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花洲文學 花洲文學 

花洲文學

文學的百花洲
關注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木棉花開陳瑞 – 男人酒女人淚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又見棉花開

文|李培牛
夏日的清晨,滿目青翠,田野里一片生機,迎着初升的太陽,踏上了時常散步走過的田間小路。不經意間,小路兩側鬱郁蔥蔥的兩小塊棉花田映入眼簾,紅白相間、美麗脫俗的棉花朵在綠油肥大的葉間忽隱忽現。隨着時代發展,農村勞力的大量外出,現在很少有農戶種植費工費時又費力的棉花了,偶爾一見,不由得駐足欣賞良久,早年種植棉花時的場景,在腦海重新浮現。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在我小時候吃飯沒有完全保障的年景里,農村大面積種植的是小麥、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為的是多見點兒糧食顧全家人的溫飽,很少有人大面積種植芝麻、棉花、綠豆等經濟作物,只是小面積種植一點兒補貼家用。記得有一年,鄉里組織全體村組幹部和種植大戶到當時的棉花主產區——鄧州市劉集鎮參觀,鼓勵農民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嘗試推廣麥套棉種植模式,提高經濟效益。麥套棉,就是在初冬種小麥時,按照一定比例提前預留出春季種棉花的空地,等來年春在預留行上種兩行棉花,既不會影響小麥生長,又可以種茬春棉花,收入上會增加很多。這在當時糧食緊缺的情況下,白白預留不種麥留到來年種棉花,讓很多人不理解。 

 後來,在村組幹部帶動下,一部分人開始嘗試棉套棉種植,並很快得到大多數農民的認可,並大面積種植。初冬種麥時把麥、棉的底肥統一施入地下,把棉花地預留出來。來年春上,先在地頭挖上淺池用池塘淤泥做苗床育苗,在七八公分厚、干濕適度淤泥苗床上劃成三五公分的方格,把提前浸泡過的棉籽輕按在每個方格中央,然後薄薄鋪蓋一些細土輕輕壓實,用細竹竿紮起拱棚覆上塑料薄膜。過上三五天要觀察一次幼苗成長情況,適時涼風曬太陽,棉花苗會漸漸破土而出日益長高,待到棉苗有十公分左右高的時候就能移栽了。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春分前後,小麥已到了拔節時期,也到了春棉花移栽季節了。
人們把預留的棉花地松犁一遍,用鋤頭挖成間距三十公分左右的小窩,把棉花幼苗小心翼翼地從苗床上按方塊掰開,裝筐挑到地里將棉苗放到窩里,先少封些土,從地頭溝里挑來水,視墒情適量澆水封土壓實。
棉花移栽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最累的要數大人們的肩膀了,無論是挑棉苗還是挑水,依靠的都是大人們厚實的肩膀,一季棉苗移栽下來,通常肩膀能疼很長時間。
麥收過後,棉花通常已有六七十公分高了,開始開花結蕾,掐尖打頂、去掉病弱枝成了當務之急,也是棉花取得高產的關鍵一步。
緊跟其後的病蟲害也絲毫不能放鬆,尤其是百毒不侵的棉鈴蟲最是讓人頭疼,嚴重危害棉鈴品質。
以至於到了後來,打藥治蟲也無濟於事的時候,人們就趁清早天氣涼爽到田間人工捕殺以絕後患。
在人們的精心打理下,終於迎來了棉收獲的季節。
早上或者傍晚是摘棉花的最佳時間,因為早晚空氣濕潤,通常也有露水,花桃邊上的棉葉不會被摘取時捏碎而粘在潔白的花絮上,曬出來的棉花潔白無瑕,從而能賣個好價錢,雖說有露濕重衣的弊端,但人們仍會盡量選擇早晚摘收棉花。
天剛蒙蒙亮,大人們就會叫醒仍在沉睡的孩子們,拉上車子,放上筐子、布單子、背籠,浩浩盪盪朝地里出發了。
到地頭,每人挎個筐子沿大背行入地,負責兩行棉花的摘取,邊彎腰慢走邊仔細尋找,將綻放開來吐着棉絮的棉花桃,從濃密的枝幹上用力摘下放入筐中緩步前行,手往往會被堅硬的棉花殼扎得生疼,等裝滿筐子時倒入背籠或布單子上打包裝車。
通常通過一陣緊張的忙碌,會收獲滿滿的一車棉花,一路歡笑着或拉或推踏上回家的路。
吃過晚飯,是對白天摘回的棉花進一步分摘的最好時光。孩子們會在大人的言傳身教下,將一個個棉桃上的棉絮摘淨,花殼另外放在一邊。這個時候,趁着月亮或微弱的燈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大人們會按孩子大小合理分配工作量,或分一筐或分一堆,有說有笑地各自為戰,誰先摘完誰先睡覺。不知不覺地時間就會溜到深夜,偶爾會有犯困的孩子歪睡在花堆邊睡着,大人們則要夜以繼日地持續將所有棉花摘完,以免占用第二天干其他農活的時間。天氣晴朗的時候,人們會把頭天晚上摘出來的潔白棉花拿出來晾曬。每家每戶門前都會用筆直的木杆搭成離地近兩米的晾曬架,上面鋪上用高粱稈編織的箔子(土語,用於晾曬農作物的一種席樣農具),把潔白的棉花倒上去攤成薄薄的一層,隔段時間要翻曬一下,直到曬干用布單子打包扛回家中。一時間,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會亮白一片,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遇到上門收棉花的商販,談好價錢變賣成錢補貼家用,而這筆錢最多的就是用於給孩子們交秋季開學的學雜費。
棉花,作為常見的經濟作物,可謂渾身是寶。深加工後的棉絮廣泛用於各行各業,其商業價值不可估量,自有專業人士評判。而其棉稈、棉殼也是燒火做飯的上等柴禾,給當時物資匱乏的農村解決了不少便利之需。鬥轉星移,時代變遷,在我們這個地方,渾身是寶的棉花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圍繞棉花諸多的童年記憶卻歷久彌新。時至今日,我仍對全身是寶的棉花情有獨鍾,因為棉花承載的不單單是兒時的回憶,是老輩人辛勤勞作的見證,也是一個時期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End–
圖|網絡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作者簡介:李培牛,網名冷暖自知,河南鄧州人,市國土資源局工作。閒暇之餘喜歡攝影,用鏡頭記錄身邊值得珍惜的美好。偶爾寫點兒小文,用文字銘記心路歷程以自勉。

李培牛 | 又見棉花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花洲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