為之感嘆的「第一因」等,即世界的神秘性,經驗永遠無力證實其無,理智卻需要假設其有。這些超驗世界的「神秘性」恰恰是宗教存在的理由。對世界的神秘性,宗教加以非理性地「信仰」,藉此信仰,人們獲得精神安頓,心靈得以淨化和超越。「信仰」是宗教的特質。人性世界是物性和神性的統一。人的存在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既是現實的,也是理想的。物性有一是一,真實自然;神性無真無假,只可想像,無法證實。人性稟賦着物性與神性的全部復雜性。沒有物性,人類世界將變得虛無飄渺;沒有神性,人類生活將變得平庸無趣。物性和神性,猶如現實與理想,是人性的兩個維度。哲學研究人性,並不排除人性中的物性。

哲學承認人的感性慾望、生命沖動的合理性,否則就會淪於禁慾主義,就會扼殺推進社會歷史創進的生命力;哲學研究人性,並不把人性與神性對立起來。哲學對「人之所以為人」的界定,就在於「人」不僅憑依而且能夠超越自身感性存在的有限性,進達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語)的自由之境。肉身與靈性的統一,才是最真實、最崇高的人性。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從中世紀到康德之前,宗教反科學,宗教世界變得荒誕不堪,如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神學的世界觀;科學反宗教,科學世界變得機械呆板,如18世紀機械物主義的世界觀。在哲學史上,康德最大的貢獻在於第一次提出科學與宗教的「劃界」問題,把經驗世界還給科學,把「物自體」、「意志自由」、「上帝」劃歸宗教。康德本意,是為了調和科學與宗教,但在科學實證主義哲學看來,哲學(即傳統的形而上學)從此卻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其實,不必責備康德,恰恰是他的劃界理論,為現代乃至後現代主義哲學留下了廣闊發展的邏輯空間。

宗教不是科學,但它的信仰世界不能不拒斥科學;哲學雖然也不是科學,但哲學從本性上容納科學,並為科學探索着未知的場域。這是哲學與宗教最大的分野。科學精神與宗教觀念本質上永遠相悖反,但無論科學如何發達,總不能代替宗教,因為科學世界與宗教世界,互不搭界,井水不犯河水;哲學不是宗教,宗教也不同於哲學,但是哲學(確切說是中國哲學)終究能夠代替宗教,而宗教無力量代替哲學。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因為哲學一方面容納科學精神,給經驗世界以理性的導引,確立經驗世界的可知性;另一方面又藉助於超理性的直覺(理性的內證),體悟天地萬物的生命一體性,「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語),給情感世界以終極安頓。有了這種感受的人,沒有宗教虛構的信仰世界,也能夠獲得精神勖勉。中國人精神生活中自古宗教觀念淡漠,原因在此。關於中國人宗教觀念淡薄,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一書,廣證博引,縱橫議論,有極透闢的論說,可資參考。在實踐論、認識論的維度上,哲學與科學結成同盟,反對蒙昧主義,解放人類的心智,指導人們獲得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性自由」,這是哲學的「現實性」品格所在。在人生論和價值論的維度上,哲學又吸收並揚棄宗教的超驗性關懷,超越經驗世界的有限性,彰顯人類精神的崇高與莊嚴,引導人們進入「審美性自由」,這是哲學的「理想性」品格所在。

科學的理念是經驗的、實證的,宗教的理念是超驗的、想像的,哲學的理念是實踐的、反思的。現代大哲學家熊十力曾對佛教和機械唯物主義做出過深刻的批評:「耽空者務超生,其失也鬼。……吾每謂:佛家畢竟是反人生的,故曰其失也鬼。……執有者尚創新,其失也物。夫肯定有外在世界,不於人生作厭患想,佛氏呵為執有。而西洋思想,則寧可執有者也。」「其失也鬼,是遠人以為道。其失也物,又得不謂之遠人以為道乎」在熊十力看來,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宗教「耽空」,超越人道的現實性,因而不真實、不可信;機械唯物主義「執有」,肯定外在的物質世界,推崇創新,然而精神外馳,為物所累,喪失了精神自性,這同樣是遠人以為道。只有「六經之旨」所代表的儒家哲學,「究其玄,則極於無聲無臭,未嘗不空,然與耽空者畢竟殊趣;顯諸用,則曲成萬物而不遺,未嘗不有,然非執有者所可托。至哉六經之道大中至正。遍天地,歷萬劫,而斯道無可易也」。熊十力對佛教和世俗唯物主義的批評,用來評價宗教和科學,也是恰當的。宗教世界偏於想像,其失在於「虛」,科學世界偏於實證,其過在於「實」,對於解決人生觀的問題均屬於一邊之見,只有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中庸》),下學而上達,基於現實而提升理想的「內在性超越」之路,可以溝通科學世界與信仰世界,解決人的「存在」問題。中國哲學自古具有容受並會通科學與信仰的宏量與偉力,今後哲學要健康發展,舍此無由。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哲學的「自由」在於思

物性是自然的,有規律的;心性是自由的,有目的的。現代物理學盡管也存在「測不准」原理,但這種「測不准」性質,是由微觀世界物質運動特殊性的表現形式,加上實驗手段的限制所決定的。物性世界不會有任何虛偽。物性是自然的、必然的,無價值選擇可言,所以物性世界不存在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人性卻不然人有情有意,有目的,有好惡,有價值選擇。這就是說,物性世界是必然的,人性世界是自由的。物性世界是必然的,所以物性世界沒有「責任」和「正義」。人性有「意志自由」,所以人道有「責任」和「正義」等價值理性的選擇與評判。哲學的「自由」植根於對人道的責任與正義的追問或思。

哲學是「思想者」追求自由的路。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思想者的存在在於「思想」。思想的本質是自由。海德格爾喜歡用家鄉教堂的鍾聲、鄉野的路比喻現象學的哲學和思想。餘音裊裊的鍾聲象徵一種「境域化」的開放的「緣在」,穿透廣袤的時間和空間;鄉野的路曲折蜿蜒,通向遠方,象徵思想者自由馳騁的「思想」。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老子所言「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經》)的「道」,與海德格爾的「路」,有相通之處,代表古今哲學家對精神「自由」的一種本體論的追究。熊十力曾說:「哲學之事,基實測以游玄,從觀象而知化。(自注:大易之妙在此)窮大則建本立極,冒天下之物;通微則極深研幾,洞萬化之原。」觀象實測帶有科學的性質,游玄知化又近於宗教的精神。哲學永遠是「思想者」追求自由的路。這條「路」一邊通向「求真務實」的科學世界,一邊通向「至善達美」的宗教世界。行進在哲學之路的「思想者」,用「物性」與「神性」的雙重視角,透視「人性」的卑微與崇高、現實與理想、限制與自由。可以給肉體帶上枷鎖,無法給精神帶上枷鎖。精神枷鎖永遠是沒有思想的「盲從者」的專利。物質枷鎖自己無法打開,精神枷鎖只能自己打開。哲學是解放思想的鑰匙,是打碎精神枷鎖的武器。

今天,人們懷想哲學的自覺,但令人尷尬的是國內哲學研究至今難以走出自我迷失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外部原因來說,主要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遭遇西方文化沖擊後所陷入的深層認同危機,從而導致哲學自我確認的困難;世俗化的沖擊與誘惑,又使哲學背離了自身應有的內在尺度。就哲學本身來看,主要是由於近現代教育偏重於知識論灌輸的體制性安排,造成哲學之思和定力的弱化及其自我把握方式的疏離。何中華先生所言極是:「哲學的自我迷失更深刻地表現為『思』的遺忘和遮蔽。這種遺忘和遮蔽與對待哲學的方式有關。知識論的對待方式妨礙了哲學之為哲學所固有的本性之展現,從而導致了哲學的異化。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按照海德格爾的看法,哲學的危機是『在』的遺忘,其歸根到底乃是『思』的遺忘。在我們現有的哲學研究中,『思』之對象、『思』之方法、『思』之結果,都被我們關注到了,並作為學問一一探究,但惟一缺乏的就是『思』之本身。」對象之思、方法之思乃至思維結果之思,屬於知識論的范疇,是關於認識世界的知識、方法或技巧,嚴格地說與哲學無關。哲學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思」之自覺與自願。自覺屬於理智,自願屬於情感,理智上的自覺加上情感上的自願,就是理性之「自由」。

哲學不應被理解為一套在思想之外的旁觀者「談論」的言說體系,而是作為動詞的「思」之活動,這種活動永遠是「思想者」內在性的實踐和精神活動。哲學之「思」在於見體求通,明體達用。此所雲「見體」、「明體」,即精神內證,默識本體。本體不在心外,不分人我,不屬於經驗所了別的外在事象,而是心物冥會、性天一如、主觀與客觀圓融無礙的「萬物生命一體性」的「境」,佛家哲學稱作「如如真實」。科學以認識物性世界為本分,故而承認客觀世界在人之外獨立存在,自科學而言,理當如此界定。哲學之本命在於發現人的本性與物性、神性的一體性,故而哲學所講的本體,不是一個純客觀或純主觀的世界。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如將「本體」作為外界的純客觀實在來推度,從根上說即是顛倒,如此理境,古代先哲多有所見,熊十力先生言之再三。面對思想者融入其中的世界,哲學只有採取「內在性實踐」的把握方式,才是恰當的。內在性要求思想者把自己的情感、價值和生命體驗融入哲學中,使哲學成為思想者的精神世界;實踐性要求思想者知行合一,把自己的思想變成信念和行動。假如把哲學當作一種外在的「被談論」的知識,就難免會造成「思」之鈍化或偏癱,假如思想者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化作實踐,哲學就會喪失「思」的生命與活性。如此僅限於「游說浮辯」而於人生實際不發生切實作用的哲學,就難免「空疏」或「無用」之譏。

哲學的自由之「思」,決定了哲學的「本命」是證「體」求「通」的學問。此處所謂「體」,即本體,指萬物所本所體之根據;此處所謂「通」,即通識,指對本體之道或萬物基本原理的思維和默契。由於受近代以來知識論和學科分類的影響,人文、社科研究分科過細,不僅原本同根共生的文、史、哲三學壁壘森嚴,作繭自縛,老死不相往來,就是哲學門類中的中哲、西哲、馬哲、邏輯、倫理、科哲、美學也各守門戶,不通聲息。結果哲學大傷元氣,文學、史學及其他社會科學並受其害。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哲學之思求其「通」,首先要打破學科壁壘,克服「專家」狹隘心理,融會文史之長,吸納科學精神與宗教信力,博取之象數,遠證之古今,虛以生其明,思以窮其隱,一天人,貫古今,會東西,成就哲學「知周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之明體達用的理論宏量。「本體」一旦通達冥會,形成通識,具體事用、具體知識,就有了本原,有了真宰,有了「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語)的無盡慧力。此種慧力,發為事用,自然隨感而應,成己成物;用於學術,自然心正理明,曲盡暢達。哲學「思以求通」的無用之大用正在此處。

哲學是一種「意義的追尋」。一般的人為現實存在而苦惱,哲學家為存在之所以存在及存在的意義而苦惱。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研究無非是一種在「現實世界」之上建構和解讀「意義世界」的活動。現實世界充滿矛盾和衝突,哲學家的創造性思維來自於他們對現實世界的矛盾、人的存在本質、生命的意義、歷史的目的、人道的局限等作「超越性關懷」所產生的獨到的見解,此種見解構成他們各自的意義世界。藉此意義世界,人們獲得安身立命的根據和理想的存在方式。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哲學的「原生態」是實踐

自2002年起,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發起了世界哲學日活動,該活動於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在世界許多國家同時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哲學日的起因是:「讓公眾注意到哲學在公共生活和全球問題上的啟蒙作用。通過促進對話和獨立思考,……對建立和平和民主的世界做出貢獻。」在伊斯坦布爾參加了2007年世界哲學日活動的一位英國人說:「哲學日那天有很多圓桌會議,討論女性哲學家在塑造人類未來中能夠扮演的腳色、哲學能為更人道的治理貢獻什麼等問題。但令人感到羞愧的是,這些圓桌會議只是在宣讀講稿,沒有出現多少作為哲學改變世界的工具的對話。我相信設立世界哲學日是好事,它把世界各地的哲學家聚到了一起,能提升哲學的形象,讓舉辦地的人們對哲學更感興趣。確實有很多學生參加。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但當我從一張圓桌轉到另一張圓桌時,我不禁想,相信哲學改變世界的力量是一種可笑的夸張,哲學真的能改變世界嗎?世界哲學日真的是提高這種機會的最佳方式嗎?」英國哲學和文化傳統素以經驗主義和務實主義著稱,這位英國人對哲學改變世界方式的懷疑和羞愧,凸現了一個問題,如果哲學僅僅是「圓桌上」「宣讀講稿」式的說教,這種改變世界的方式或能力確實值得懷疑,它無疑擊中了一切脫離現實、脫離生活、脫離社會實踐活動的教條主義的要害。然而,問題並不那麼悲觀。因為哲學的「原生態」是實踐,自古及今,一切有生命的哲學,皆源於實踐,並終究要回歸於實踐。

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脫離實踐和時代的哲學,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海市蜃樓式的哲學只能是幻想和夢囈。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並不是否定解釋世界的意義,而是強調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改造世界,離不開實踐。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最基礎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使世界變得更合理、更進步、更民主、更人性、更和諧。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實踐不僅是認識論的基石,也是價值論的基石。客觀世界有性質,有規律,但規律和性質,不同於價值。規律和性質屬於客觀之域,價值與真理一樣,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統一性的范疇。主觀目的符合客觀實在叫真理,而客觀實在滿足主觀目的則叫價值。實踐不僅是認識的源泉,而且是價值源泉。實踐是「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那一點的確定者和鑒定者。所以,認識的發展、觀念的變革、價值的革命、哲學的轉型,無不是在實踐中醞釀出來,並在實踐中確立和鞏固起來的。時代造就哲學家,哲學家又以他的頭腦批判和引領這個時代。哲學家是時代精神的先覺者,又是時代精神的解放者。那麼,誰來解放哲學家的頭腦?是偉大的實踐。

然而,實踐是思想的「原生態」,但實踐本身不是思想。在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最初是樸素的、零碎的、非本質的,這種樸素、零碎、非本質的認識叫「經驗」。經驗不是哲學。人人都有經驗,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學家。古人雲「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說眾多的人只滿足於「經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生活實踐中,有些善於懷疑常識、不安與「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者」,對經驗加以整理、甄別、反思,形成一種自覺的、系統的、本質性的概念體系,企圖超越經驗的有限性,解釋更多「問題」,這種概念體系或「系統的思想」叫「理論」。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古人雲:「下學而上達。」下學,可以理解為經驗常識;上達,指進達於「形而上」之哲學理境。哲學是基於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把原生態的「經驗」提升為「理論」的一種思維活動或思維方式。這種「思想」活動,西方古代稱為「愛智」,中國古人稱為「明哲」。

實踐形態的具體性、歷史性決定了「思想者」的階級性、民族性、時代性。階級性、民族性、時代性,放在「人性」、「人類性」坐標系加以考量時,又會表現出這樣那樣的歷史局限性或狹隘性。哲學理念作為形而上學,其「問題意識」較之政治、經濟、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盡管更為抽象、遠離現實、遠離實用功利性,但是也會不可避免地折射出歷史或時代的局限性。哲學要真正成為引領時代精神的「聖火」,成為「人類的良知」,哲學家就必須自覺地與現實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以保證冷靜、公正、自由地運用理性。這種哲學的獨立性,西哲康德稱之為「理性的公開運用」。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1784年,康德在著名的論文《答復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中區分了理性的私下運用和公開運用:「我所理解的對自己理性的公開運用,是指任何人作為學者在全部聽眾面前所能做的那種運用。一個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職崗位或者職務上所能運用的自己的理性,我就稱之為私下的運用。」康德的這段論述似乎有些與常識相悖:一個人在公職崗位上運用理性,被稱之為理性的私下運用;一個人在書齋里私下寫文章,反而叫理性的公開運用。何以這麼說呢?在康德看來,當一個人在公職崗位上運用理性時,他受到狹隘的利益共同體的限制,他的言行要符合共同體的利益,這就意味着喪失了理性自由;而一個學者,他應該能自由地思想,為整個人類或人道承擔責任。

哲學的尊嚴來自於理性自由,惟有它能夠穿透古今,超越時空,破除經驗世界的有限性,帶來人類性的啟蒙。但是,誠如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終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哲學的本命更在於把引發人類性啟蒙的「思想」還原給社會和實踐:使社會更合理,讓人道更完整。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哲學是多元性思想的「對話」

如果說哲學是「智慧之學」,那麼,這種智慧永遠不是板着面孔向世人昭示一種不可懷疑的「終極真理」,因為世界上不曾有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真理黑格爾所聲言的統攝主觀與客觀世界的「絕對觀念」,只存在於他的邏輯推演中,說穿了是一種理性的偏見與傲慢。「在人類哲學史上,自從黑格爾以後,那種企圖建立絕對觀念、終極真理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絕對觀念來自絕對事物,世界上沒有絕對事物,也就不會有絕對觀念。越來越多的哲學家認識到: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在人類思想譜系中具有自己獨特的譜線,表達着一種思維。用一種哲學否定另一種哲學,用一種觀念否定另一種觀念,不是哲學思維,說到底,是一種思想文化話語上的霸權表現。思想一定要有自由。思想自由是偉大的哲學精神話語霸權與教條主義是哲學的桎梏,是精神的枷鎖。」哲學是一把聖火,這把聖火註定要照穿自詡為「絕對真理」的獨斷主義的矛盾性或虛假性。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沒有矛盾和差異就沒有世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差異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生命力。須知,有多樣性,才有和諧的自然生息世界(生態和諧);有多樣性,才有和諧的人文化成世界(世態和諧);有多樣性,也才會有和諧的精神世界(心態和諧)。生態、世態、心態三位一體的和諧、交融、互動,我想正是關心21世紀人類命運的哲學家、宗教家、科學家乃至全人類所神往的理想生存世界。無論東方世界,還是西方世界,誰主張「單向度」的觀念、真理與價值,誰企圖泯滅差異性、壓制多樣性,用所謂的「強勢文明」建立歸一化的世界秩序和生活模式,堅持絕對、排他、惟一的「非此即彼」的獨斷論思維方式,其結果,必然會窒息思想的火焰,攪亂和諧的秩序,顛覆和扼殺人類和諧共生的文化生命,最終把連同自己在內的人類推進死亡的陷阱。

當今世界,強勢話語中心主義,是哲學發展的梗阻,是一種十分有害的思維方式。歷史上人類曾經受過太多的磨難,缺乏應有的理解與尊重,積怨日久,最後導致衝突,這是造成劫難的重要原因。尊重對話,善於對話,尤其是平等地對話,是一個民族的哲學或一個民族精神上成熟的標志。21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日益凸顯出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哲學意識形態之間平等對話的必然性。

思想如何改變世界?

東方和西方,各國的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歷史傳統不同,這就決定了哲學意識形態的多樣性、復雜性。認同哲學、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多樣性,既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哲學對話的前提,又是化解和克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可能出現「文明的衝突」的歷史前提。我們翹望哲學在對話中走向繁榮。

——THE END——

文章來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