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評論家李幼岐評陳慧雯的十四行詩集《彷若水晶》

香港著名評論家李幼岐評陳慧雯的十四行詩集《彷若水晶》

         (左:李幼歧 右:陳慧雯)

李幼岐,滬港校友聯合會創會會長、香港文聯監事長、香港政治經濟文化學會高級顧問、香港文學促進協會顧問、香港《成報》前主筆、資深評論員等。


  陳慧雯的十四行詩集《彷若水晶》


               。李幼岐 

    一本書,無論詩集、小說、文集、戲劇,書名總是很重要的。香港俗語說:「唔怕生壞命,只怕改壞名。」大概就是這個出發點。近讀著名十四行詩女詩人陳慧雯的詩集《彷若水晶》,也有同類的感謂。《彷若水晶》這個詩集書名,本身已經充盈詩意。

   水晶,是一種奇妙和容易引起聯想的物料。西方的女相士常用水晶球來推測未來的命運休咎,水晶成了女相士大事發揮、高談闊論的載體。由於水晶球深具魅力,女相士可以隨心所欲地侃侃而談,至於其預言,那就信不信由妳了。這便是水晶的魔力。陳慧雯的十四行詩集,引入「水晶」二字,可以聯想到其詩富有曼妙的魔力。

   世上水晶飾品最享盛名的製造商是捷克的斯華洛世奇,該公司在香港有門市。水晶是氧化矽(矽)的無色透明結晶,光澤如玻璃,硬度和折射率較大,具美感,可琢磨成多種形狀,用以製成鏡片、棱鏡或飾物。以飾物而論,也頗為高貴。一言蔽之,《彷若水晶》,這個書名取得好。

   讀詩集第52頁有一首十四行詩,題目就是《彷若水晶》。該詩最後兩句:「倘能獲得高精度的預測,嵌插於深土的愛將彷若水晶/深翻灰質的土,我嘗試解析鹽分,在詩的淚光裏岌岌顧影。」詩人將愛比作水晶,可說是獨具創意,不落比作花卉的俗套。當然,比作花卉也可以極之美麗,極之誘人。

   陳慧雯寫十四行詩,殊為難得。放眼詩壇,寫十四行詩的詩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要害恐怕就在不能多也不能少的十四行。這就有些近似於寫古體詩詞,行數、字數都有講究,還得注意格律和押韻等,難度相當大。所以,寫新詩的詩人多,寫舊體詩和十四行的詩人比較少。新詩之中,有不少佳作,韻味十足,被譜成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亦屬難能可貴。
   十四行詩曾流行於歐洲,具代表性的詩人有英國的莎士比亞和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莎士比亞還是偉大的戲劇家,他創作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奧塞羅》等戲劇,現時仍盛名不衰。莎士比亞的一卷十四行詩集也流傳至今。此詩集在內地(中國)有精選譯本。陳慧雯就是讀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才興起寫十四行詩的念頭,而且寫得很好。莎翁與陳慧雯,相隔400年,一老一少,互相輝映,若能穿越,攜手共進,十四行詩就是聯結他們的紐帶。

   讀陳慧雯的十四行詩集《彷若水晶》,很容易發現,詩人的文字功底造詣頗深。文學作品,其實就是文字的藝術組合,是優是劣,明眼人一看便知。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指出:「詩是最精妙的觀感,表現於最精妙的語言。」陳慧雯在《半敞的心扉》一詩中寫道:「月色迷離,窗紗飛舞,哦,半敞的心扉!/那縷清風可是妳纖柔的手?/那顆寒露可是妳晶瑩的淚?/那株茉莉可是為妳綻開朵朵淡黃的淺愁?」這一連三問,已將半敞的心扉描繪得淋漓盡致。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詩人娓娓道來,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已是匠心獨用,因為手、淚和淺愁都是表達心扉內涵的重要因素。陳慧雯在《彷若水晶》詩集中的很多篇章,用字遣詞,盡顯得心應手。

   《彷若水晶》中的許多詩篇,如《初戀》、《飛雪》、《款款深情》、《秋怨醉語》、《新娘》、《夜雨》《用生命的代價愛您》、《寄往夢鄉的包裹》、《水球之戀》、《第六感》、《及時雨》、《夢的殘片》、《完美人生》、《月光》等等,均或隱或明地透出詩人的唯美主義。詩,需要美。陳慧雯寫十四行詩,更努力追求唯美。我看,她在《彷若水晶》中達成了這個目標。詩人在許多詩篇中所表達的感情,不但唯美,而且率真,令人感到詩人的可親可愛。

   孔子論《詩經》,稱「詩無邪」。讀陳慧雯的十四行詩集《彷若水晶》,大抵也會有「詩無邪」的觀感。簡言之,可以形容為「美而不邪」。西漢大儒董仲舒說:「《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讀陳慧雯的《彷若水晶》,不必「詩言誌」,不必有確切的訓誌或解釋。以其美,以其精妙,好好欣賞就是了。

香港著名評論家李幼岐評陳慧雯的十四行詩集《彷若水晶》

陳慧雯,詩人、作家、教師、主持、編輯及書評家等多重身份。常年被聘為國際學校中文課本教材編輯,多篇文章入選為課文。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副秘書長、香港文聯副秘書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香港多元藝術研究會秘書長、香港新詩學會理事、香港小說學會理事、香港孟子學院副秘書長以及文化藝術部常務理事、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海峽情》刊物編委會、《香港書評家》編委會、香港《雋藝文物》雜誌社執行編輯以及《香港詩人》前執行主編、傳承中華文化《寫書法「慶回歸」》組委會、「中英文藝家在線」顧問等。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以及《人民網》等,並被收入學術論文庫。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新聞