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最近一年以來,有很多評論指責相聲演員張雲雷走上了流量之路,而德雲社也以張雲雷為榜樣,大力推進相聲演員的偶像化,似乎德雲社跑偏了,越來越像一個娛樂團體,而非一個純粹的相聲團體。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德雲社有如此改變也情非得已,因為單純依賴相聲根本養不活自己。如果一味的固守相聲圈,德雲社很難有的發展,只能維持生存,賺點小錢而已。

最直接的原因在於相聲行業的盈利模式過於簡單,嚴重依賴於門票銷售。小劇場的門票一張也就幾十元,一場演出總收入不過兩三萬,再刨去場租、人員薪資、水電費等各項開銷,最終獲得的純利就是毛毛雨。

大型商演的收入更高一些,但是涉及到的利益相關方更多,手續更加繁雜,所以演出的場次有限,一年三十場左右已是極限;而且收入的大頭都進了演員的腰包,最終落到德雲社公司賬上的錢也寥寥無幾。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德雲社想要大發展,必須出圈。既要立足相聲圈,又要走出相聲圈,這是德雲社一直以來的生存之道。張雲雷現在走的路正是郭德綱當年走過的路。

郭德綱的出圈之路

郭德綱在大紅大紫之前,就通過出圈的方式養活整個德雲社。他在安徽衛視綜藝《超級大贏家》和《劇風行動》當副咖主持人;近乎是一個丑角,主持人和嘉賓都拿他消遣,把他當作取笑的對象,比現在《快樂大本營》的海濤還要慘得多。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郭德綱和劉濤合作表演一段相親的小品,但是劉濤非常嫌棄的躲着不讓碰,場面一度非常尷尬。這本身是一檔劇組宣傳各自新片的綜藝,劉濤作為劇組的代表,面對導演的安排以一種不怎麼禮貌的方式拒絕配合,足以看出郭德綱當時在該節目組的地位。

郭德綱除了兼職做主持人,還寫劇本。在2002年的時候,有一個關於「打拐行動」的熱播電視劇《尋人檔案》,閆妮主演,編劇就是郭德綱,當年挺火。

2005年以前,德雲社能夠維持運轉,靠的就是郭德綱通過主持人和寫劇本賺的錢;如果郭德綱不出圈,那德雲社早就關門大吉了。

郭德綱在2005年大紅大紫以後,出圈更加肆無忌憚。他主持北京衛視《星夜故事秀》和天津衛視《今夜有戲》;大量拍攝影視劇《小房東》《相聲演義》《濟公傳》《郭縣令軼事》《追着幸福跑》等;另外還有郭家菜,德雲華服等周邊業務。

德雲社的極速發展,完全依賴郭德綱的出圈發展,出圈的好處顯而易見!

當然了,出圈除了唾手可得的金錢收益以外,也有大量的曝光度,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流量。郭德綱通過出圈行為,為自己贏得了更大的關注度,反過來又帶動了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聽相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郭德綱在2005年大紅大紫時,也是他個人的流量最高峰之時。他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將於謙、李菁、何雲偉、曹雲金、徐德亮、王文林、張文順等人編進了自己的相聲作品里,並賦予各人獨特的標簽,比如於謙的「抽煙喝酒燙頭」,李菁的慢性子,張文順的肩膀,徐德亮的「新文哏大師」,王文林的「這有點意思」等等。通過這種流量反哺的方式,郭德綱帶火了一批人。

郭德綱的流量反哺將德雲社帶上了高速發展之路,但是壞處也接憧而來。演員的名氣起來了,但是能力跟不上,人品也跟不上,缺乏對自身能力的清醒認識,近乎全員膨脹。於謙曾經在接受采訪時就這麼說過,所有人都膨脹了,區別在於有的人能很快冷靜下來,而有的人就飄起來了,找不着北了。

此後,徐德亮、王文林、李菁、何雲偉、曹雲金、劉雲天等人接連退出德雲社,這是膨脹之後的必然結果。郭德綱當年並沒有處理好演員紅了之後的心態問題,這是郭德綱創業多年來應該吸取的最大教訓。

張雲雷反哺德雲社

張雲雷自2018年初大紅大紫以後,一直秉承「德雲一家親」的理念,通過主動推介,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孔雲龍、馮照洋、李九春等都收獲了一定的人氣,無論是能力和人品都得到了粉絲的認可,為他們的走紅做好了鋪墊。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除此以外,張雲雷最大的貢獻在於將飯圈流量引入相聲圈,讓整個相聲界同行都跟着獲利,將相聲這塊蛋糕無限放大,大家都有的吃了。

於是乎,德雲社年青一代中的佼佼者孟鶴堂、張鶴倫、燒餅、張九齡、郭麒麟等演員的人氣都水漲船高,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並能夠獨當一面,儼然一個成熟的小角兒形象。

然平心而論,德雲社火起來的這批小角兒中,有幾人真正能夠接得住自己,能夠長期維持住熱度,留得住粉絲?我個人認為大部分都值得商榷。

雖然這批演員都在小劇場摸爬滾打多年,但是並沒有形成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也沒有特別驚艷的顏值,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很難滿足飯圈女孩長期的心理需求;在飯圈熱潮過後,最終有多少女孩能沉澱下來,成為真正的相聲粉絲,這是個大問題。

可能有人要說了,張雲雷能做到嗎?張雲雷的顏值在線,同時有令人驚艷的唱功,以及不斷被挖掘的寶藏技能,能夠長期穩定滿足飯圈女孩的新鮮感,所以張雲雷對飯圈女孩的吸引力比他的師兄弟們要大得多。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就是在將來都未知的情況下,有些德雲社小角兒也開始膨脹了,認為自身收獲的一切都是憑能耐贏得的,這和當年退出德雲社的那批人的心態非常相似,都在粉絲的追捧中迷失了自我,太高看自己了。

現在張雲雷正遭遇低谷,反哺德雲社的流量越來越少,這時候就能夠看出有哪些演員是憑真本事吃飯,哪些人完全是在裸泳了。

通過德雲社官方合作票務平台大麥網查詢一下售票情況就一目瞭然;和以前所有人的演出都近乎一票難求相比,現在有多場演出的票已經賣不動了,比如:

10月15日的德雲三寶舟山專場: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12月1日的燒餅、曹鶴陽杭州專場: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9月28日的德雲三寶福州專場: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12月15日的張鶴倫、郎鶴炎無錫專場: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現實;飯圈女孩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認清了德雲社的現狀,除了郭德綱、岳雲鵬、張雲雷、郭麒麟等少數既有能力,又有人品的演員稱得上優質偶像以外,大部分人其實只是一群沒有初中畢業,學了點嘴上功夫,實際並沒有多少真本事的普普通通年輕人而已;退潮似乎不可避免。

流量退潮之後的反思

郭德綱當年用自身流量反哺德雲社,讓一批人紅了,但是沒有留住;現在張雲雷又用自身流量反哺德雲社,又讓一批人紅了,雖然這批人不會退出,但是流量正在慢慢退出。這說明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任何時候,沒有真本事可能紅一時,但是不能紅一世。

郭德綱和張雲雷用流量反哺德雲社的副作用 全員膨脹

在流量大潮面前,依然踏踏實實作藝,勤勤懇懇為人的藝人最終都獲得了穩定的回報,岳雲鵬、張雲雷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部分演員在流量面前迷離了雙眼,迷亂了心智,現實也正在給他們一個小小的教訓,是時候清醒一點了,希望還來得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