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覺得《上海堡壘》的台詞沒花心思?

為什麼我會覺得《上海堡壘》的台詞沒花心思?

周初寫《上海堡壘》時,文風有點閒散,大家都當段子看了,里頭「最見功底」那一段愣是沒人關心。

幾天後,我就挺失落的。畢竟我也是個業余編劇。大學的時候重編過《嫦娥奔月》,上班的時候主演過《凡間四月天》,平時也幫人看看片子什麼的。

我不是什麼劇作家,但對於場景、對白,還是有一點基礎標準的。所以,對於影片主創人員的致歉,從業務角度來說,我不太理解。如今電影基本快下線了,我就詳細說一說。

號稱「幾年打磨」,結果你連基礎的台詞都沒弄好,那就說明這「幾年」里有很大的水分。

場景與台詞的關系,角色與台詞的關系,絕對不是「順下來就好」,它是一件很有講究的事情。你覺得「特效」和「明星」就足夠,那廣大觀眾一定不會買賬。

今天是周日,老停更也沒意思,大家可能有時間看點干貨。不考慮大家耳熟能詳的邏輯硬傷,我就專門講講場景、角色和台詞。

場景這個東西,在劇本里很有意思。它一般會寫在某個段落的開頭,例如:

(第二幕,咖啡館)

但在這個地點出現之前,我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為什麼是這里?角色在這里應該呈現怎樣的狀態?

它絕對不是隨意的。你不能說這場戲,在咖啡館里也行,在酒店里也行,之所以選擇咖啡館,是因為那個場地比較便宜——絕對不成。就算只租得起咖啡館,你也要把這個場地的必要性給闡述明白。

回到《上海堡壘》里的一場面館戲。舒淇和鹿晗是僅有的兩名顧客。老闆說老樣子嗎?部隊伙食不好嗎?舒淇說你的面好吃。鹿晗送給了舒淇生日禮物。五年後鹿晗再到面館,打開遺物盒里的手機,看着舒淇五年前回復的短信,流下兩行熱淚。

我挑的已經是影片里刻畫得很用心的部分了,但從台詞角度來說,依然有很明顯的毛病。例如,面館的必要性。理論上,它改咖啡廳、奶茶店、玩具店都行,畢竟從頭到底,我們都不知道舒淇要吃什麼面,開盒子為什麼要在面館。

我當時給的是一個煽情建議:

假想一下,五年前,舒淇呼嚕嚕吃着響油鱔絲面,說自己再也不減肥了;五年後,鹿晗在點完自己的面後,又點了一碗鱔絲面,老闆問,你一個人吃得了那麼多啊?然後鹿晗點點頭,一邊笑着一邊流淚一邊吃麵。

在煽情的戲份里有一個小技巧:能用物品作為隱喻的,盡量不要用表情;能笑着流淚的,盡量不要哭。因為想象和反差更能打動人。

就算不講技巧,僅僅在台詞上,我們也要考慮:對白與場景的貼合關系。

例如,這個所謂「好吃的面館」,從頭到底就你們倆人,生意敗落成這樣,顯然不合情理。如果要補這個坑,面館老闆的第一句話絕對不應該是「司令官,老樣子啊?」,而是「司令官,這麼晚你還來加餐啊?」

為什麼人少?因為不在飯點——一句話就填上了。

為什麼我會建議強調「具體是什麼面?」,因為它解決的是「面館的必要性」。不用擔心會囉嗦,一句台詞,一個畫面就行,你那種唯美長鏡頭精簡掉兩秒都能騰出來。

例如,《星語星願》里為什麼會強調咸檸七?它蘊含的,正是物與人的關系,以及這個場景的不可取代性。

為什麼我會覺得《上海堡壘》的台詞沒花心思?

但遺憾的是,《上海堡壘》的編劇並沒有考慮這些。他的做法,更像是讓男女主人公,在某一個隨機場景下把感情戲演完。他的台詞、道具,和場景和沿着各自的路線走的。

可能會有些讀者覺得「喔,灰鴿你說的好專業」,我聲明下,這絕對不是專業,這是基礎。再說件真事:

我以前就職的公司也是做視頻節目的。有一天,一位編導說「做了點創新」,讓我去審片,我一看就有點光火:所謂的「創新」,就是加了一段在休息室的訪談,主持人和嘉賓的服裝、對話模式和演播室一模一樣。

我就直截了當地說,選擇休息室這個場景的必要性在哪里?兩個人在休息室,就代表着他們的對話是輕松的、私密的、隨意的了麼?

這是浪費時間。如果你選擇了「休息室」這個場景,你就要設置屬於這個場景的專屬問題、甚至於坐姿和位置。你不能讓我覺得「這個對話放進演播室也很合理」。

一個訪談節目尚且如此,何況是一部電影。

再說角色與台詞的關系。

相比場景問題,這里頭「偷懶」的痕跡更重。最典型的就是「上級指令」。之前我也提到過,聽來聽去,主要是「虛詞」,或者「思政口號」,沒有什麼實際的指揮價值。

相當於領導喊「一定要完成KPI!」「把項目不斷推進!」——不停說這種話的領導,要麼不懂,要麼不會。

你對着一個全息圖走來走去,哪里紅了,就說「修復哪里的缺口」,這事根本不用指揮官去做,高德導航也能做。這時候一定要加術語,加具象詞,沒詞也要編點詞。例如:

「D17號位置,啟動60分鍾防禦體系,代碼DX-761。」

「A9區域,在三點鍾方向有兩個捕食者,13號戰隊已前往,預計兩分鍾後抵達。」

這才是指揮。實在不知道詞怎麼編,找個平台,看看吃雞遊戲的直播也行。

好,就算戰爭體系的台詞我們不擅長,那角色性格的台詞我們總得花點心思:不同角色的語言風格一定是不一樣的,到位一點的,可以變成流行語,不到位的,也有「聞聲識人」的可能:

比如李雲龍,他娘的意大利炮;

比如死侍,囉嗦到你想揍人;

比如哪吒,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

……

在刻畫人物的時候,我們會賦予他獨立的表達體系,但在《上海堡壘》里,哪怕是在灰鷹小隊里,我都沒有見到編劇為此做出的努力:他們的台詞是「去個性化」的,連個能被記住的口頭禪都沒有。

你不是說依依「最擅長數據分析」嗎?那她看到鹿晗離開酒吧的時候完全可以說:「我看你今天沉默了427秒,比昨天翻了一倍,眉頭皺的角度有30度,說明……你有心事。」

特點就出來了,人設也立起來了。

這事其實一點都不難。不做,就是因為沒花心思。

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說,「要允許創作者多嘗試」、「要給嘗試者一些寬容」、「都被罵那麼慘了,大家放過他們吧」。

怎麼說呢。走進電影院的人,畢竟是花了錢的。

那些勇敢的嘗試,當然值得被寬容。

但那些不花心思的事情,不值得。

一個背景音

內容創作這件事情,用不用心,還是挺明顯的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小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