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自有動力

TED大會在北美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科技、社會、人的思考。實際上是在反思資本主義,挽回人性為本,探索社會公正之標準。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就是貧富懸殊,城鄉分裂,人性喪失,自我異化,難以可持續性發展。

以前,我們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追求極限效率的,社會主義制度是追求極度公平的。兩種制度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似互無借鑒之處。

隨着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領域里,由國營經濟為單一的模式,逐漸發展到國營,民營和個體到混合型模式,形成了國民經濟,鼓舞了人的積極性和自由度,進入雙創時代,其成效顯著,堪稱人類史上的奇跡。醞釀着奇點發生的可能?

融合自有動力

全球一體化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兩種制度的衝突,妥協,將長期在動態中平衡和波浪式變化中向前。但也無法阻止在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鑒中趨向融合式發展。

國內的矛盾之一,沿海發達與內陸滯後;矛盾之二,貧與富的差距;矛盾之三,教育資源的差距;矛盾之四,人才結構和流動的不平衡等等。

如今,長三角產業發展一體化的試點,公眾都在觀察能否局部率先化解此矛盾。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歷程,黨和政府制定和倡導的四個自信是十分偉大和具有現實意義。其根本是落實在文化自信上。

所謂文化性,是一個民族自覺保有的思想理念,行為目的。文化包含着自然科學,讓人類獲得活着自由方便感,哲學社會科學,讓人類社會存在有方向感,人文科學讓人類社會活着有公平的幸福感。

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在於成就了人類的成長的本質上的自由性,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提供了以人為本的天人合一的自覺性,給予人性的永恆光芒的系統性認知觀,為西方分支性相反性思維研究的邏輯性,提供了互鑒的融合和人類的靈魂歸處。

藝術和審美的人文思想創新,將會起着催化劑、平衡性的作用。對人類未來形成融合思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性。

融合自有動力

融合的過程是來自於對外界的交流和交鋒後,達成妥協後所形成的共識。融合性在文化上應被理解為體現中華人文精神「和」的理念顯現。

融合是中華文化在哲學從面中的綜合思維性上與西方文化科學細分思維上的互補。

融合在人類的邏輯思維上,要求人不但要化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且要消化人的身心不一之矛盾。

融合的實踐性,是平伏各方利益需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上的統一性上的過程。融合的動力來自於中華民族特有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及和諧善美的理想。

融合的實踐所產生的動力,呼喚着天人合一的哲理,體現出萬物互聯互應和的如一性,能沖破專業的局限而形成的藩籬,為五位一體的發展掃除思想上的障礙。

融合自有動力

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隨着大數據化時代來臨,融合共享的人文思想,求大同、存小異的中華文化理念,必將得到人類的廣泛共識。

融合是一種實踐過程,也是人類應存有的夢想,而夢想是人類獲得不可缺少的存在感源頭。

超越眼界的心中圖象,是感知?是回往?是夢想?抑或是呼喚着新時代人類所需的融合立體思維,人類認知會趨勢於無平衡的宇宙世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