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前兩天聚餐時,當醫生的朋友說起最近科里住的一個病人。

47歲備孕開始打黃體酮,沒要上,後來吃各種中藥,再到試管嬰兒,什麼方法都嘗試了。好不容易50歲懷上了,5個月就有先兆流產的情況,現在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不敢動。

有朋友感嘆:「這女的這麼傻,早點生也不用這麼遭罪了,男的就沒事,什麼時候要孩子都行,只要老婆夠年輕」。

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女性從受孕到孩子出生,承擔了大部分責任,而高齡產婦又存在許多風險,所以很多人認為:能不能生,孩子健不健康,都和女方有關。

但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有研究顯示,高齡爸爸的「小蝌蚪」,對產婦和胎兒都有很大的影響。

高齡爸爸的問題不該被忽視,別讓女性獨自「背鍋」。

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01

高齡爸爸有多「坑」娃  

女性超過35歲,就屬於「高齡產婦」,而男性也有年齡限制,美國生殖醫學會標準是40歲以上為「高齡父親」,特別是45歲以上男性的生育風險會更高。

高齡父親的精子,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1.增加基因突變風險

胎兒的染色體(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遺傳過程,孩子就像「抄作業」一樣的抄父母的基因進行重組,但是「抄作業」可能會出錯,也就是「基因突變」,隨着男性年齡增加,突變的風險也會變得更高。

2017年《自然》期刊一篇論文研究表明:來自母親的新突變數量每年增加0.37個,來自父親的新突變每年增加1.51個,父親的新突變產生率比母親的還高。

簡單來說,高齡爸爸增加胎兒基因突變的幾率更高,而基因突變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

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2.增加孩子患病風險

在早前,就有相關研究表明,高齡父親會提高胎兒的唐氏綜合征、自閉症以及精神分裂的風險,還會增加後代基因異常、神經系統受損的幾率。

美國BMJ研究通過比對四千多萬新生兒樣本,得出父親年齡高於45歲,胎兒出現新生兒疾病的幾率會增加(早產、癲癇、新生兒低體重等)。

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管媽媽年齡多大,只要爸爸年齡超過45歲,都會增加上面問題的幾率。

02

高齡爸爸有多「坑」老婆


至於有人說:「只要女方年輕,老來得子不是很容易的嗎」,這事可並不容易。

1.高齡爸爸影響受孕幾率

即使伴侶不到25歲,45歲以上的男性還是會影響受孕成功幾率,這和45歲以後男性的「小蝌蚪」質量下降、活力變差、形態異常率升高等因素有關。

所以高齡媽媽們,一直沒懷上可能問題並不在你身上,想想另一半是不是已經不再年輕?

做試管嬰兒,也會影響成功幾率,專業協會一般會建議精子捐獻者的年齡不超過39歲。

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2.增加孕媽妊娠並發症風險

有研究認為,精子會隨着人體年齡增長,受到的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質量下降,有缺陷的精子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孕期患高血壓的風險。

上面提到的美國BMJ研究還發現,高齡父親的精子會導致產婦患上妊娠糖尿病的幾率,對比45歲以下男性精子高了28%。

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圖片來源:thebmj官網)

而我們都知道孕期的妊娠並發症,嚴重時不僅會影響胎兒,更會對孕媽造成生命威脅。

所以不只是女性有生育年齡門檻,男性也有,別被「男人40一枝花」騙了~

03

正視高齡父母

造人還得趁早


高齡爸爸的生育風險,往往會體現在女性和胎兒身上,但作為負責任的男人,都該理解另一半的生育不易。

25-35歲是男性的生育黃金期,錯過這個時間,想要娃,別光讓老婆去努力,自己要做好幾點:

○提前檢查:備孕前做好男科檢查的項目,包括精液常規檢查、慢性疾病篩查、傳染病篩查、性傳播疾病篩查、TORCH篩查等,如果有問題還能預留治療時間。

○均衡飲食:調整好自己的飲食習慣,備孕期多注意補充蛋白質、鋅、硒等元素,有助於提高精力活力。

○適當運動:拒絕中年發福,為了提高「小蝌蚪」活力,多動動總是好的。

○良好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保證充足睡眠,這些基本操作要遵守。

夫妻孕育生命是一個美好的過程,有「造人」計劃的,為了老婆孩子,該提上日程的還是盡早吧~

每個高齡媽媽們背後,往往都有個高齡爸爸,高齡爸爸也有生育風險

參考文獻:

[1]Kong A, Frigge M L, Masson G, et al. Rate of de novo mut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age to disease risk[J]. Nature, 2012, 488(7412): 471-475.

[2]BMJ 2018; 363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k4372 (Published 31 October 2018)Cite this as: BMJ 2018;363:k4372

——THE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